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遗失的美好》:视觉里的佳肴
文/恭小兵(青春小说作家,80后概念提出者)
倘若把各种各样的文学作品比做一桌桌厨师们烹调出来的盛宴,倘若红案白案乃至各种菜系领域里的拔尖高手们必须优胜劣汰的话,那么作为读者,他的意义无疑不是一位用眼睛品尝作品的食客。而作品本身的意义,也无非是一道道我们视觉里的美味或者佳肴。
可以说,这篇《遗失的美好》不仅在主料上不足珍奇,作为一道菜肴的调料,它还成为了一种时下时尚文学创作领域内的缺陷。综观我们所阅读的一般都市时尚小说,它必须具备大量明朗而欢快的床第氛围,必须出现一些莫名其妙的爱情绝路、酒吧艳遇、旅馆激情,还有时髦而刺激的K粉和三P。真是很可惜,《遗失的美好》里一点都没具备上述文学作品的几大要素。正所谓逗号句号,和小资睡觉。所谓时尚,她没有主题。没有花。没有尘埃也没有空……空气。天空晴朗。没有鸟类。没有羊群。没有山川。没有海洋。没有老人。没有孩子。没有思考。没有家园。没有乡村。没有草原。没有温暖。没有寒冷。没有前程。没有命运。没有没有。没有东西。悲剧涌上心头,灵魂灰飞烟灭。
不清楚我这样评价《遗失的美好》,会不会败坏掉其他用眼睛去品尝《遗失的美好》者们的胃口?其实没有关系,有幸生于这个空前繁华的大好时代,面对如此壮观的人文景观,我们应该为之倾倒,为之狂欢。而且现在本来就是这么个崇尚时髦以及时尚生活的物质社会,铺天盖地乱七八糟的报刊杂志上遍布着小资情调和新新鸳鸯蝴蝶派的相关言论,高雅的音乐、昂贵的小物件,躺在床上成就生活,为自甘堕落和无知寻找高尚的借口,等等等等,才可以构成所谓的时尚文学。
当文学创作几乎被所谓个人化、私语化,不知所云化写作方式完全占据的时候,当美女作家、少年作家以及妇女儿童作家们成为热门话题的时候,当阴暗、糜烂、颓废以及性生活构成所谓时尚文化的代名词的时候,作为无辜的读者,作为用眼睛摄取营养的食客,我们是否能坐下来开个会议什么的?让我们自己来谈谈,这种正在流行的文学创作,它的终极意义到底会是什么?
翻开中国艺术史,从风雅颂到辞曲赋,从唐诗宋词到昆曲京剧,无数文学家与艺术家们创作出来的优秀作品,都被载入我国的文艺史册,成为记录时代进步和社会发展的重要标志。而这些传世的伟大作品,从寂寞诞生到流传开来,从鲜为人知到有口皆碑,无一不是因为其作品的本身就已经具备了一种巨大的艺术感染力。人们在记住这些作品的同时,连同它们作者的名字也在世代相传。可以这样说,世界各国经典作品的最大魅力,就是它们具备了一种绵延无限的民族精神。比如美国的《飘》、《人权宣言》以及《独立宣言》,比如乔治…塞菲里斯的《航海日志》,比如维…苏…纳保尔的《米盖尔大街》和《神秘的按摩师》。譬如我国的《红楼梦》、《儒林外史》以及《阿Q正传》。
然而,时下的文学创作领域内,却浮现出来太多的文艺作品脱离生活实际,纯粹以商业的目光去捕捉创作灵感。假新新历史主义、接受美学主义、纯粹拿来主义和一再解构主义之名,以各种所谓的创作技巧进行一些支离破碎的写作。复制拼帖,歇斯底里,颓废糜烂,神经衰弱,佳篇名著成为打油小诗,宫闱艳事俨然一代正史。戏谑写作,搞笑写作,愤青写作,小资写作,学者写作,民工写作,等等等等,各种派别的写作前仆后继。很多文艺工作者们为了追求商业炒作与市场卖点,一味迎合低级趣味与市场要求。有是甚至心浮气躁,脱离实际地模仿起西方国家的各种学术潮流,生搬硬套,盲目表达。以上种种,完全背离了一名艺术创作者的综合素质与最起码的文艺创作宗旨。而《遗失掉的美好》在创作界面内高贵地坚持,对各种潮流的冰冷的拒绝,安静而又本份地叙述,无一不可以使得作品本身的意义获得一再拔高。
就像那缕缕冬天里穿过百叶窗户的阳光。
轻柔地打进来。
温暖。
耀眼。
而且亲切。 电子书 分享网站
童话VS青春残酷物语
文/水格(80后青春小说作家,三届新概念作文奖得主)
我花了一个上午的时间完成了一次对“青春”的阅读。需要强调的是,这部名叫《遗失的美好》的长篇小说以书稿的形式展现在我眼前的时候,我对作者一无所知。惟一能面对的只有文本。所以,也老老实实写下一些阅读感受和思考。
如果没有猜错的话,这应该是一位80后的青年作者的作品。小说以“艾小米”为线索以及叙述视角展开叙述,描述了一段青春过往,其中,文本给读者造成的感受更像是一个大舞台,你方唱罢我登场。数个性格迥异的人物轮番上场,与“艾小米”一同演绎着一场庞大且伤感的“青春叙事”。无疑,“汪洋”、“纪婷玉”、“尹娜”是故事中重要的叙述点。其他的人更像是老舍先生戏剧《茶馆》里的人物,“招之即来,挥之即去”,充满了叙述上的自由以及不确定感。比如“小羽”这个人物。小说主人公“艾小米”从北方城市考到南方一所大学,在这里开始生活,但这并不是叙述的重点,她在看似幽默的行文中已经小心翼翼地埋下了伏笔,譬如说作品中前一部分用了相当的笔墨来描写她的奢华的青春生活:“尹娜”对物质的狂热追求;“纪婷玉”异常的行为人格;“汪洋”对“艾小米”近乎童话一般的爱情……这一切饱满且可爱。可这也是悲剧的起源。当“尹娜”为物质而出卖甚至玩弄友情;“纪婷玉”为爱情夺走“汪洋”。“汪洋”对“艾小米”的绝对服从……一个个颇富戏剧性的场面出现了:美好的青春像是一个好看的花瓶,被放置在高高的窗台上,风平浪静的时候,一切如此美好,可是,当有一阵大风吹来,迎接它的就是粉身碎骨。
最终,“艾小米”失却了友情、爱情,孤立无援地漂泊在通往未来的路上。
这是一部可谓“有伤痕”意味的青春小说。尽管在相当的叙述比重里,作者采用着一种幽默的笔调,但残酷仍一阵紧似一阵涌向作者的笔端。现实以一种极端的方式进入作品,钱、权融入青春,它们的出现除了让青春的悲剧更加惨重之外,似乎并无其他建树。同时,青春以“本相”方式进入叙述,我说“本相”并不代表着这就是青春的完全真实。而是说作者并不忌讳将丑的一面带进叙述,并以逼真的姿态展现出来。人物的言语之间,我们感受到青春是一个在污浊的环境中横生出来的怪物,蓬蓬勃勃,却没有方向。生活的表层都是如此。充满了污鄙之色。但这一切,作者始终是以幽默的心态去对待的,只是在不经意的瞬间,流露着似乎“不合适宜”的青春感伤。这些感伤的罅隙使我们意识到,其实这些人物的本性并非如此,骨子里仍存有善良、干净、纯洁的因子。不过是社会对他们异化后,才有了轻薄的张扬,不羁。
更重要的是,作者把人性的考验放到了后面。友情、爱情、亲情交织在一起,成为硕大无朋的网,像“艾小米”袭来,在这些被极端处理的情节面前,人性的标尺亮了出来。如何以及怎样选择即展现着一个人的人性底色。五花八门,“汪洋”让我们看到了人的悲剧。“艾小米”两手空空让我们看到了孤独的永恒等等。
所以说,幽默只是假象,残酷才是真实。
其实,在阅读过程中,我便疑惑丛生。这显然不是一部成人作家的作品。其中的一些情节处理带有一些划伤。转折处理等不够圆润;人物在某一时刻过于成熟,在另外一刻的纯情则显得虚假造作。作者在这种叙述摇摆里,使得阅读进入了一种扑朔迷离的状态。为了凸显作者的意图,不惜将诸多人物以及事件极端化处理,甚至包括背景,比如“艾小米”“鸵乐”家庭的权财描写等等。所以说,这不是一部有关现实青春的小说。而是一部青春童话。
“童话”在作者这里并不是一味地意味着美和善良,更多的时候它还意味着“真”。“真”则要再一次谈到残酷。残酷是本相。不容篡改。作为80后的一员,能向读者推荐这部带有十足血色的青春小说是我的荣幸。它的不足在某种程度上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