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八八书城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改变生活的68个心理学经典故事-第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行为……仍然归因于人类本性,还有一种广义的“个人差别心理学”,人们在这里用性格特征、能力和潜力等术语以比较和描述人类。几乎每一个关心人类的人……都以这种前科学的方式谈论人类的行为。

    斯金纳一向嘲笑对人的内心世界所做的理解:

    我们大可不必努力发现什么人格、心理状态、感觉、性格特征、计划、目的、意图或其他一些存在于一个能动的人身上的品性,以使自己赶上这个时髦,即对行为进行所谓的真正的科学分析……思想就是行为,错误在于人们将行为分配到意识之中了。

    他说,我们需要或能够知道的,是行为的外部起因和该行为的可观察结果,它们将得出“有机体作为一个行为系统的完整图像”。

    与此观点相一致的是,他是个严格的决定论者:“我们之所以成为现在的我们,是由我们的历史所决定的。我们热衷于相信自己是可以选择的,是可以行动的……(可)我决不相信人是自由的或是负责的。”“能动的”人是个错觉;好人是因为条件使其成为一个好人,好的社会也奠基于“行为工程”之上,即通过积极的强化措施对行为施以科学控制。

    斯金纳是个机敏的表演者,善于讨取公众的欢心。他说话明白流畅,以自我为中心,但从不为此脸红,而且长相迷人。为展示条件反射原理,他教会一只鸽子在玩具钢琴上弹奏曲子,并教一对鸽子打网球:两只鸽子用嘴巴将球推来推去。数百万人在电视记录片上看到了他的表演,他们都认为斯金纳是个了不起的人,至少是位动物专家。他写出一本乌托邦式的小说,《第二个沃尔登》(WaldenTwo,1948),以表达其对严格受到科学控制的理想社会的展望。在这部小说里,他展现出一幅小型社会的图景,在出生之后,孩子们全部接受奖励(积极的强化)式条件反射训练,以使其形成合作精神和社交能力;在这里,所有的行为都受到控制,所有的控制都服务于整体的利益和幸福。这部小说虽然对话平淡,情节做作,但还是成为极受推崇的畅销书。

    罗杰斯和斯金纳都一致认为,心理学的意义在于了解、预测、控制人的行为,心理学的科学方法在预测和控制人的行为上,已然取得了相当大的进步。

    但是两者的分歧在于,行为主义者的斯金纳强调行为管理、行为控制,他梦想可以通过行为控制设计一个更令人满意的人类文化。但是人本主义的罗杰斯却对此产生了如下的疑问:谁被控制?谁实施控制?实施什么类型的控制?要得到什么样的结果,达到什么样的目的呢?究竟通过控制在追求什么样的价值呢?

    罗杰斯不喜欢斯金纳所谓的“控制”和“被控制”,对于他所提出的“建设文化工程”也持怀疑的态度。罗杰斯觉得,我们可以自由地进行选择,我们自己可以决定自己成为怎样的人,为什么要受什么“控制”呢?

    他非常强调个人选择的重要性,认为这是作为个人的最基本的因素。他说:“我们知道用很多有意义的方式来影响、塑造人的行为和人格,同时,我们也可以自由地进行选择,是发展成为那些别人认为明智的但其实是无主见的、随波逐流的人,还是发展为开拓的、有适应性的、自立的、思维活跃的、自我尊重的个体。当行为接受科学的检验时,它最好理解为是由因果关系所决定的。这是一项科学的事实。但是,个人的负责任的选择是作为个人的最基本的要素,是精神治疗的核心体验,这是存在于任何的科学检验之前的。因为这种选择是我们一生中的伟大的事实。要否认这种责任重大的选择的意义,在我看来,是和否认行为科学的重要意义一样目光短浅。”

    罗杰斯对美国当时的教育状况进行过尖锐的批评,认为必须发生根本的改变,否则会产生无法预料的后果。他认为当时美国的教育对如何学习、学习什么都存在错误认识。比如,教师认为学生只要学习好他们传授的知识,并加以融会贯通就行;学生则跟着老师的指挥棒,老师教什么就学什么,缺乏自主性和创新。

    罗杰斯认为关于学习过程,有以下事实是必须注意的:人类具有学习的自然倾向。当学生正确了解了学习什么或为什么学习时,学习才有动力,学习效果才最好。那些需要改变学生“自我结构”的学习,往往会被学生抵制。

    如果学习必须改变学生的“自我结构”,那也要在威胁程度低的情境下才容易发生。当对学生的“自我结构”威胁很小时,知识可以得到最详尽的领悟,学习的效果最好。即是说,当学生真正意识到,学习不是为了做给家长看,也不是做给老师看,而是为了自己的发展需要时,学习才会变成孩子内在的需要,学习才会变成一件快乐的事情。

    基于此,罗杰斯认为“教师”这个词应该由“教育促进者”来代替,强调“教师”的行为应该是创造一种有益于学习的气氛,应该是把学生看成具有自己感情的独特的个体,而不是机械地接受知识的物体。学生应该了解自己的学习内容、学习的价值,积极、主动地进行“自由的学习”——

    《改变生活的68个心理学经典故事》

积极的心态成就一生……改变心态的心理学 为多少钱撒谎更值得?

    1959年,弗斯丁格和同事J。麦里尔·卡尔史密斯开始致力于一项研究,该项研究后来成为古典认知失调实验的经典之作。在实验中,他们巧妙地哄骗受试者,不让其知道实验的真实目的。实验的内容非常简单,但却富有深远的意义。

    弗斯丁格和同事卡尔史密斯招来一批大学生志愿者,让他们做一件极端无聊和繁琐的工作:将二十几只碟子装进一个大木桶里,简单地洗一下后一个一个地拿出来,然后再放进去,这样不停地拿来拿去,一直重复半个小时。

    这个工作做完后,再接着做另一项工作:记分板上有48个木钉,受试者必须将每根钉顺时针方向转动四分之一圈,再逆时针方向转四分之一圈,48颗钉必须轮流转,不能有遗漏,这样一直转上半个小时。

    等每个受试者做完以后,一位研究者会告诉他说,实验的目的是观察人对某项工作是否感兴趣,以及这种态度是否影响其完成工作的效率,还提醒他说,他现在已经完成了任务,但是否可以告诉其他人,说这件工作非常有趣。

    弗斯丁格还询问受试者,是否乐意做他的助手,这一情况本来就应该由助手告诉下一个受试者的,如果他愿意担任他的助手的话,可以得到1美元或20美元的报酬。

    实验结果表明,几乎所有的受试者都同意把明显是说谎的内容告诉下一个受试者。受试者们在通知下一个人时,弗斯丁格会问受试者,他们自己觉得这件事到底有没有意思。

    显然,前面所做的放碟子、转钉子的工作,根本没有任何意思,而对别人撒谎就会形成认知失调:“我对别人撒谎了,可我并不是这种人”。弗斯丁格进行实验的关键问题是,受试者所得的报酬是否能够引导其减少认知失调,从而认定这些工作是有趣的。

    实验的结果会是什么呢?从常识看,人们以为那些得到20美元的人会比那些得到1美元的人更倾向于改变观点,因为20美元在1959年应算很大的一笔收入。但弗斯丁格和卡尔史密斯所预测的却与事实相反:得到20美元的受试者当然有充分的理由来为自己撒谎;得到1美元的人既然没有充分的理由撒谎,所以他们减轻失谐的办法是——“这些工作还真的有那么点意思”——因而他们也就没有真正撒谎。实验结果正是如此。

    更加有趣的是,实验的真正目的被揭穿之后,所有的学生都被要求退还这笔钱,只有一个学生不肯归还——他只得了1美元——

    《改变生活的68个心理学经典故事》

积极的心态成就一生……改变心态的心理学 改变对原因的看法就能改变…

    一般而言,当人们第一眼看到一个漂亮的陌生女人时,会很自然地将性格温柔、善解人意、活泼可爱等特性归属于她;看到一个丑陋的陌生女人时,会很自然地将性情古怪、尖酸刻薄、不解风情等特性归属于她。同理,在公司招聘时,一般都具有重男轻女的倾向,因为在用人方看来,男性具有坚韧、奉献、敬业、创新等积极的心理品质,而女性则不具备。这种现象在心理学上被统称为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