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中书侍郎二员。(汉置中书,掌密诏,有令、仆、丞、郎四官。魏曰中书郎,
晋加“侍”字。隋置内书省,改为内书侍郎,正四品。武德初为内史侍郎,三年
改为中书侍郎。龙朔、光宅、开元,随曹易号。至德复为中书侍郎。武德定令,
与尚书侍郎俱第四品。大历二年九月,与门下侍郎共升为正三品也。)中书侍郎
掌贰令之职。凡邦国之庶务,朝廷之大政,皆参议焉。凡临轩册命大臣,令为之
使,则持册书以授之。凡四夷来朝,监轩则受其表疏,升于西阶而奏。若献贽币,
则受之以授于所司。
中书舍人六员。(正五品上。曹魏于中书置通事一人,掌呈奏按章。高贵乡
公于通事下加“舍人”二字。晋于中书置舍人、通事各一人。自魏、晋、齐、梁,
诏诰皆出于中书令、中书侍郎,中书通事舍人但掌呈奏而已。或通事有文字者,
别敕知诏诰。至梁武,制诰专令舍人掌之,兼去“通事”二字,但云中书舍人。
隋曰内史舍人,置八员,掌制诰,品第六。寻升五品上。炀帝改内书舍人,置四
员。武德初为内史舍人,三年,改为中书舍人。龙朔、光宅、开元,随曹改易。)
舍人掌侍奉进奏,参议表章。凡诏旨敕制,及玺书册命,皆按典故起草进画;
既下,则署而行之。其禁有四:一曰漏泄,二曰稽缓,三曰违失,四曰忘误;所
以重王命也。制敕既行,有误则奏而正之。凡大朝会,诸方起居,则受其表状而
奏之。国有大事,若大克捷及大祥瑞,百僚表贺,亦如之。凡册命大臣于朝,则
使持节读册命之。凡将帅有功及有大宾客,皆使劳问之。凡察天下冤滞,与给事
中及御史三司鞫其事。凡百司奏议,文武考课,皆预裁焉。
主书四人,(从七品上。)主事四人,(从八品下。)令史二十五人,书令
史五十人,传制十人,亭长十八人,修补敕匠五十人。
右散骑常侍二员,(从三品。)右补阙二员,(从七品上。)右拾遣二员,
(从八品上。)起居舍人二员。(从六品上。)右常侍、补阙、拾遣。掌事同左
省。起居舍人,掌修记言之史,录天子之制诰德音,如记事之制,以记时政损益。
季终,则授之于国史。
通事舍人十六人。(从六品上。通事舍人,奏谒者之官也。掌宾赞、赞受事,
隶光禄勋。晋置舍人、通事各一人,隶中书。东晋曰通事舍人。隋因晋制,置十
六人,从六品上,又为通事谒者。武德初,废谒者台,改通事谒者为通事舍人,
隶四方馆,属中书省也。)通事舍人掌朝见引纳及辞谢者,于殿廷通奏。凡近臣
入侍,文武就列,引以进退,而告其拜起出入之节。凡四方通表,华夷纳贡,皆
受而进之。凡军旅之出,则命受慰劳而遣之。既行,则每月存问将士之家,以视
其疾苦。凯旋,则郊迓之,皆复命。凡致仕之臣,与邦之耋老,时巡问亦如之。
令史十人,亭长十八人,掌固二十四人。
集贤殿书院:(开元十三年置。汉、魏已来,职在秘书。梁于文德殿内藏聚
群书。北齐有文林馆学士,后周有麟趾殿学士,皆掌著述。隋平陈之后,写群书
正副二本,藏于宫中,其余以实秘书外阁。炀帝于东都观文殿东西厢贮书。自汉
延熹至隋,皆秘书掌国籍,而禁中之书,时或有焉。及太宗在藩府时,有秦府学
士十八人。其后弘文、崇文二馆皆有。玄宗即位,大校群书。开元五年,于乾元
殿东廊下写四部书,以充内库,置校定官四人。七年,驾在东都,于丽正殿置修
书使。十二年,驾在东都,十三年与学士张说等宴于集仙殿,因改名集贤,改修
书使为集贤书院学士。其大明宫所置书院,本命妇院,屋宇宏敞。永泰元年三月,
诏仆射裴冕等十三人,每日于集贤书院待诏。)集贤学士。(初定制以五品已上
官为学士,六品已下为直学士。每宰相为学士者,为知院事。常侍一人,为副知
院事。)学士知院事一人,(开元初,以褚无量、马怀素、元行冲相次知乾元殿
写书,及在丽正,乃有使名。张说代元行冲,改院为集贤,以说为大学士,知院
事,说恳让大字,诏许之。自是,每以宰相一人知院事。)副知院事一人,(初,
宰相张说知院事,以左常侍徐坚为副知院事,因为故事。)判院一人,(初在乾
元殿,刊正官一人判事,其后因之。)押院中使一人。(自乾元殿写书,则置掌
出入,宣进奏,兼颂中官,监守院门,掌同宫禁。)侍讲学士,(开元初,褚无
量、马怀素侍讲禁中,名为侍读。其后康子元为侍讲学士。)修撰官,校理官,
(并无常员,以官人兼之。)待制官,(古之待诏金马门是。)留院官,检讨官。
(皆以学士别敕留之。)孔目官一人,专知御书典四人,(并开元五年置。)知
书官八人,(开元五年置,掌分四库书。)书直、写御书一百人,拓书六人,书
直八人,装书直十四人,造笔直四人。(并开元六年置。)集贤学士之职,掌刊
缉古今之经籍,以辨明邦国之大典。凡天下图书之遗逸,贤才之隐滞,则承旨而
征求焉。其有筹策之可施于时,著述之可行于代者,较其才艺而考其学术,而申
表之。凡承旨撰集文章,校理经籍,月终则进课于内,岁终则考最于外。
史馆:(历代史官,隶秘书省著作局,皆著作郎掌修国史。武德因隋旧制。
贞观三年闰十二月,始移史馆于禁中,在门下省北,宰相监修国史,自是著作郎
始罢史职。及大明宫初成,置史馆于门下省之南。馆门下东西有枣树七十四株,
无杂树。开元二十五年三月,右相李林甫以中书地切枢密,记事者官宜附近,史
官尹愔奏移史馆于中书省北,以旧尚药院充馆也。)史官。(古者天子诸侯,皆
有史官,以纪言动、历数之事。到后汉明帝,如当时名士入东观,撰《光武纪》,
而史官因以他官兼之。魏明帝始置著作郎,专掌国史,隶中书。晋改隶秘书省,
因而不改。贞观年修《五代史》,移史馆于禁中。史官无常员,如有修撰大事,
则用他官兼之,事毕日停。)监修国史。(贞观已后,多以宰相监修国史,遂成
故事也。)修撰直馆。(天宝已后,他官兼领史职者,谓之史馆修撰,初入为直
馆也。元和六年,宰相裴垍奏:“登朝官领史职者,并为修撰,未登朝官入馆者,
并为直馆。修撰中以一人官高者判馆事,其余名目,并请不置。”从之。)楷书
手二十五人,典书四人,亭长二人,掌固六人,装满直一人,熟纸匠六人。史官
掌修国史,不虚美,不隐恶,直书其事。凡天地日月之祥,山川封域之分,昭穆
继代之序,礼乐师旅之事,诛赏废兴之政,皆本于起居注、时政记,以为实录,
然后立编年之体,为褒贬焉。既终藏之于府。
知匦使。(天后垂拱二年,置匦以达冤滞。其制,一房四面,各以方色,东
曰延恩,西曰申冤,南曰招谏,北曰通玄。所以申天下之冤滞,达万人之情状。
盖古善旌、诽谤木之意也。天宝九年,改匦为献纳。乾元元年,复名曰匦。垂拱
已来,常以谏议大夫及补阙、拾遣一人充使,受纳诉状。每日暮进内,而晨出之
也。)
翰林院。(天子在大明宫,其院在右银台门内。在兴庆宫,院在金明门内。
若在西内,院在显福门。若在东都、华清宫,皆有待诏之所。其待诏者,有词学、
经术、合炼、僧道、卜祝、术艺、书奕,各别院以禀之,日晚而退。其所重者词
学。武德、贞观时,有温大雅、魏徵、李百药、岑文本、许敬宗、褚遂良。永徽
后,有许敬宗、上官仪,皆召入禁中驱使,未有名目。乾封中,刘懿之刘祎之兄
弟、周思茂、元万顷、范履冰,皆以文词召入待诏,常于北门候进止,时号北门
学士。天后时,苏味道、韦承庆,皆待诏禁中。中宗时,上官昭容独当书诏之任。
睿宗时、薛稷、贾膺福、崔湜,又代其任。玄宗即位,张说,陆坚、张九龄、徐
安贞、张垍等,召入禁中,谓之翰林待诏。王者尊极,一日万机,四方进奏、中
外表疏批答,或诏从中出。宸翰所挥,亦资其检讨,谓之视草,故尝简当代士人,
以备顾问。至德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