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此蔡思强不惜这个公司SAL这边就算不赚钱也要很好的维持下去,让大家有一个共同的利益关系。
当然,以军火的暴利来看,不赚钱的概率也不大,虽然在国际市场容量有限,但是仅仅是国内军方的需求就够这个公司过得很滋润了,如果做好了,一年几十个亿收入那是轻轻松松,这笔钱对于杜克这种超级富豪来说算不得什么,但是对于那几大家族来说却不算少了。
要知道李副主席背后的启阳集团一年辛辛苦苦下来,好的时候也就几十亿收入进项。如果蔡思强策划巧妙一些,将这几十亿进账能够精巧地将大部分分配出去,既让这几位大佬背后的企业不白拿,又让几位大佬承杜克的情,最终以此为纽带建立一个多赢的利益共同体也不是一个梦想。
蔡思强倒是没有怎么想过研发出来的产品竞争不过国内同行,在他看来,有杜克这个无所不能的科技天才坐镇,怎么会输给国内的那些同行,就算再不济也是打成平手,同大家一起分一杯羹。
还是那句话,核电站都能够搞出来的主,要是搞不出几辆新型坦克出来才让人奇怪。何况最为基础的部分,原材料、加工工艺、电子系统研究方面杜氏重工已经有了非常好的支撑基础和积累。
加上秦泰然透露军方将会把之前在这方面的设计积累以及部分关键人才折算入股,等于是凭空就拥有了一支完整研发团队骨干,以现在公司强大的经济实力提供充足的研究经费,通过内引外联各种人才加盟,比如通过高薪从欧美、乌克兰或者俄罗斯这些地方挖掘一些相关领域技术高手过来也是可以操作的。
他们毕竟是民营,加上手中有大把的钱,比起军方做事要方便得多。
有了杜克的首肯,一个注册资金为一百亿人民币的杜氏特种机械系统公司悄然成立了,由杜氏重工注入51亿元人民币现金,军方以知识产权和部分生产线入股百分之二十五,启阳集团、龙威集团、天利集团分别注入8亿人民币现金联合成立。
(没有收藏的兄弟们收藏一下,您们的每一个收藏对我都非常重要,谢谢!)
第四百一十六章 紧锣密鼓
新公司在川西平原边缘,圈下了十多平方公里的研发基地势力范围,包括建设一个现代化的研发中心、一个试验性质综合加工厂和坦克及无人机的试验场地,这里距离中心城市只有百多公里,风景优美、生活环境也容易改善,对于研发基地来说,完全称得上是一块风水宝地。
莲花基地的超级小型机集群系统极为成功,杜克要做的就是将那套系统重新克隆改造出一个更加适合坦克和无人机研制的信息化系统,这个工程不小,好在这件事不是特别着急,杜克可以从容抽调数百人先行研发这个信息化系统。
从云服务研究平台,到坦克和无人机模拟系统,以及相关辅助设计系统,有些东西是军方已经有了的,杜克需要进行一些改造,有些要全新构建,所以这个研发团队需要做的事情非常之多。
要不是SAL现在麾下有数万研发人员,基本上覆盖了各种专业领域,从图形图像处理、网络、虚拟现实等等方面都吸收了一大批高水准人才,杜克可能要建立起这个团队都需要很长时间才行,但是现在也就是分分钟的时间就抽调出来。
至于要停掉多少个正在研究的产品项目,那是赵建武要考虑的事情,杜克只是管提出人员需求清单,反正这事都是他们几个闹出来的,各方面的支持都不遗余力,少推出几个产品不过是少赚一点钱而已,现在他们真没有谁会将这个看得很重。
至于董锋这货如愿以偿地争取到了这个新公司老总的位置,通过从SAL各个公司抽调出一套职能班子将公司的架子搭了起来,加上从几个合作伙伴那边过来的副总经理,有条不紊地在新圈下的研发基地上面绘画蓝图。
而从兵工兵装那边过来的一百多名研发骨干们,则暂时留在蓉城配合杜克的信息化系统研究工作,等待基地建设好以后再搬过去。为了吸引这批骨干过来,蔡思强他们可是花了不少血本。
因为这些专家骨干在兵工兵装那边等于是有铁饭碗,加上大多都是三十多四十多的黄金年龄,在原来的所在地已经结婚生子,习惯了当地生活,所以虽然总公司有了动员令,最初这些人是不愿意过来的。
新公司虽然资金雄厚,但是最终能不能做好,这可关系到大家以后的一家子生计问题,SAL公司虽然名气很大,待遇也不错,但是他们研究的毕竟不是SAL公司旗下各个系统的主流产品,能不能打开市场走上正轨谁都不敢打包票。
所以大家的顾虑很大。
蔡思强从秦泰然那里了解到这些顾虑后,很快就同杜克、董锋他们商量出解决办法:现在过来的专家,年收入在他们原来基础上最少都是直接翻倍,有些关键性人才可能翻几倍,工作合同视不同级别和年龄,双方签署时间都在十五年以上,这样好多人都直接签到退休,等于是终身制了。
提供搬家补贴,每个专家视情况在蓉城提供不同面积的高品质楼盘商品住房,在公司工作满15年以上产权直接转移赠送。有小孩上学的,一律协调当地政府入读区间内最好的学校。
而在基地建设好以后,每人在基地附近免费再分配一套不低于90平方米的住房,家属可以在基地各种附属单位安排就业。
蔡思强甚至还通过刘老爷子办公室协调好兵工和兵装两个公司人事,承诺3年内保留原单位档案和职级不变,随时可以回到原单位。
这个特殊政策出台后,立刻改变了不少人的观望态度,吸引了不少骨干专家,如果不是兵工兵装有所控制,恐怕大多数年轻有为的中坚骨干都要走空了。
所以有军方上层直接支持,这个新公司的筹建非常顺利,无论是人员到位、土地转让拆迁等等,都是以一种快节奏方式运转。
而整合从兵工兵装过来的专业人才之后,董锋同这支研发队伍俩位临时负责人,一个是负责坦克研究的总工,现年四十五岁的教授级高工蒲建阳,一位是负责无人机的总工,现年三十八岁的教授级高工钟俊逸,几个人关在一起长谈了几天,开出了一个引进人才的清单,交给SAL对外高级人才引进人事部门,准备通过欧洲和俄罗斯猎头部门挖猎。
蒲建阳是99式主战坦克的主要研发技术骨干之一,对于坦克研究已经有差不多20年经验,国内近几代主战坦克和国际主流主战坦克性能优劣、设计好坏等了如指掌。所以对于国内研究这个东西最缺乏的关键性人才也非常清楚。
钟俊逸虽然年纪不大,但是这位从西北工大出来的博士后,在无人机方面技术积累很深厚,已经是多个型号无人机的研发总工,算得上是年轻有为的青年才俊,即便是有杜克这种妖孽在前,这位也算是国内了不得的顶尖青年科学家之一,只是同杜克术业有专攻。
最为难得的是,这俩位总工都是做事型人才,话不多,但是每每说出来的都是关键性的东西,让董锋对他们俩位印象非常深刻,拉出挖猎所需要的职位和技能描述清单后,董锋便任命他们俩位为新型号研发总工,开始收集军方的需求,提出原型设计的概念。
民营企业没有那么多的条条框框,除了全套从军方搬过来的保密措施和条例,其它的都依照商业化运转模式来操作,对于这个新生的研发团队来说,一切都是从新开始,虽然很多在原单位可能怀才不遇的人才,面临着一个历史性的机遇。
任命好总工之后,董锋宣布公司的研发项目完全按照市场化择优挑选方式,每个研发人员都可以针对某个专项需求提出立项要求,而专家团队将全面审核这个立项要求的概念和创意是否值得立项,一旦专家团队认可立项,那么新项目的项目经理第一候选人就是提出人自己,除非自己不愿意。
而项目经理待遇同一般研发人员之间是比较大大的,这种激励机制能够很好激发研发人员创造力,比起论资排辈方式来说研发效率完全不可同日而语。
就这样折腾了一个多月后,杜氏特种机械系统公司紧锣密鼓地动了起来。
(抱歉,前面一章标题搞错了,晚上脑袋发懵,见谅见谅)
第四百一十七章 树大招风
这天夜晚11点半,莲花基地保卫处长赵冠明检查了一下自己手中装备,准备照例再巡视一遍基地核心部门才睡觉。
莲花基地虽然是杜克全资建设的产业,但是由于涉及到的东西实在太重要了,不仅仅有事关国家能源安全的新一代核反应堆原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