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两银子和那八颗作价五万两的夜明珠,你可以用这些来实现自己的抱负了!〃王静辉抱拳给他行礼后说道:〃多亏徐老和李管事大力帮忙,不然也没有今天这样的结果,多谢了!我想了一下,开医馆和制药作坊只需要这五万两白银就足够了,这八颗夜明珠对于我来说也没有什么用,便留给徐老你做个纪念吧!〃徐老赶紧摆摆手说道:〃这可太贵重了!我可收不得,况且公子是个办大事的人,有了这八颗夜明珠岂不是如虎添翼?览宝斋的胡先生临走前还摇着头叹息地说道:〃今天拍卖玻璃杯的人可捡了个大便宜,这夜明珠单颗已是白银万两也难求,何况这八颗夜明珠颗粒均匀,都是一般大小,和在一起更是珍贵无比,作价八万两就是便宜了,更何况是作价五万两?,王公子,这可是胡先生的原话,他的嘴可是从来都没有人怀疑过的,这么贵重的东西我可不能收,你还是留着给百姓多做些好事吧!〃王静辉听后说道:〃徐老可真是慷慨之人,不过有这五万两白银已是足够,我只不过是个医生,这等宝珠到了我手里不过是贱价卖掉,那岂不是明珠暗投?徐老是做珠宝生意的,你留着正合适,就请徐老不要再推辞了!大不了以后如果有大灾,徐老可以用这些宝珠去做些善事,也好过在我手里无所用的好!〃徐老和王静辉彼此推辞了好一阵,才由李管事出了个主意:八颗夜明珠一人一半。徐老和王静辉想想也是,最后各拿四颗夜明珠皆大欢喜。处理完拍卖玻璃杯的所得后,王静辉想起了那个在拍卖会上安排的托儿,就问道:〃徐老,拍卖会上咱们安排的那个托儿在哪里?我想见见他,这个人倒是很有意思,能够当机立断,果真是胆大心细得很!〃徐老笑着回答道:〃此人是我店中一个老匠人的儿子,自幼非常聪明好学,处事机敏果断,所以才把他拉出来当托儿。他差点儿坏了公子的大事,不过如果没有他在最后那几次擅自报价,恐怕那个萧远封还不会把这八颗夜明珠吐出来,这么说来他还是立了大功的!〃说完便让李管事把那个托儿叫到书房来。
※虹※桥※书※吧※BOOK。※
第16节:第三章 汴都(10)
那个年轻人虽然是徐老店中一个匠人的儿子,但站在书房中却没有一丝一毫害怕拘束的样子,这让王静辉更是对他另眼相看。王静辉对这个托儿说道:〃在下王静辉,字改之,不知公子如何称呼?〃
〃在下卢绪,字子明,不过一匠人之子,身无功名,又岂敢称公子?〃〃在下见卢兄气度不凡,应该是读过几年书吧?〃 卢绪仍旧用他那不温不火的声音回答道:〃在下只是在私塾中扫地为家中添些家用而已,没有读过书,不过整天看那些童生读书,自己也就会读了。〃
王静辉对他用这样的声音对自己说话一点儿也不感到生气,毕竟他是来自未来社会,人人平等的观念深入人心,况且自己是个医生,更不能把人分为三六九等,所以非常心平气和地问道:〃不知卢兄读过哪些书?可打算参加科举吗?〃
卢绪回答道:〃若想要功名对我来说是易如反掌,自我束发起遍阅诸子百家和各种儒家经典,虽然是靠借来的书断断续续地读完,但也是字字在心中!当今朝廷已经失去了太祖、太宗开疆拓地的雄风,当今科举考试不过是几个文人举子在那里吟诗作对而已,已不复先帝主考策论民生之举,这样的科举不考也罢!〃
王静辉越听越有意思,这个卢绪在他的眼中现在不过是个满嘴牢骚的评论家而已,不过他说的也是事实,多少可以把他划为这个时代中少数清醒的人,这也算是非常难得了。他又问道:〃那敢问卢兄的抱负是怎样的?〃
卢绪仍然不温不火地说道:〃内革弊政,外逐强敌,有机会一展心中之所学!〃
王静辉也学着他那不温不火的语调问道:〃却不知我大宋有何弊政,又如何外逐强敌?还请卢兄教我!〃
卢绪说道:〃今日我大宋内部忧患重重,主要有三害:冗兵、冗官、财富尽汇集于京师……〃当下就对着王静辉侃侃而谈,纵论中外古今局势。这些都是王静辉知道的,所以并不惊奇,但他很欣赏卢绪这个人才,毕竟能够在这歌舞升平的时代中看到王朝腐朽没落的人不多。当然,早年的范仲淹是一个,再过两三年的王安石也是一个。
想到王安石,王静辉对这个著名的历史人物倒是没有什么好感,因为爷爷让他读的古书里面对他的变法评价简直是毁誉参半,所以他并没有像同龄人那样对王安石抱有十分正面的看法。毕竟对王安石变法大声叫好是文革以后的需要,就像文革时期对义和团开展的大张旗鼓的正面宣传一样不可信。义和团抵抗侵略固然是值得称颂,即使是失败也是证明中国人有血性,不肯屈服,但遗憾的是:死在他们手上的中国平民百姓比死在他们手里的八国联军还要多上好几倍,这就很难让王静辉对历史书上的评价无条件地认同了。
王静辉痛恨日本人写的历史,但对国人写的历史同样抱有怀疑的态度。现在他来到这个时代后,除了知道一些如英宗、神宗什么时候完蛋和王安石变法的内容和结果这些重大事件外,还有就是这几十年间重大的自然灾害,其他重大历史事件的具体情况也很难从那些读过的史书上得到非常有用的信息。相比之下他更关心自然灾害的发生,毕竟这些自然灾害少则夺去几万人的生命,多则带走数十万人的生命!他关心更多的是人命,可无论中国处在哪个时代,最不值钱的就是人命。古代的时候人命就像韭菜一样割了一茬又一茬,在现代虽然文明开化了许多,也会出现山西小煤矿事故频发的事件,也亏中国自称礼仪之国,连自己百姓的人命都不去珍惜,还能有什么礼仪?
听卢绪讲解国内弊政和来自国外的忧患,让王静辉产生了一种错觉:好像他面前的就是那个著名的王安石,不过他的政治主张明显和后期苏轼的主张差不多,都是属于温和变法派的,与王安石动不动就采取〃征诛〃的强硬手腕大为不同,这让王静辉感到十分欣慰。
王静辉突然有了一种想法:资助卢绪去步入仕途,让他参与几年后那场宋朝的政治社会大变革,凭着自己对历史大方向的把握和近乎无尽的财力与人望来支持他走上统治阶级的高端,这也许是一条改变历史进程的好办法。即使卢绪不能成功,在这个时代除非他造反,否则也不会有被砍头的危险,最多是流放到某个偏僻的地方去做官,大不了致仕由自己花钱把他养起来。
〃卢兄,你的看法很有独到之处,但我想问问你:你在开封住了有多少年了?中间有没有到各地去走走呢?〃王静辉问道。
〃王兄,我从小在开封长大,有道是:父母在,不远游。所以我也没有什么机会到处去走走。〃
王静辉站起来走到他身旁说道:〃卢兄,所谓读万卷书,走万里路。书是死的,人是活的,只读死书是成就不了什么大事的,只有实地的调查研究,才能有发言权!大宋这么大,一个地方的好在另外一个地方就变成了坏,所以真正能够成就大事业的人应该到各地去走走看看!〃
虹←桥←书←吧←BOOK。←
第17节:第三章 汴都(11)
〃只有实地调查研究,才能有发言权?〃卢绪听到王静辉说的话后就不停地琢磨这句话的含义,〃王兄,正是一句话惊醒梦中人,小弟错了,多谢王兄赐教!〃
王静辉对他继续说道:〃卢兄,我大宋正值风云变幻的前夜,正如你所说:太祖太宗皇帝重视的科举是实事策论,而变成了今天的诗词歌赋,但我相信很快朝廷中就会有人也认识到这是不正确的,这种科举内容也将会在不远的将来变换回来!我相信卢兄有经天纬地之才,但真正的人才不是独善其身的,应该站出来如同仁宗时代的包拯那样为民请命!我有个想法不知当讲不当讲?〃
〃王兄高论,请说。〃
〃卢兄,古之良相多出于贫困之家,前人咱们就不用说了,仅是本朝的范相公,在没有出仕前不也是以喝粥度日吗?他们之所以能够成为良相,不仅是因为他们博学多才,更因为他们出身贫寒,更了解平民百姓的生活,为了改善百姓的生活才会放弃独善其身,转而在朝堂之上据理力争地为百姓说话。国家的富强不在于它有多少强兵利器,国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