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01
01
董晓波所在的镇地处川北腹地,镇子虽小但地理位子优越、交通便捷:北经秦岭出川可直入陕西西安市;南下可去成都、重庆,半天车程均可到达。小镇依凤凰山而建,银灰色的柏油马路如敦煌壁画中飞天仙女的飘带在连绵起伏的群山间环绕、飘飞。
小镇上有唯一的一所初级中学。学校好比独生子,在当时经济落后的情况下,地方政府秉承“脱贫致富,教育先行”的教导理念,靠勤俭节约,在当时全镇还几乎以平房为主的年代,率先为学校建起了宽敞明亮的教学办公大楼,附设图书阅览室、体育活动室、会议室等一应俱全。市教委在参观完这所学校后赞不绝口,当即授予该校“九年制义务教育模范学校”称号。区里当地政府跟着纷纷褒奖。学校门口“先进单位”的牌子如同英模胸前的奖章——荣誉写在脸上激励埋在心底,全镇的男女老幼都为有这样一所学校而骄傲。
学校前些年也还算争气,走出去的学生好些进了名牌大学。消息传开,小镇如同小品演员小沈阳一夜间成名,许多跨区镇的父母都以能将自己的孩子送来该校就读为荣。一时间,学校成了香饽饽,校领导的面子、身价如同暴涨的股票陡然间升高了好几倍。可没过几年,这位校长就被上级教育主管部门调走,留下个空位只得由副校长崔大海补上。崔大海是主管学校教务工作的,土生土长的当地人。此人沉静而少语,易走极端,从前在小学当校长时因教学方面得些新法被升任到中学当副校长,如今成了一把手,崔大海不知从哪里又弄出一套新教改法来实施。崔大海上任第一年就完全废弃学校以前实施的“优劣互补、全面发展”的教学理念,对毕业班采取分班、分流,进行重点培养的教育方针,结果导致学校的升学率不断下滑。崔大海受到当地教育主管部门的严厉批评,校门口“先进单位”的牌子被摘去大半,全镇的男女老幼不免又惶惑起来。
董晓波升到这所学校就读正是崔大海上任的第二年。董晓波天资聪颖,骨子里留存着许多“宁向直中取不向曲中求”的倔强因素,什么都敢批判,属初生牛犊不畏虎的那种。小小年纪就具备了近人金圣叹的狂放不羁的脾性,但就是胆子小点儿,常把不满埋在肚里供自己的五脏六腑间的交流。董晓波喜好文学,儿时也写过一两首儿歌发表于报端,于是便造就了他后来埋藏心底的狂妄贪心——欲将来献身文学。
小镇上与董晓波性格、志趣相投的人要数苏云贵。苏云贵是刚从小学升上来不久的语文老师,苏云贵走到董晓波今天这一步,有着自己坎坷曲折的经历。整整二十五年的光阴被白白地浪费,苏云贵想起来都肠子悔青。苏云贵没上过大学,高中毕业那年靠着父亲的关系留在了镇中心小学教书。教书一年,苏云贵心不能静,弃教外出打工,余闲时偶感奔波劳瘁,生活的艰辛,心里升起几多离校的悔意,欲再回老家教书,遭到学校的拒绝。苏云贵飘零他方,心灵没有了寄托,渐生烦闷之念,牢骚无处发泄时就提笔写写,不想这一写,却找到了生活的乐趣,一发而不可收拾。后来不光写随笔,看见什么,想到什么,苏云贵都用语言把它描绘出来。日积月累,苏云贵的笔记记下几大本。笔记记得多了,苏云贵突发奇想,“何不试着去投稿。”苏云贵想到做到,择要挑选、精心整理投往报社。一月之余,报社竟将这些打工文学刊登出来。苏云贵吓一跳,镇中心小学也吓一跳,觉得苏云贵还是个人才,于是将他招回学校教书。苏云贵在外的几年,个头渐长,一米八几的身材,往那一站人人都生敬慕之心。小学上班才几天,镇派出所就看中苏云贵的外部条件,欲挖他过去,苏云贵的心不在小镇的社会治安上,笔耕五六年,最大的心愿就是想集结打工笔记出本书。闲暇时,苏云贵潜心向学,孜孜以求,凭着文章见报的身份如海绵吸水般四处借阅,饱览各方藏书。加之受打工思潮的影响,思想如潜藏的火山,苏云贵觉得万事俱备东风俱足,是到该喷发的时候了,随即将孤芳自赏了好年的笔记心得集结起来,组成散文集《心路拾遗》投往出版社。
在漫漫的等待中,苏云贵的心情如平地升空的氢气球不断地向上攀升。余暇翻书时看到一条真理,“期望有多大,失望就有多大”。苏云贵满不在乎,嗤鼻而过。一个月后,苏云贵不幸被这条真理言中,投出去的稿子胎死腹中,被出版社编辑原样返还,稿子前还加附了一页评语:
尊敬的苏先生:
您好,你寄来本社的大作敝人以及同仁均以拜读。大作内容总体上并无不妥之处,只为写作内容本位主义过盛,意不达题,类而不聚,笔锋呆滞,空乏而无生气;散文讲求形散而神聚,形神兼备,尔稿散而不聚无神无韵,恐与今人阅读之口味不符;市场经济,怕无销路,故原样返还,希以谅解。
××社现代文学编辑室
信写得半文不白,苏云贵凭着读书时还留存下的零星古汉语知识反复研读,数遍之后,稍解其意,顿时脸色煞白,心跌低谷。经此冷遇,苏云贵暗骂编辑部那帮人愚钝不化,满脑铜锈。遭此打击,常人早该信心丧尽,神兴俱废,可苏云贵却如炉灰中潜藏的火星——余兴不死,这也许是他在外打工多年炼化的结果。苏云贵愈加觉得没有轰动小镇的举动,就好比打工过程中没有敲门的文凭,很难在小镇上立足长远,于是仿小说《围城》中方鸿渐做假文凭的方法自费印刷三百本,逢人便送。苏云贵出书再次轰动小镇,托书之福,苏云贵被升任到中学教语文。
中学原本不缺教师,又特别是语文教师。在前任校长当政期间,学校的教师队伍一贯秉承“责任上岗,优劣分流”的指导思想,凡达不到教学要求,完不成升学指标都将被调离或降级到小学或乡以下教书。因此,那时无论是在职的教师还是有幸分进这所学校的师范生,都胸怀抱负,愿倾其平生所学献身教育,培养学生,那阵势好比小乔配周瑜是一件颜面上有光的事。自从崔大海上任实施新教改法以来,学校局面江河日下。短短二年多,学校流失的教师好比当年蒋介石炸开花园口大坝的洪水,想挡也挡不住。其中,语文教师流失尤为严重,到董晓波入学那年,学校三个年级九个班的语文教师队伍就剩下了三人。无奈之下,学校只好出高薪收编或提拔像苏云贵这样的扎在文字堆里不谙世道的人进入中学的语文教师队伍。
苏云贵在小学教书时一副地道的文人艺术家形象,头发胡子长得都可以编上马尾辫。自从中学说要提拔他当语文教师后,苏云贵的形象立马大变,他深知中学生眼里老师形象的重要性,因此,到学校报到的头一天,苏云贵开始从头到脚为自己整肃形象改换包装,一脸的自豪感。到校的当天,校长崔大海亲自接见了他,看到昔日的部下出息见长,崔大海心里升起满腔的自豪感。两人屈膝畅谈一个多时辰,足以见得崔大海对苏云贵的器重和对学校语文教师的渴求。
苏云贵被调到初二担任一个班的语文教师,也凭借自己出书的声望,同时兼任学校“萌芽”文学社社长之职。苏云贵初来乍到,以为还像小学一样,根本没把这帮后生放在眼里,向来轻视学生的阅读水平差,文学修养不高,即便把塞万提斯的名著《唐&;#8226;吉诃德》中的“诃(he)”读成“柯(ke)”也没人知道,于是上课的当天便草草地备课。第一天上课大多数人会心情紧张,这是常理。苏云贵凭着自己小学教书的实力,又见多识广,闯荡多年的心理,思想上没作什么充分的准备。大凡一个学校新去一位老师头一节课都有该专业其他老师必须听课的习惯,其中还夹杂着一两个校领导,苏云贵的课当然也不例外。头一天上课,当他一踏进教室大门面对几十张面孔和前来听课的领导老师时,苏云贵的紧张心情就不由探头探脑地冒将上来。苏云贵一紧张,就浑身的不自在,汗也慢慢地渗出来,讲话的语调开始变得生硬、磕磕绊绊起来。
一堂语文课,苏云贵的心情紧张导致思路大乱,思路大乱的后果常常是语无伦次、前言不搭后语。讲解词组、分析语法时,苏云贵竟能将偏正词组的“木头桌子”分析成“联合词组”,说桌子是木头做的当归属联合词组。甚至“戊、戍”,“竞、竟”不分。讲课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