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乎常矣。而初乃求望之深,是知常而不知变也。世之责望故素而至悔咎者,皆浚
恒者也。
《遁》之九三曰:“系遁,有疾厉;畜臣妾,吉。”《传》曰:系恋之私恩,
怀小人女子之道也,故以畜养臣妾则吉。然君子之待小人,亦不如是也。
《睽》之《象》曰:“君子以同而异。”《传》曰:圣贤之处世,在人理之
常,莫不大同,于世俗所同者,则有时而独异。不能大同者,乱常拂理之人也;
不能独异者,随俗习非之人也。要在同而能异耳。
《睽》之初九,当睽之时,虽同德者相与,然小人乖异者至众,若弃绝之,
不几尽天下以仇君子乎?如此,则失含宏之义,致凶咎之道也,又安能化不善而
使之合乎?故必“见恶人,则无咎”也。古之圣王,所以能化奸凶为善良,革仇
敌为臣民者,由弗绝也。
《睽》之九二,当睽之时,君心未合,贤臣在下,竭力尽诚,期使之信合而
已。至诚以感动之,尽力以扶持之,明义理以致其知,杜蔽惑以诚其意,如是宛
转以求其合也。“遇”非枉道逢迎也,“巷”非邪僻由径也,故《象》曰:“遇
主于巷,未失道也。”
《损》之九二曰:“弗损益之。”《传》曰:不自损其刚贞,则能益其上,
乃益之也。若失其刚贞而用柔说,适足以损之而已。世之愚者,有虽无邪心,而
惟知竭力顺上为忠者,盖不知“弗损益之”之义也。
《益》之初九曰:“利用为大作,元吉,无咎。”《象》曰:“元吉,无咎,
下不厚事也。”《传》曰:在下者,本不当处厚事。厚事,重大之事也。以为在
上所任,所以当大事,必能济大事,而致元吉,乃为无咎。能致元吉,则在上者
任之为知人,己当之为胜任。不然,则上下皆有咎也。
革而无甚益,犹可悔也,况反害乎?古人所以重改作也。
《渐》之九三曰:“利御寇。”《传》曰:君子之与小人比也,自守以正。
岂惟君子自完其己而已乎?亦使小人得不陷于非义。是以顺道相保,御止其恶也。
《旅》之初六曰:“旅琐琐,斯其所取灾。”《传》曰:志卑之人,既处旅
困,鄙猥琐细,无所不至,乃其所以致悔辱、取灾咎也。
在旅而过刚自高,致困灾之道也。
《兑》之上六曰:“引兑。”《象》曰:“未光也。”《传》曰:说既极矣,
又引而长之,虽说之之心不已,而事理已过,实无所说。事之盛,则有光辉,既
极而强引之长,其无意味甚矣,岂有光也?
《中孚》之《象》曰:“君子以议狱缓死。”《传》曰:君子之于议狱,尽
其忠而已;于决死,极其恻而已。天下之事,无所不尽其忠,而议狱缓死,最其
大者也。
事有时而当过,所以从宜,然岂可甚过也?如过恭、过哀、过俭,大过则不
可;所以小过为顺乎宜也。能顺乎宜,所以大吉。
防小人之道,正己为先。
周公至公不私,进退以道,无利欲之蔽。其处己也,夔夔然存恭畏之心;其
存诚也,荡荡焉无顾虑之意。所以虽在危疑之地,而不失其圣也。《诗》曰:
“公孙硕肤,赤舄几几。”
采察求访,使臣之大务。
明道先生与吴师礼谈介甫之学错处,谓师礼曰:为我尽达诸介甫,我亦未敢
自以为是,如有说,愿往复。此天下公理,无彼我。果能明辨,不有益于介甫,
则必有益于我。
天祺在司竹,常爱用一卒长,及将代,自见其人盗笋皮,遂治之;无少贷;
罪已正,待之复如初,略不介意。其德量如此。
因论“口将言而嗫嚅”云:若合开口时,要他头,也须开口,(如荆轲于樊
於期。)须是“听其言也厉”。
须是就事上学。“蛊,振民育德”,然有所知后,方能如此。何必读书,然
后为学?
先生见一学者忙迫,问其故,曰:“欲了几处人事。”曰:“某非不欲周旋
人事者,曷尝似贤急迫。”
安定之门人,往往知稽古爱民矣,则于为政也何有?
门人有曰:“吾与人居,视其有过而不告,则于心有所不安;告之而人不受,
则奈何?”曰:“与之处而不告其过,非忠也。要使诚意之交通,在于未言之前,
则言出而人信矣。”又曰:“责善之道,要使诚有馀而言不足,则于人有益,而
在我者,无自辱矣。”
职事不可以巧免。
居是邦不非其大夫,此理最好。
克勤小物最难。
欲当大任,须是笃实。
凡为人言者,理胜则事明,气忿则招怫。
居今之时,不安今之法令,非义也。若论为治,不为则已,如复为之,须于
今之法度内处得其当,方为合义。若须更改而后为,则何义之有?
今之监司,多不与州县一体,监司专欲伺察,州县专欲掩蔽。不若推诚心与
之共治,有所不逮,可教者教之,可督者督之。至于不听,择其甚者去一二,使
足以警众可也。
伊川先生曰:人恶多事,或人悯之。世事虽多,尽是人事。人事不教人做,
更责谁做?
感慨杀身者易,从容就义者难。
人或劝先生以加礼近贵,先生曰:“何不见责以尽礼,而责之以加礼?礼尽
则已,岂有加也。”
或问:“簿,佐令者也。簿所欲为,令或不从,奈何?”曰:“当以诚意动
之。今令与簿不和,只是争私意。令是邑之长,若能以事父兄之道事之,过则归
己,善则唯恐不归于今,积此诚意,岂有不动得人。”
问:“人于议论,多欲直己,无含容之气,是气不平否?”曰:“固是气不
平,亦是量狭。人量随识长,亦有人识高而量不长者,是识实未至也。大凡别事
人都强得,惟识量不可强。今人有斗筲之量,有釜斛之量,有钟鼎之量,有江河
之量。江河之量亦大矣,然有涯,有涯亦有时而满,惟天地之量则无满。故圣人
者,天地之量也。圣人之量,道也;常人之有量者,天资也。天资有量须有限,
大抵六尺之躯,力量只如此,虽欲不满,不可得也。如邓艾,位三公,年七十,
处得甚好,及因下蜀有功,便动了。谢安闻谢玄破苻坚,对客围棋,报至不喜,
及归,折屐齿,强终不得也。更如人大醉后益恭谨者,只益恭谨便是动了,虽与
放肆者不同,其为酒所动一也。又如贵公子,位益高,益卑谦,只卑谦便是动了,
虽与骄傲者不同,其为位所动一也。然惟知道者,量自然宏大,不待勉强而成。
今人有所见卑下者,无他,亦是识量不足也。”
人才有意于为公,便是私心。昔有人典选,其子弟系磨勘,皆不为理,此乃
是私心。人多言古时用直,不避嫌得,后世用此不得。自是无人,岂是无时?
(因言少师典举、明道荐才事。)
君实尝问先生云:“欲除一人给事中,谁可为者?”先生曰:“初若泛论人
才却可,今既如此,颐虽有其人,何可言?”君实曰:“出于公口,入于光耳,
又何害?”先生终不言。
先生云:韩持国服义,最不可得。一日,颐与持国、范夷叟泛舟于颍昌西湖,
须臾,客将云:“有一官员上书谒见大资。”颐将为有甚急切公事,乃是求知己。
颐云:“大资居位,却不求人,乃使人倒来求己,是甚道理?”夷叟云:“只为
正叔太执,求荐章,常事也。”颐云:“不然,只为曾有不求者不与,来求者与
之,遂致人如此。”持国便服。
先生因言:今日供职,只第一件便做他底不得。吏人押申转运司状,颐不曾
签。国子监自系台省,台省系朝廷官;外司有事,合行申状,岂有台省倒申外司
之理?只为从前人只计较利害,不计较事体,直得恁地。须看圣人欲正名处,见
得道名不正时,便至礼乐不兴,是自然住不得。
学者不可不通世务。天下事譬如一家,非我为,则彼为;非甲为,则乙为。
人无远虑,必有近忧,思虑当在事外。
圣人之责人也常缓,便见只欲事正,无显人过恶之意。
伊川先生云:今之守令,惟制民之产一事不得为,其他在法度中甚有可为者,
患人不为耳。
明道先生作县,凡坐处,皆书“视民如伤”四字,常曰:“颢常愧此四字。”
伊川每见人论前辈之短,则曰:“汝辈且取他长处。”
刘安礼云:王荆公执政,议法改令,言者攻之甚力。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