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八八书城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暧昧的政治-第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如果这一章让后代愚人来写,一定会写成刘、萧团结一致互敬互爱的样子,那么,真实的历史反被写歪了。至于萧何的功绩,自有“贤相”二字在,反倒无需笔墨矣。

 机智的张良

张良的机智世所罕有,他几次帮刘邦度过大危大难。但是这里不想说这些,倒想说说另外一件事:

那是一个流传已久的故事:张良年轻时,曾在下邳桥上散步,有一身着粗布衣衫的老大爷走过,将鞋掉到桥下。他对张说:“小子,下去把鞋拣起来。”张良大怒,想揍他,想想他年老,勉强忍怒,下去拣了鞋子,跪下送上。老人伸足穿上,大笑而去。张良既惊复疑。老人走出里把路,回来,说:“孺子可教矣。5日后清晨,在此等我。”张良应诺。5日后,张良往。老人已先在,怒曰:“与老人相约,后到。为什么?去,5天后早来。”5天后的鸡叫时分,张良前往,老人又已先在。再过5日,张良半夜前往,过了一会儿,老人也来了,高兴地说:“应该如此。”拿出一编书授给张良,说:“读此书可为王者师。10年后你当发迹。13年后,济北谷城山下的黄石就是我。”老人别去。到天亮,张良看书名,是一本《太公兵法》。张良于是熟读此书。后来果以此辅刘邦成帝业。

司马迁记此事很认真,并说13年后果如所言。张良死,将那块黄石同葬。后人上坟祭扫,也并祭黄石。

说到这里,我要说司马迁上了机智张良的一个大当。

在我看来,这个故事完全是张良自己编出来的。编故事的目的只有一个:免遭刘邦的猜忌。

皇帝是天下最矛盾的人,他既希望有几个得力的大将帮他打天下,又希望那几个大将能力不要太强,免得他自己打人家的天下,自己的天下又被手下人打掉。所以刘邦在平定天下后,表彰“兴汉三杰”——萧何、张良、韩信——的话,千万不好只当正面表扬来听。领导的话常常意味深长,亦正亦反,听起来他是在表扬你,焉知他不是在警告你:只要把你们3个人抓牢,另外人不足虑也。果然,韩信惨死,萧何一生遭忌,最逍遥的还数张良。

如何才能取信于皇帝?只有谨慎肯定是不行的。萧何一生恭敬谨慎也没有用。张良则采取了自己的办法:只管大事,不管实务——不管大事显不出本事,不管实务显得不爱权力。而且刘邦打败项羽后,他就宣布身体多病,勤练气功不食五谷了。张良不至于像萧何看不透皇帝的心事,也不至于像陈平自污声名求得皇帝的放心,他生性逍遥,悠然自得,早用一个小小的谎话,赢得了求仙学道的基础,换来了刘邦的一生信任。他的谎话,撒得早也撒得圆,在人家没有看出征兆前就已留下退路。当然,这才能显出张良的机智。历史上有多少功臣想像张良而终于不是张良呢!

 冤枉的韩信

兴汉三杰,下场最惨的当属韩信。他是刘邦一统天下6年后,因谋反被杀的,并连累三族一同惨死。但是,实际上,韩信有没有谋反,很难有定论,至少在太史公司马迁看是如此。

不过,这类钦定的铁案属于“永不翻案”一类,不能容人有半点疑问。虽说司马迁如何艺高胆大、直言无忌,连汉高祖刘邦的种种无赖情状都敢写,但在韩信这一案上可来不得半点粗心和骄傲,一定得按官方公布的口径。但是司马迁毕竟又是司马迁,斩钉截铁的口吻后悄悄透露出深深的怀疑,足使后人反复思量。

司马迁首先写出刘邦老早就有杀韩信的念头。仅仅是刘邦打败项羽后一年,有人上书告楚王韩信谋反,刘邦马上南游云梦,待韩来拜见,当场擒下。韩信实际上也先得到了有人告黑状的风声,但司马迁在此写道,韩信“自度无罪”,就是自己想想实在无罪,终于前去被擒。韩信当场满腔愤懑,引了民间流行的谚语说:“狡兔死,走狗烹;高鸟尽,良弓藏;敌国破,谋臣亡”,天下已定,我是该死了。此语揭破了刘邦心里的隐秘,刘邦反而觉得不能杀他,于是将他加上刑具抓到洛阳,赦罪,贬为淮阴侯。

韩信是因与陈狶共谋叛逆一事被诛的。司马迁写韩与陈密谋时,韩信拉住陈的手,屏退左右从人,步于天井中,密谋造反。司马迁在此故意留下了一个天大的破绽:既然韩信将所有旁证人都赶跑了,那么,他俩密谋的那一幕本来就没有任何证据,根本可能就是造出来的。“狶为巨鹿守,辞于淮阴侯。淮阴侯挈其手,辟左右,与之步于庭,仰天叹曰:……”这段文字写得多么含蓄而有味!

《史记》每一传后例有“大史公曰”,韩信传后的议论是:假使韩信谦逊一些的话,他对汉室的功劳可比上古的周公等,但韩信“不务出此,而天下已集,乃谋叛逆,夷灭宗族,不亦宜乎!”就是说,韩信不够谦逊,而在天下大定时谋反,夷灭三族,也是应该的下场。司马迁此语看来没有丝毫毛病,但是细细一品,却是说,当日刘项争霸时,韩信要是有异心,天下早就不一定姓刘了。既然那时候韩信都忠于刘邦,那么,天下大定后,韩信更不可能谋反了。事实不是明摆着的吗?

所以,韩信谋反一案,在司马迁看来实在冤枉。而一篇文章,写得这样深沉含蓄,正面反面看来看去都没有毛病,真不愧出自“千古文章之祖”的笔下,后人终可借此窥破一点密密铁幕下的历史真相。

 狡猾的陈平

陈平可与张良齐名,他也与张良一样没遭刘邦的猜忌。看来智者毕竟是智者。

有一件小事,我以为最能说明陈平的为人。那是陈平因故逃离项羽投靠刘邦的路上,经过浊浪滔天的黄河,陈平单人搭上一只小小的渡船。陈平长得仪表堂堂,船夫一看,迥异俗子,断定他是逃亡在外的将领,身上定怀金玉宝器,于是贼心萌动,鼠目游移,想把陈平杀了。陈平何许人也?日后兴汉大业还要一肩承担,岂能在此命丧伧夫之手!他假意上前,帮忙撑船,弄了几下,伪装体热,解开衣服,裸露胸膛,显示一无所有。“匹夫无罪,怀璧其罪。”既然不怀璧,匹夫自然太平。陈平安然渡过黄河。

在一个对峙的关头,如果不想加深冲突,而是缓解矛盾,陈平采取的方法是:先向对方翻开自己的底牌,以取信于对方。因为有时候,双方的对峙即使出于无心,或者出于误解,但只要双方都不愿意失面子,顶住硬干,甚至会导致你死我活或者玉石俱焚。到那时候,想抽身退步已经为时晚矣。陈平是处理此类矛盾的老手,他不要求对方如何,而先翻出自己的底牌让对方看清,没有隐瞒,对方也就释然了。陈平对船夫用此办法,对刘邦,他用的何尝不是这个办法。

陈平刚一投奔刘邦,便蒙重用,同时也有人告他贪金盗嫂,犯了财、色两气,披上恶名。后来,刘邦被项羽围于荥阳,刘邦向陈平问计。陈平曰:项羽恭敬爱人,有礼义廉耻的士人多依附项王,但他吝惜爵位土地,企望实利的士人不愿投靠。大王你傲慢无礼,廉节士人不会来,但你大方慷慨,那些“嗜利无耻者”多会来投奔。最上策当然是存两长去两短,天下指挥可定,但大王你是做不到的。现在你能做的,是把项羽手下的能臣赶跑。如果你能拿出几万金,用反间之计,疏离楚君臣之心,项羽为人“意忌信谗”,必将自相残杀,汉必破楚矣。刘邦大喜,“出黄金四万斤”,给陈平,“恣所为,不问其出入”。

最后一句绝对不是蛇足,倒是点睛。刘邦听进陈平的话。知道只有发挥大方的长处,多给人爵位,多赐人财宝,才能收服众心,战胜项羽。而陈平既然如此进言,显见他自己也是喜爱金银的人。给他一大笔钱,不用查账,不用报销,只要把事办了,让他落点好处,从而也收服了陈平。

这是我以前读史时的想法。如今我再读,倒觉得刘邦不过在打如意算盘而已。陈平实际上在翻开自己准备好的底牌,告诉你我有贪财之心。而人一贪财,眼界必小,弄权之心,不免逊退。陈平搞臭自己的名声,就为终生平安走好了关键的一招妙棋。

如此说来,我们不能不佩服陈平。他简直把刘邦玩于股掌之上。但转念再想想,陈平这么能干,依然在刘邦手下当差;刘邦虽蠢,依然管着陈平。他们俩,到底谁厉害谁不厉害,可真没法搞明白。

《暧昧的政治》第一部分

农牧之战

 农牧之战

尽管刘邦和项羽作战时常吃败仗,但当了皇帝后到处平叛竟然无往不胜,只有和匈奴一战例外。

那是公元前200年,韩王信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2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