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没有饥饿和压迫,人人都能吃饱饭,并且有话就能自由表达的世界。他把他那毛茸茸的手按在我手背上说:“孩子,先念书,五年之内不要再去过问政治。”
初中毕业后,我曾一度想找个工作。同三堂兄决裂是由于他硬逼我投考邮局去当邮务员——翻译信皮上的英文住址。但不干那个,又干些什么,我心里一点谱儿也没有。那时报纸上常有“征求”的广告。我每天看报首先就翻看那一栏。《世界日报》招练习生,我去应考过。已故成舍我社长主考。最后嫌我“大矮”,落了选。还有一回,北新中局也招练习生。要我们十来名应征的当场各作一篇文,结果,录取了我。虽然只呆了三个月,但那却决定了我一生的走向。
除了商务、中华那样的大企业,在小规模的新型出版社中间,北新不但是最早的一家,而且也是在新文学运动中极令人瞩目的一家。它出版了鲁迅早期作品《呐喊》、《野草》等以及他所编的《语丝》,还出版了冰心的《寄小读者》以及刘半农、徐祖正、周作人等作家的书。老板是李小峰和他的太太(CF女士),主持杂务的是李小峰的哥哥。小峰是鲁迅在北大教过的学生,书局有点像是北大的一家同人出版社。它就坐落在红楼附近的翠花胡同,我住的大兴公寓则正在红楼对面。当时,南北河沿还有水,岸边有垂杨柳。后来,何其芳、卞之琳和李广田三位就一度住过北河沿尽头的汉园公寓。
我的工作很杂。有体力活儿(如骑车给作家们取送校样和送稿酬),也有初级脑力劳动:看书稿及《语丝》的校样。编辑部只有两间屋。外屋靠墙是一排新书、新刊架,除了北新出的,也陈列着外版(如创造社)的书刊。
李小峰很和善。我问他:每晚可否借一两本架子上的书刊带回公寓看,保证次晨送回,他欣然允诺。那阵子我如饥似渴地见什么就读什么,包括也是北新出的张竟生着的那本《性史》。这样,白天干活儿,晚上还能享受免费阅览。
对阅读的投入必然导致创作欲的勃发。那时起,我时而就胡乱写点东西投给《晨报》或《京报》副刊了,并且每每碰壁。尤其一次被老板派去红楼抄新西兰女作家曼殊斐尔的短篇小说,那部书稿给我的启发最大。我在三十年代所写的反映早年生活的《篱下集》和《栗子》,就受到过她的启发。
那时,我经常蹬车去八道湾两位周先生家和北剪子巷的谢家——我和冰心的小弟为揖从小学到中学一直同班,她那里我早就去过。三五年在上海,鲁迅先生初次见到我时一愣,我说:“我就是李小峰当年的小徒弟。”他叼着香烟朗笑了起来。
我本来就喜欢翻看一些文学作品,在北新的那段日子里,我就确定了自己此生的道路:从事文学。
可我当时并不真懂得文学的含义。待到五七年后,我曾对走此道路大大懊悔。那时,我羡慕起街头卖烤白薯的了。
后来,我在北新搞了一档子三个徒弟的罢工(见《落日》中的《遁》)这桩蠢事,幸而在潮州学友、越南华侨赵澄的帮助下,我又回到了崇实。
那年暑假,我被选为崇实的学生会主席和校刊主编。在那以前,教会学校里只有协助校方宣扬宗教(如举办查经班)的青年会,并没有旨在维护学生权利的学生会。这样,我就先天地跟学校当局处于对立地位了。1927年冬天,同校长“罗锤子”冲突后,在差半年就高中毕业之际,被迫请了“长假”。
当时有人告诉我,张作霖的侦缉队归国民政府管了,可是班底没动,我仍旧在他们的黑名单上。这时,那位仗义帮我的赵澄正好要回潮州,就问我:“敢不敢同去广东?”我毫不犹豫地说:“不但敢,而且愿意。”
关于我去汕头角石中学教国语的事,包括我那场悲剧性的初恋,都已经写在我的长篇小说《梦之谷》和文洁若写的《梦之谷奇遇》中,这里就不赘述了。
那一次,我不但来回都见到了长江与黄河,见到二十年代末期的上海,并且还体尝了爱情的甜与苦。在角石,我教的是从初中到高中的国语。我由自身的体验深深感到一个国家语言不统一的困扰。
我并不讨厌教书,但我认为自己还应上学。同时,赵澄也建议我回北京进他所上的国文专修班,那是燕京大学一个附属机构。当时,燕京国文系(系主任马鉴)拥有许多国学界名教授如郭绍虞、俞平伯、周作人、冰心等位。他们的课,专修班的学生同样都可以听,只是两年就毕业,发专修班的文凭而不发本科的(那要上四年)。赵澄建议我去,因为不要高中文凭就能入学,而且可以混个教书的资格,他有意两年后带我去南洋。年轻人走进社会之前,先得混上个资格。
在国文专修班的那一年里,我最受益的是旁听了杨振声的“现代文学”课。他当时本是清华的教授,在燕京是客座。但他的那门课非常叫座,我只是许多旁听生中间的一个。他讲中外文学都是一个个作家的讲,先介绍生平,然后谈作品。每次上课他都夹了一大叠书,随讲随顺手朗读作品的段落。国内的,从鲁迅、茅盾讲到蒋光慈和沈从文,国外的从托尔斯泰、高尔基、狄更斯、罗曼·罗兰讲到乔伊斯——那也是我生平头一回听到乔伊斯的名字。他讲得生动、有条理,而且分析得细致入微。
那时候,我对《创造月刊》上登的有关南国的描绘,十分向往。我想飘泊,我要流浪。南洋更远,想必更加新奇,成为我向往的去处。可是我这织地毯挤羊奶起家的,由于学无根底,对音韵学,对金石,对古代批评史等课实在钻不进去。很快我就决定干脆还是进个本科,学点钻得进去的。
我升学的一大障碍是文凭。刚好天主教办的辅仁大学在招第一期新生。尽管辅大的校长陈垣在学术界还是鼎鼎有名的,但那时候,在北平五家大学(北大、清华、燕京、师大和辅仁)中间,这家是最次的。我考进辅仁要感谢杨刚的四哥。他当时是那里的注册课主任。就是他向我透露,我的生物考卷得三十分,数学是零分,但中英文各接近一百——主考英语的系主任雷德曼神父不但坚持收下我,并且要预定我做他的助理。
估计当时一是由于肯投考辅仁的就不多,我在数学答卷上又大诉一通失学之苦,而在收谁的问题上,洋神父的发言权也更大,我就这样被录取了。
混进了辅仁之后不久,教育部搞了场甄别考试(因为假文凭太多了),我这下子又拿到了一张正式的证书。
我小时候一直读新教的长老会学校,这是我头一遭同天主教(旧教)打交道。新教吸引我的只是那彩色玻璃和圣诞歌曲。天主教堂,不但内部更加华丽,而且举行弥撒时还焚香点蜡烛,神父口诵拉丁文,真是一派中古气氛。对于非教徒,他们并不要求去望弥撒。我偶尔进堂纯粹是出于好奇,同时也想在焚香诵经声中,感受一下那种神秘气氛。
辅仁的校舍完全仿照欧洲中古僧院,四四方方,只走一个大门、别无旁门。如遇火警,一个也别想跑掉!前楼和两厢是教室,后楼是宿舍。课程大致同旁的大学一样,只是拉丁文为英语系必修课,由一位胡须垂到胸间的老神父教。至于文学史则讲得明显的带有偏见。遇到文学史上的天主教徒作家(如十九世纪的纽曼)就大捧特捧,对反天主教的作家(如爱尔兰的乔伊斯)则骂个狗血喷头。
当时,辅仁发的讲义和指定阅读的书目大多带有天主教成见,充满了偏袒歪曲。可是为了混学分,同学们在口头及书面上也只能盲从。但这种低估学生判断能力不实事求是的教材,有的当场就被学生识破,有的事后醒悟了,所以也绝不能持久,那只会误人子弟,并不能为天主教增添什么无彩。尤其是历史,可歪曲不得,很容易查对出来。
总结我对辅仁那种中古僧侣式的教育:我认为,教育只能启发,不可硬性灌输;课本教材只能依照客观真理或事实,不可歪曲虚构。学生不是木头,是有头脑而巨头脑随着岁月还会发展的高级动物,切不可为了骗取他们一时的笃信(其实,如果没有分数作诱饵,他们也不会真信),使他们日后走向另一极端——反教。
给雷德曼当了两年的助理,使我对天主教有了些了解。雷德曼这个来自美国中西部的神父是因失恋而出家的,他曾几次在夜晚向我朗诵他的情诗。我留意他感情一激动,头上的青筋就鼓了起来。他有时一边朗诵一边哭泣,弄得坐在一旁的我真不知如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