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八八书城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溱湖鸳梦-第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讲究,就是不挖良田和荒地,专采溱湖底下的千年淤泥。如此这般,经东窑的窑膛一过,竟能烧出一种极品象牙瓷,浑身散发一股鲜藕的香气,令远近的客官啧啧称奇。
  朱皇帝选皇娘的这一年,东窑闯了个大祸。江南一个大东家向全窑主家订了一窑极品象牙瓷,价值几十万两银子。
  快要出窑的这一天,天上没有一丝云,突然不知从哪儿飞来的一阵大雨,像从天上这片巨大荷叶上滚落的大水珠,径直灌进那座专烧极品象牙瓷的窑,相邻的几座窑滴水未沾。快出窑的货灌了水,快到手的几十万两银子全打了水漂,还得陪上招牌和血本。闻讯赶来的全窑主,面对扒开的窑膛,张开大嘴,还来不及哭天喊地,两眼就惊得发直:粘在一起的象牙瓷,明晃晃地构成了一张象牙床。床脚、靠背、挡板和顶棚,全是结了伴的粘着连着的罐碗瓢盆。接下来,好运挡都挡不住。“银碗皇娘”降懿旨,东窑牙床火速晋京,赏全窑主黄金万两,并封为“东窑王”。“东窑王”扬名立万,常发善心做善事,曾捐了一大笔银子给“会船节”专用,划会船的排场越发大起来了。
  这“会船节”原本叫做“划会船”,类似于东洋的亡灵节或西洋的万圣节,很有些来历了,如今成了名满中西的“中国溱潼会船节”。南宋时曾流传下一首诗:“绿杨堤畔霓裳按,青草湖边画舫排,每到年年春三月,如云仕女看船来。”“会船节”的时辰是选在清明节凌晨时分,准备祭祖的人家先要划上各式船只,赶往乱坟场的那些孤坟跟前,抛洒些饭团之类的供品,“老吾老以及人之老”,也免得孤坟野鬼去抢了本族祖上享用的牺牲。以一传十,以十至百,渐渐成了一种民风,形成了民间水上聚会的由头。
  试想想,在溱湖的开阔的水面,由十八方三十六庄游荡过来,呼啦啦,霎时水上岸上满是溱湖子民不分东西南北,直奔湖心,一片人声鼎沸。立船唱戏的又叫贡船,船头、船篷临时改装成的两个小舞台,高低错落,船头小生舞剑,船篷花旦打扇,船舱鼓乐齐鸣。既献礼于亡灵,又贡献于水母娘娘。水母娘娘,是溱湖人对掌管溱湖龙宫女主人的敬称。以贡船为标,其余各式划船及撑船开始赛船,很是一番水满金山又万种水族齐进军的模样。
  我母亲的干娘,即我的干婆婆全刘氏,曾是溱潼镇赫赫有名的角色,她是全窑主嫡传的后人全福寿的太太。照溱湖平常的说法,太太被唤成“女将”,先生则俗称“男将”。这位全福寿的“女将”,是位当家媳妇。据说她过去以八卦阵派遣过会船节的水上庆典。以后,每逢会船节,干婆婆家的鱼行都要大摆宴席,不论男女老少,见空便坐,坐满便吃。清一色的大碗全鱼席,足见干婆婆家也算得上响当当的豪门。据我母亲说,干婆婆很器重我母亲的干练,想我母亲做她家媳妇,可惜母亲从小心气太高,嫌干婆婆的儿子脸上有几颗放光彩的麻子。
  这下倒好,母亲长成后嫁到离溱潼镇东边十里远的开阁庄的黄家墩了。干婆婆舍不得,直怪我外婆蒋七小狠心。私下里,送一付手镯给母亲作嫁妆,并对我母亲说了一句类似谶语的话:“兰小小,你记着:劳碌命劳碌人,镯子磨断方定神”。此是后话。还是先见识一下我母亲的真命婆婆谢贵英,看她是个什么样惊人的角色。
  那是一个好年景,下河的有钱人,常到上河去请戏班子。
  那时候,享誉古城泰州及姜堰一带的有文戏盖家班、武戏谢家班。谢家班是唱武戏的世家,班主谢一魁有个才貌俱佳的独女,正值芳龄,名叫谢贵英。这谢贵英功夫煞是了得,震惊上下河的绝活,叫做“千斤神力俏观音”。在表演杨门女将穆桂英出征前的一场戏时,谢贵英手、肘、肩各担一杆长枪,每杆枪上或站、或蹲、或盘着二人,即使身轻如燕,这十二只燕子,起码也有千余斤,真是个泰山压顶不弯腰。每回出场,只见谢贵英脸不红、气不喘,还慢悠悠地走着台步。按戏文里的说法,扮相俊美,再加上两句台词,应是这样描述:比杨玉环略瘦,比赵飞燕稍肥。于是得了个雅号“千斤神力俏观音”。
  千斤神力俏观音还有一个看家节目,就是“飞马踏雪漫无边”。俏观音在戏中扮演花木兰,代父从军。一般的戏班子,演木兰从军,都是手持马鞭,虚拟一下骑马的情节,而谢家班仗着有马戏的功底,演这一出戏,总是让花木兰骑着真的高头大马,挑一个空旷的场地,支起幔帷来演戏,幕天席地,热闹非凡,这也是谢家班与众不同之处。
  演到最紧要处,锣鼓响板震了天,花木兰骑着的大白马像钱塘江潮的雪浪花,呼呼直涌。戏迷们左看右看,上看下看,不见了俏观音谢千斤的身影,只有一袭红袍留下的小红点,上下飞舞。有一回,谢家班在溱湖东窑前摆场子。据说全窑主便是那曾显赫一时为皇娘烧过“牙床”的“东窑王”的后人,是个十足的戏迷。他祖祖辈辈骨子里喜欢看戏、唱戏,到他这一辈也没淡漠。谢家班头出戏刚演了一半,全窑主即吩咐下人,犒赏银两。那下人是个从安徽凤阳来混穷的促狭鬼,别人都叫他“促狭吴”,为主家出过不少顶用的馊主意鬼点子,渐渐地受了器重。促狭吴把两只大银元宝搅在一笆斗(盛米用的筐箩)的爆米花里。全窑主哼一声:“赏!”
  站在窑上的促狭吴慌忙应声:“接赏———”抛出一笆斗的爆米花,两只大银元宝,尾随那彗星一样的爆米花,向场子中间划去。促狭吴为何要把赏银搅在一笆斗的爆米花里,他是看不得千斤神力俏观音很便当地取了那两锭银子。这两锭银子顶得上他当差半年的工钱,红了眼,故意使了个损招,要用白花花的爆米花,晃了谢千斤的眼睛,让她看不清白花花的那两锭银子,当众出个大洋相。“得得、得得、得得得”,大白马正跑得兴起,冷不防,迎头撞上了白花花的一团,好似大晴天遇到了一阵猛雪,大白马一失蹄,两只前腿齐刷刷地跪了下来。俏观音紧揣着缰绳,忽地翻了一个跟头,人头跟马头头靠头。只是马嘴朝下,人鼻朝天,整个身子都悬了空,与马背拉直成了一条线。奇的是,俏观音两脚像长着眼睛,却稳当当地等住了那两只银元宝。“好!”“好啊!”“好!好!”围着看戏的喝彩声,把附近窑膛的灰烬,都震得飞了出来。
  促狭吴做梦也没想到,他使的损招成就了俏观音谢贵英又一出招牌戏。
  谢幕的时候,好出风头的全窑主,抢上去,亲自为谢贵英牵马,并扬声问到:“刚才这一出叫什么名头?”
  天下少女没有一个不爱面子的,俏观音比天下少女都爱面子,立在马上答道:“小女子演的这一出戏叫‘飞马踏雪漫无边’”。从此,在全窑主千遍万遍的津津乐道中,加上上下河戏迷们的以讹传讹,以后请谢家班的东家,都把促狭吴的“损招”当成了一个例行的规矩。
  谢家班乐得将计就计,每到一处准演“飞马踏雪漫无边”。
  只要请了谢家班,再吝啬的东家,除了酬金外,也会在笆斗里的爆米花下,埋着两锭银元宝,以便重现促狭吴摆弄的“勾当”。那时节,正逢溱潼豪富白胡郎中刘八爷家清明放赈粥。
  这刘八爷家是个老中医世家,在刘家叔伯兄弟中排行第八,喜欢蓄个山羊胡子,好比后世的艺术家一样,爱留个络腮胡子撑撑面子一样。这刘八爷正值四十来岁的盛年,一头黑发,却蓄着几缕淡如白烟的山羊胡子。
  每年清明时节,上下河的同行们都到溱潼聚会,美其名曰“讨赈粥”。一是刘八爷大方好客,“讨赈粥”的同道们在溱潼吃得好、玩得好,二是同道们钦佩刘八爷用药如有神,也趁“讨赈粥”之际讨教一二。一般的郎中用药能把头发胡子一起变黑或变白,没人能把头发胡子变出黑白两色,不由你不服帖。大家都尊称他白胡郎中刘八爷,白胡郎中也就成了他在江湖上的名号。
  白胡郎中每年清明放赈粥,大年三十送红财———派家佣往镇上穷人家送铜钱碎银,送得巧妙,送得地道。刘八爷晓得穷人也要脸面,特意嘱咐下人用红纸包着钱物,从人家猫洞狗洞里塞进去,随后敲一下门,喊一声“送红财啦!”。
  古语云不为良相,即为良医,其实有很深的世故在里面。
  做了良相,少不了良田千顷;做不了良相就做良医,也能攒下豪宅百间;就连出家的和尚,道行深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