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往见韩王,使来入见;大王见,因内其身而勿遗,稍召其社稷之臣,以与韩人为
市,则韩可深割也。因令象武发东郡之卒,窥兵于境上而未名所之,则齐人惧而
从苏之计,是我兵未出而劲韩以威擒,强齐以义从矣。闻于诸侯也,赵氏破胆,
荆人狐疑,必有忠计。荆人不动,魏不足患也,则诸侯可蚕食而尽,赵氏可得与
敌矣。愿陛下幸察愚臣之计,无忽。
秦遂遣李斯使韩也。李斯往诏韩王,未得见,因上书曰:“昔秦、韩戮力一
意以不相侵,天下莫敢犯,如此者数世矣。前时五诸侯尝相与共伐韩,秦发兵以
救之。韩居中国,地不能满千里,而所以得与诸侯班位于天下,君臣相保者,以
世世相教事秦之力也。先时五诸侯共伐秦,韩反与诸侯先为雁行,以向秦军于关
下矣。诸侯兵困力极,无奈何,诸侯兵罢。杜仓相秦,起兵发将以报天下之怨,
而先攻荆。荆令尹患之曰:‘夫韩以秦为不义,而与秦兄弟共苦天下,已又背秦,
先为雁行以攻关。韩则居中国,展转不可知。’天下共割韩上地十城以谢秦,解
其兵。夫韩尝一背秦而国迫地侵,兵弱至今,所以然者,听奸臣之浮说,不权事
实,故虽杀戮奸臣,不能使韩复强。今赵欲聚兵士卒,以秦为事,使人来借道,
言欲伐秦。欲伐秦,其势必先韩而后秦。且臣闻之:‘唇亡则齿寒。’夫秦、韩
不得无同忧,其形可见。魏欲发兵以攻韩,秦使人将使者于韩。今秦王使臣斯来
而不得见,恐左右袭曩奸臣之计,使韩复有亡地之患。臣斯不得见,请归报,秦、
韩之交必绝矣!斯之来使,以奉秦王之欢心,愿效便计,岂陛下所以逆贱臣者邪?
臣斯愿得一见,前进道愚计,退就菹戮,愿陛下有意焉!今杀臣于韩,则大王不
足以强;若不听臣之计,则祸必构矣。秦发兵不留行,而韩之社稷优矣。臣斯暴
身于韩之市,则虽欲察贱臣愚患之计,不可得已。边鄙残,国固守,鼓铎之声于
耳,而乃用臣斯之计,晚矣。且夫韩之兵于天下可知也,今又背强秦。夫弃城而
败军,则反掖之寇必袭城矣。城尽则聚散,聚散则无军矣。城固守,则秦必兴兵
而围王一都,道不能则难必谋,其势不救。左右计之者不用,愿陛下熟图之。若
臣斯之所言有不应事实者,愿大王幸使得毕辞于前,乃就吏诛不晚也。秦王饮食
不甘,游观不乐,意专在图赵;使臣斯来言,愿得身见,因急与陛下有计也。今
使臣不通,则韩之信未可知也。夫秦必释赵之患而移兵于韩,愿陛下幸复察图之,
而赐臣报决。”
难言第三
臣非非难言也,所以难言者:言顺比滑泽,洋洋溃┤唬蚣晕
实;敦厚恭祗,鲠固慎完,则见以为拙而不伦;多言繁称,连类比物,则见以为
虚而无用;总微说约,径省而不饰,则见以为刿而不辩;激急亲近,探知人情,
则见以为僣而不让;宏大广博,妙远不测,则见以为夸而无用;家计小谈,以具
数言,则见以为陋;言而近世,辞不悖逆,则见以为贪生而谀上;言而远俗,诡
躁人间,则见以为诞;捷敏辩给,繁于文采,则见以为史;殊释文学,以质性言,
则见以为鄙;时称诗书,道法往古,则见以为诵。此臣非之所以难言而重患也。
故度量虽正,未必听也;义理虽全,未必用也。大王若以此不信,则小者以
为毁訾诽谤,大者患祸灾害死亡及其身。故子胥善谋而吴戮之,仲尼善说而匡围
之,管夷吾实贤而鲁囚之。故此三大夫岂不贤哉!而三君不明也。上古有汤,至
圣也;伊尹,至智也。夫至智说至圣,然且七十说而不受,身执鼎俎为庖宰,昵
近习亲,而汤乃仅知其贤而用之。故曰:以至智说至圣,未必至而见受,伊尹说
汤是也;以智说愚必不听,文王说纣是也。故文王说纣而纣囚之;翼侯炙;鬼侯
腊;比士剖心;梅伯醢;夷吾束缚;而曹羁奔陈;伯里子道乞;傅说转鬻;孙子
膑脚于魏;吴起收泣于岸门,痛西河之为秦,卒枝解于楚;公叔痤言国器,反为
悖,公孙鞅奔秦;关龙逢斩;苌宏分胣;尹子穽于棘;司马子期死而浮于江;
田明辜射;宓子贱、西门豹不斗而死人手;董安于死而陈于市;宰予不免于田常;
范雎折协于魏。此十数人者,皆世之仁贤忠良有道术之士也,不幸而遇悖乱暗惑
之主而死。然则虽贤圣不能逃死亡避戮辱者何也?则愚者难说也,故君子难言也。
且至言忤于耳而倒于心,非贤圣莫能听,愿大王熟察之也!
爱臣第四
爱臣太亲,必危其身;人臣太贵,必易主位;主妾无等,必危嫡子;兄弟不
服,必危社稷。臣闻:千乘之君无备,必有百乘之臣在其侧,以徙其民而倾其国;
万乘之君无备,必有千乘之家在其侧,以徙其威而倾其国。是以奸臣蕃息,主道
衰亡。是故诸侯之博大,天子之害也;群臣之太富,君主之败也。将相之管主而
隆国家,此君人者所外也。万物莫如身之至贵也,位之至尊也,主威之重,主势
之隆也。此四美者,不求诸外,不请于人,议之而得之矣。故曰:人主不能用其
富,则终于外也。此君人者之所识也。
昔者纣之亡,周之卑,皆从诸侯之博大也。晋之分也,齐之夺也,皆以群臣
之太富也。夫燕、宋之所以弑其君者,皆此类也。故上比之殷、周,中比之燕、
宋,莫不从此术也。是故明君之蓄其臣也,尽之以法,质之以备。故不赦死,不
宥刑;赦死宥刑,是谓威淫。社稷将危,国家偏威。是故大臣之禄虽大,不得藉
威城市;党与虽众,不得臣士卒。故人臣处国无私朝,居军无私交,其府库不得
私贷于家。此明君之所以禁其邪。是故不得四从,不载奇兵,非传非遽,载奇兵
革,罪死不赦。此明君之所以备不虞者也。
主道第五
道者,万物之始,是非之纪也。是以明君守始以知万物之源,治纪以知善败
之端。故虚静以待令,令名自命也,令事自定也。虚则知实之情,静则知动者正。
有言者自为名,有事者自为形,形名参同,君乃无事焉,归之其情。故曰:君无
见其所欲,君见其所欲,臣自将雕琢;君无见其意,君见其意,臣将自表异。故
曰:去好去恶,臣乃见素;去旧去智,臣乃自备。故有智而不以虑,使万物知其
处;有行而不以贤,观臣下之所因;有勇而不以怒,使群臣尽其武。是故去智而
有明,去贤而有功,去勇而有强。君臣守职,百官有常;因能而使之,是谓习常。
故曰:寂乎其无位而处,漻乎莫得其所。明君无为于上,君臣竦惧乎下。明君之
道,使智者尽其虑,而君因以断事,故君不穷于智;贤者敕其材,君因而任之,
故君不穷于能;有功则君有其贤,有过则臣任其罪,故君不穷于名。是故不贤而
为贤者师,不智而为智者正。臣有其劳,君有其成功,此之谓贤主之经也。
道在不可见,用在不可知。虚静无事,以暗见疵。见而不见,闻而不闻,知
而不知。知其言以往,勿变勿更,以参合阅焉。官有一人,勿令通言,则万物皆
尽。函掩其迹,匿其端,下不能原。去其智,绝其能,下不能意。保吾所以往而
稽同之,谨执其柄而固握之。绝其望,破其意,毋使人欲之。不谨其闭,不固其
门,虎乃将存。不慎其事,不掩其情,贼乃将生。弑其主,代其所,人莫不与,
故谓之虎。处其主之侧,为奸臣,闻其主之忒,故谓之贼。散其党,收其余,闭
其门,夺其辅,国乃无虎。大不可量,深不可测,同合刑名,审验法式,擅为者
诛,国乃无贼。是故人主有五壅:臣闭其主曰壅,臣制财利曰壅,臣擅行令曰壅,
臣得行义曰壅,臣得树人曰壅。臣闭其主,则主失位;臣制财利,则主失德;臣
擅行令,则主失制;臣得行义,则主失明;臣得树人,则主失党。此人主之所以
独擅也,非人臣之所以得操也。
人主之道,静退以为宝。不自操事而知拙与巧,不自计虑而知福与咎。是以
不言而善应,不约而善增。言已应,则执其契;事已增,则操其符。符契之所合,
赏罚之所生也。故群臣陈其言,君以其言授其事,事以责其功。功当其事,事当
其言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