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在这个社区生活中最显著的特点是其公共生活和他们特有的游戏。从幼年开始,孩子们就离开父母生活在特别设计的简陋居所里。按照年龄划分,组织孩子们和同龄人一起在社区餐厅用餐。这样有利于大人的监督管理,能够把大部分的注意力聚集于孩子们的成长上,并把尊重、诚信和爱展示给他们。孩子们实际上等于出生在一个大家庭里,这里有很多的父母亲,因此他们既不会被忽视,也不会有谁是最受偏爱的。孩子们被快乐所围绕,他们受到积极、有趣和感情成熟的年轻人照料,即使是陌生人也会得到同等的关怀。正在对这些儿童进行的心理和社会发展研究结果显示:与同龄人相比,他们的智力发展、社会能力和适应环境方面都呈现出优势。
锡南浓村的主要活动是游戏。社区六岁以上的所有人,有规律地参加游戏,这些游戏会持续1~48个小时。在这里每天都有活动,包括正式安排的和随时随地非正式安排的活动。这里不允许任何的身体暴力行为,即便是口头上的偏激语言也不被允许。
在活动中,成员们可以尽情地表达自己的愤怒、挫折以及对其他人行为的不满,与他人一起分享自己的恐惧和不安全感。假设当一个人意识到自己的不当行为产生消极后果时,他就必须做出改变,并且在必要时进行自我批评。通过进行自我批评和他人无恶意无伤害的批评,他的行为发生改变,并得到大家的强烈支持。这些游戏把团体精神作为有效的社会控制方式,直接教给社会成员正确的行为。
锡南浓村十分强调团队精神,这就使害羞没有多少存在的空间。孩子们清楚地知道:在教室中、在他们的简陋居室中或者在成年人身边他们都用不着害羞。当成年人把害羞情绪带到锡南浓村中的时候,他们也会被告知用不着害羞。当来到这个文化中,他们将会摒弃以前害羞给他们带来的所有影响。
保持个性还是享受生活
从这些不同文化对待害羞的观点中,我们能够学到些什么呢?当害羞出现的比例变得越来越高的时候,我们发现:孩子们希望通过自己的优秀得到大人的爱和接纳。他们必须证明自己应该活在这个世界上,这是一个什么样的世界呢?这是一个认可成功并给予奖赏,将失败放大为羞耻的世界,这是一个让孩子产生害羞的世界。在这个社会,公开表达想法和感受不被鼓励,缺少与成人接触的机会,不能与同伴自由地玩耍,孩子们过早地学到了生活在自我世界当中并且缺乏行动力。
相反,在那些害羞不占主导地位的社会中,如在以色列以及包含在美国内部的锡南浓村的亚文化,他们的文化重心都放在共同的目标上,这就超越了只关注自我的个人利己主义。孩子们被认为是应该特别对待并奖励的一代,他们是未来的象征。父母无条件地爱孩子,并注意培养孩子的责任感和组织纪律性。人们可以从失败中吸取教训,但不会被打上永久的烙印。这就为人们彼此交流提供了机遇,大家可以共同实践社会技能,共享文化。这种文化看重集体的行动力,并不会把任何一个人放在人际的孤岛上,或许这也是纠正害羞的另一种方法。
通常,当我论述如何在我们自己的文化中消除害羞时,我听到一个声音:“我宁愿自己的孩子害羞,也不愿让他像机器人一样没有个性只会服从。”毕竟,害羞者是有着自我个性的人,他们宁愿服从权威,也不愿意让自己孤独地活着,他们愿意享受人际交往的快乐!
我不赞成在社会中泯灭个性而寻找解决害羞之道。但是我们必须认识到:害羞是现存文化价值的一种外在表现,克服害羞有助于我们提高生活质量。我们可以尽可能改善引起害羞的政治、经济及社会结构,创造一种和谐的社会文化氛围,我们既可以保持个性,又能接纳多样性。从现在开始,我们就要重新审视我们的文化优越感,从借鉴别的文化入手,改良我们的文化,防止害羞再出现在我们下一代的身上。
我强烈支持用各种方式表达人类潜能。我愿意随着佐巴歌曲起舞,我更热爱生活,我愿意自由地爱与跳舞。因为我属于社会,我是生活在社会中的一员,社会交流体现了我活着的意义。克服害羞,我们赞美生活,我们有爱的能力和力量,只是以前我们不敢承认罢了。我们自己、我们的孩子、我们的同伴以及我们的朋友,值得尽自己的一切努力去深刻了解他们!就从此时此地开始吧,让我们自己成为克服害羞的领头人!
译者后记
我几乎是带着一份惊喜、悸动,一次又一次面对人性中令人着迷的一面——害羞。怀着拔丝抽茧般的心境,我和研究生共同完成了《害羞心理学》一书的翻译。
本书的结构简洁得浏览一眼就可以记住:“害羞是什么”和“如何克服害羞”两大部分构成。
第一部分主要是通过访谈细述害羞是什么,分析害羞的产生原因,揭示害羞在人际交往中的表现以及害羞者的内心世界。
第二部分旨在帮助害羞者更好地了解自己,了解害羞,并指出具体的、可操作性的技能。
津巴多认为,我们必须用心进入害羞者的个人世界,才能真正了解害羞、理解害羞。作者的调查表明,80%的人曾经害羞或正在经历着害羞,因此害羞是一种普遍的心理体验。公众害羞者不能自然地与他人交流内心想法,而是将自己锁在自我的集装箱里,失去得到帮助、建议、赏识以及爱的机会。而私下害羞者在生活中可能是成功的人,但他们却为其成功付出了巨大代价,一方面要克服内心的羞涩面对他人,另一方面也要求获得他人的认可,在心里提心吊胆但很肯定地说:关注我,接受我!
津巴多以其深厚的心理学功底,详细介绍了人格心理学派、行为学派、精神分析学派、社会心理学家的观点,也提出了自己的观点:害羞更多来源于社会因素,如社会迁移与流动、第一综合征、归因与标签等。
作者还认为,害羞是现存文化观念的一种外在表现,克服害羞有助于提高我们的生活质量。我们共同期待,能够营造一种和谐的社会文化氛围,既可以保持个性又能接纳多样性,使人们能够充分享受个性和人生,充分感受当下的美好。
这本书带给我的心灵地震是前所未有的,一本严谨的学术专著,其语言如同小说般优美,让我透过他的笔,看到一位卓越心理学家的社会责任感,对人性的解读、理解、思考与宽容。
当这本书送到我手中时,我迫不及待地读着读着,心里被一种轻柔而细致的东西轻轻地触碰着,虽然悄无声息,却有一种轻而尖的疼感,安然漫上心头的是那种难以释怀的感觉。透过作者细腻的文字与翔实的研究,我看到了那些害羞的人,如同我的亲人、朋友、学生、邻居般,一直默默在生活在害羞的世界中,我也看到他们的窘迫、困境及强烈改变害羞的愿望及所做的努力。
本书的全文校译是在美国杨百翰大学完成的。她虽位于犹他州的普沃小市,却是全美最大的教会大学。坐在这异国情调的办公室窗下,看着似乎近在眼前却有些遥远的雪山,在透过浅色百叶窗的景色映照中,我开始了自己的校译工作。轻柔的时日飘过,我看着落雪缀在树杈上,看着小树渐渐抽芽泛黄再变绿,看着不知名的树开出一团团粉嫩的花,看着年轻的学子在校园穿梭……校译《害羞心理学》的过程也是我在异国他乡适应学习生活的过程。我不时地问自己:“你是一个害羞的人吗?”初来乍到的日子,因为听不懂老师上课,常常在课堂上沉默着,沉默可能是最好的自我防御。当老师用眼睛扫过我时,我的内心也像撞进一只小鹿般“怦怦”跳,心中默默祈祷:千万不要叫我,不要让我出洋相;当听课时,整个脑袋都是高度紧张而焦虑的。这样的经验也让我从感性上对害羞有了直接的感受,因为缺乏英文的技能,我变得害羞了,但度过最难熬的语言适应期时,我也不再害羞了,又回到原来那种自信与自然的感觉。也正是《害羞心理学》这本书,伴随我走过那段沉默而害羞的日子,因此对本书更有了一份特殊的感情与牵挂。
特别感谢合作翻译此书的所有老师和学生,她们是刘元元、林妍、曹薇、周文清、孙少威和王静。这其中,林妍、曹薇、周文清老师都是英语专业毕业,又受到良好的心理学训练,读者可以从阅读本书中发现译者的专业素养与功底;刘元元、孙少威、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