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就公馆听其讲说。且曰:“佛喜人为善,若属听之,即不能人人为佛,第慈悲宅心,终…错履之咎,是亦佛光之所照也。”中一臣进曰:“率民宗佛,本是不经,但主上欲吾辈去邪从正,矫在归中,法虽非良,意则甚美。上既示鹄的令人宗佛,臣等安得违之,从之则顺而有福,矫之则逆而有祸,非此之谓乎?”尊者曰:“此儒生确论,且坐,听吾说偈:
诸佛能缘用,众生且易知。
圣凡相间处,来去一毫厘。”
尊者在中印度与国人讲经设法,手提面命,意甚剀切。一日有两绯衣童子不通姓名,直入馆中参见尊者,求其讲说经义。尊者明知是日月天子从众信中,特为讲经曰:
罔象先天地,玄泉出杳冥。本刚非锻炼,元莹匪澄渟。
鉴照崆峒寂,晨昏法界明。产光沉不灭,吐魄坠还生。
尊者讲毕,二绯衣童子不问难更端,即跃身而去,众信未及问其姓名。
门外报国王临筵听讲,众人接得,国王入馆,与尊者叙礼毕。国王曰:“朕闻有道禅师讲经降猛虎,说法坠天花,寡人不敢自异,斋戒沐浴,叨陪经筵,求为国中之人讲谈如来宗旨。”尊者曰:“贤王不为一家,专为一国,所志不亦善乎?第入道之门,须除事理二障,除障之诀,须用止观二法。非大观法,安能除得理障,非大止法,安能除得事障。”国王曰:“事理二障,则吾既得闻命矣。敢问照忘二字奥义何如?”尊者曰:“心无不存之谓照,欲无不泯之谓忘,忘与照一而二、二而一。当忘之时,其心湛然未尝不照,当照之时,纤欲不留未尝不忘。照忘二字之义,汝属当心味之。”又吟数语曰:
瘦竹长松滴翠香,流风疏月度微凉。
不知谁住原西寺,每日钟声送夕阳。
尊者吟声方罢,忽见二绯衣童子前来礼谢尊者。国王问曰:“二绯衣郎为谁?”尊者答曰:“此日月天子也。适来见我求解经义,我从众人中揭其旨归,为彼讲说,今特来相谢耳。”国王惊异,正欲请绯衣郎上堂相见,二绯衣郎忽然不见,惟留下异香馥馥袭人。国王遂欣然谓众人曰:“日月天子,悬像禅明汉表,在天谓之双眼,在人渭之双曜,尚且向禅师求讲佛法,恐昼夜运行或有遗明。况吾人生于照临之下,亿万人不值彼之末光,住百世不值彼之一瞬,何可不明佛道。”君言一出,群下效尤,遍国中共宗佛氏之教者,无贵贱长幼一也。有诗为证:
绯衣天子讲如来,讲毕如来去复回。
馥馥异香留得住,国王惊叹事奇哉。
中印度师子比丘粗知佛法,亦在无妄寺坐禅习定,质极聪慧,凡诸书杂记,过目背诵如流,亦有意宗禅,第未得高人印正。至是,闻尊者远来行比,声名籍籍,遂离本山,敬趋尊者行馆,求为讲解印正。一谒见尊者,便启口问曰:“我欲求道,当用何心?”尊者曰:“佛法以无为宗。子欲求道,当无所用心。”师子比丘曰:“佛从心作,既无甩心,谁作佛事?”尊者指点之曰:“汝若有用,即非汝心,汝若无作,即是佛事。”师子闻尊者言,扞格俱化,如红炉点雪,实时融化。发叹口:“登山不到顶,不知宇宙之宽。入海不到底,不知沧海之深。”且吟诗曰:
枯木岩前差路多,行人至此尽蹉跎。
鹭鸟立雪非同色,明月芦花不似他。
又曰:
须弥山一掴掴倒,四大海一趯趯翻。
佛祖终留不住,何须弄笛江湾。
尊者与师子相处数年,及门之士惟此子足以继志行道,遂授以偈云:
认得心性时,可说不思议。
了了无可得,得时说不知。
第九尊 戏珠罗汉
尊者名般若多罗,宋时人,生东印度国。早年出家,有志克继佛事。始事一比丘,粗能料理支费,而于经义漠无知识。尊者曰:“此非吾师也。”遂舍之。继事一比丘,颇能训解文字,而于经义尚有依回,尊者曰:“此非吾师也。”亦舍之。三事一比丘,道超顿悟,可称上上乘矣,第相逢之晚,从游未几,师即逝去。尊者曰:“吾命真厄,吾数真奇也。自后一味自修自证。古人覆土成山,磨石作镜,皆有志成事者也。吾何不益坚乃心,高不陟颠,渊不彻底不止矣。”精思之极,神明通焉,梦寐之中,尝有得道比丘揭其奥妙以告之。尊者得梦中指点,有如扬辉秋月,万顷澄然者矣。遂作悟后之诗:
藏身无迹更无藏,脱体无依便厮当。
古镜不磨还自照,澹烟和露湿秋光。
南印度与东印度乃西方唇齿之邦也。南印度国王素性好善,专意崇奉佛教,本国僧尼请建梵剎,不吝千金以鼎创之,外国比丘远来提化,不吝珠玉,以施予之,以故,国王奉佛之声洋溢中外。尊者以佛教信心于国王信耳,遂肩行李至彼国行化。入其疆,至一古寺投宿,其寺建在险峻岩上,每晚寺中灯明如昼。尊者自证得道,名誉未甚彰大,彼寺僧人亦未甚奇之也。尊者本晚在寺中,亲见彼僧每晚只哄闹道场,全不在宗旨上契悟,遂有感,作长短句,志一时经见之事。其言曰:
不须惊,不须怖,走马临崖收不住。
千年灯,万年烛,寸丝不挂全身露。
有一僧人窃听尊者之言,知是得道比丘,特自延入僧房求济度。尊者不言,只吟一律云:
夜来静坐一炉香,终日凝然万虑忘。
不是息心除妄想,都缘无事可商量。
僧人闻言,遂悟道场闹哄皆粗也,愿北面受教,尊者纳之。次日入国中,同见南印度国王。国王曰:“水向石中流出冷,风从花里过来香。禅师远来能清寡人烦燥,馥寡人肠胃耶?”尊者曰:“要饮无上清泉也,须从石中流出。要披无上香风也,从花里过来。”国王闻言大喜,施以无价宝珠,愿奉国以听其教命。遂见其三子以从,尊者见国王三子皆奇伟可渡,欲试其所见,遂以宝珠玩弄掌中,戏问三子曰:“此珠圆明,有能及否?”长子、次子同声言曰:“此珠七宝中出乎其类,拔乎其萃,其尊固无喻也。”二子就珠论珠,不知会悟于性灵上论无价之珠也。独第三子名菩提多罗者曰:“此珠仅仅世宝耳,未足为上,必诸宝中无价无论,法宝为上。此光仅仅世光耳,未足为上,必诸光中不熄不灭,智光为上。若明是宝,宝不自宝;若辨是珠,珠不自珠。论心而不论物,惠己而又惠人,始足以阐此珠幽贲。”尊者曰:“二子之论,守经囿常,多罗之论,通变达权。经常不足,权变有余,与其守囿不化,宁通达无胶。多罗超出一家谈,其辨不亦慧哉!”遂作数言美之曰:
美玉藏顽石,莲华出淤泥。
须知烦恼处,悟即是菩提。
复问曰:“汝明于论珠,必通于论相,世间于诸物中何物无相?”多罗答曰:“于诸物中不起无相。”尊者发叹曰:“三子一胞胎所生,胡智愚相?越之远。国王惠我以无价宝珠,物之美者也。我亦以无上宝珠惠施其子,人之美者也。物宝不如佛宝,珠明岂若性明,国王有子,可以不死矣。”遂将宗旨传示其子,且授以偈云:
心地生诸种,因事复生理。
果满菩提圆,华开世界起。
言毕,即于座上张舒两手,放出二十七道光明,旋化火自焚而逝。宋孝武大明元年也。
第十尊 飞锡罗汉
宝志尊者,本姓朱氏,不知何许人。少年出家,止道林寺,从悟玄比丘修禅习定。悟玄比丘谓曰:“即入丛林,当知解脱。”问曰:“解脱有几?”比丘曰:“解脱有八:一是观内有色,外亦观色解脱;二是观内无色,外亦观色解脱:三是内外诸解脱;四是空无边处解脱;五是识无边处解脱;六是无所处解脱;七是非非想处解脱;八是灭受想定解脱。能知数者解脱,则修习有所待循矣。”尊者问曰:“何谓五戒?”比丘曰:“不淫一也;不盗二也;不杀三也;不妄四也;不饮五也。弟子受此五戒,则周旋中规,折旋中矩,分毫不敢违犯。”有诗为证:
八解脱诗:
解脱修持戒妄机,色空内外想无非。能于数者知提醒,见性明心上乘师。
五受戒诗:
杀淫妄盗饮流连,五者如来有戒言。遵了沙门严约束,从容得道上西天。
尊者曰:“解脱受戒则吾既得闻命矣,请问六根六尘条目何在?”比丘曰:“眼根、耳根、鼻根、舌根、身根、意根六者谓之六根。色尘、声尘、香尘、味尘、触尘、法尘六者谓之六尘。子既问及于此,毋谓细故,先斩断其根,次脱去其尘,则修持证悟无不了了矣。”尊者曰:“坐禅要术可得闻钦?”比丘曰:“坐禅之法,须于闭静处厚敷坐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