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议大夫掌侍从赞相,规谏讽谕。凡谏有五:一曰讽谏,二曰顺谏,三曰规谏,四
曰致谏,五曰直谏。
起居郎二员,(从六品上。古无其名,隋始置起居舍人二员。贞观二年省起
居舍人,移其职于门下,置起居郎二员。明庆中又置起居舍人,始与起居郎分在
左右。龙朔二年改为左史,咸亨复。天授元年又改为左史,神龙复也。)楷书手
三人。起居郎掌起居注,录天子之言动法度,以修记事之史。凡记事之制,以事
系日,以日系月,以月系时,以时系年。必书其朔日甲乙,以纪历数,典礼文物,
以考制度,迁拜旌赏以劝善,诛伐黜免以惩恶。季终则授之国史焉。(自汉献帝
后,历代帝王有起居注,著作编之,每季为卷,送史馆也。)
左补阙二员,(从七品上。)左拾遣二员。(从八品上。古无此官名。天后
垂拱元年二月二十九日敕:“记言书事,每切于旁求;补阙拾遣,未弘于注选。
瞻言共理,必藉众才,寄以登贤,期之进善。宜置左右补阙各二员,从七品上,
左右拾遣各二员,从八品上,掌供奉讽谏,行立次左右史之下。仍附于令。”天
授二年二月,加置三员,通前五员。大历四年,补阙、拾遣,各置内供奉两员。
七年五月十一日敕,补阙、拾遣,宜各置两员也。)补阙、拾遣之职,掌供奉讷
谏,扈从乘舆。凡发令举事,有不便于时,不合于道,大则廷议,小则上封。若
贤良之遗滞于下,忠孝之不闻于上,则条其事状而荐言之。
典仪二员。(从九品。南齐有典仪录事一员,梁有典仪之官,后省。皇朝又
置典仪二人,隶门下省。初用人皆轻,贞观末,李义府为之,自是用士人为之。)
赞者十二人。(隋太常、鸿胪二寺,皆有赞者,皇朝因置之,隶门下省,掌赞唱,
为行事之节。分番上下,谓之番官。)典仪掌殿上赞唱之节,及殿廷版位之次。
凡国有大礼,侍中行事,及进中严外办之版,皆赞相焉。
城门郎四员。(从六品上。汉有城门校尉,掌京城诸门启闭之节。隋改校尉
为城门郎,置四员,从六品,皇朝因之也。)令史一人,书令史二人,门仆八百
人。(门仆,晋代有之。皇朝隶城门局,分番上下,掌送管钥。)城门郎掌京城
皇城宫殿诸门启闭之节,奉出纳管钥。开则先外而后内,合则先内而后外,所以
重中禁,尊皇居也。候其晨昏击鼓之节而启闭之。凡皇城宫城合门之钥,先酉而
出,后戌而入;开门之钥,后丑而出,夜尽而入。京城合门之钥,后申而出,先
子而入;开门之钥,后子而出,先卯而入。若非其时而有命启闭,则诣阁覆奏。
符宝郎四员。(从六品上。周有典瑞之职,秦有符玺令,汉曰符玺郎。两汉
得秦六玺及传国玺,后代传之。隋置符玺郎二员,从六品。天后恶玺字,改为宝。
其受命传国等八玺文。并改雕宝字。神龙初,复为符玺郎。开元初,又改为符宝,
从玺文也。)令史二人,书令史三人,主宝六人,主符三十人,主节十八人。符
宝郎掌天子八宝及国之符节,辨其所用。有事则请于内,既事则奉而藏之。八宝:
一曰神宝,所以承百王,镇万国。二曰受命宝,所以修封禅,礼神祇。三曰皇帝
行宝,答疏于王公则用之;四曰皇帝之宝,劳来勋贤则用之。五曰皇帝信宝,征
召臣下则用之。六曰天子行宝,答四夷书则用之。七曰天子之宝,慰抚蛮夷则用
之;八曰天子信宝,发番国兵则用之。凡大朝会,则捧宝以进于御座。车驾行幸,
则奉宝以从于黄钺之内。凡国有大事,则出纳符节,辨其左右之异,藏其左而班
其右,以合中外之契焉。一曰铜鱼符,所以起军旅,易守长。二曰传符,所以给
邮驿,通制命。三曰随身鱼符,所以明贵贱,应征召。四曰木契,所以重镇守,
慎出纳。五曰旌节,所以委良能,假赏罚。鱼符之制,王畿之内,左三右一;王
畿之外,左五右一。(左者在内,右者在外。行用之日,从第一为首,后事须用,
以次发之,周而复始。)大事兼敕书,小事但降符,函封遣使,合而行之。传符
之制,太子监国曰双龙之符,左右各十。京都留守曰麟符,左二十,其右一十有
九。东方曰青龙之符,西方曰驺虞之符,南方曰朱雀之符,北方曰玄武之符,左
四右三。(左者进内,右者付外。)随身鱼符之制,左二右一,太子以玉,亲王
以金,庶官以铜,佩以为饰。刻姓名者,去官而纳焉;不刻者,传而佩之。木契
之制,太子监国,则王畿之内,左右各三;王畿之外,左右各五;庶官镇守,则
左右各十。旌节之制,命大将帅及遣使于四方,则请而佩之。旌以专赏,节以专
杀。(《周礼》之制,山国用虎节,土国用人节,泽国用龙节,皆金也。又云,
道路用旌节,即汉使所持者是也。)
弘文馆:(后汉有东观,魏有崇文馆,宋有玄、史二馆,南齐有总明馆,梁
有士林馆,北齐有文林馆,后周有崇文馆,皆著撰文史,鸠聚学徒之所也。武德
初置修文馆,后改为弘文馆。后避太子讳,改曰昭文馆。开元七年,复为弘文馆,
隶门下省。)学士。学士无员数,自武德已来,皆妙简贤良为学士。故事,五品
已上称学士,六品已下为直学士,又有文学直馆学士,不定员数。馆中有四部书
及图籍,自垂拱已后,皆宰相兼领,号为馆主,常令给事中一人判馆事。学生三
十人,校书郎二人,(从九品上。)令史二人,楷书手三十人,典书二人,拓书
手三人,笔匠三人,熟纸装潢匠九人,亭长二人,掌固四人。弘文馆学士掌详正
图籍,教授生徒。凡朝廷有制度沿革,礼仪轻重,得参议焉。校书郎掌校理典籍,
刊正错谬。其学生教授考试,如国子学之制焉。
中书省(秦始置中书谒者,汉元帝去“谒者”二字。历代但云中书。后周谓
之内史省,隋因为内史省,置内史监、令各一员。炀帝改为内书省。武德复为内
史省,三年改为中书省。龙朔改为西台,光宅改为凤阁,神龙复为中书省。开元
元年改为紫微省,五年复旧。)
中书令二员。(汉、魏品卑而付重。魏置监、令各一员,历南朝不改。隋省
监,置令二人,正三品。隋文帝废三公府僚,令中书令与侍中知政事,遂为宰相
之职。隋曰内书令。武德日内史令,寻改为中书令。龙朔为西台右相,咸亨复为
中书令。光宅为凤阁令。开元元年改为紫微令,五年复为中书令。天宝改为右相,
至德二年复为中书令。本正三品,大历二年十一月九日,与侍中同升正二品,自
后不改也。)中书令之职,掌军国之政令,缉熙帝载,统和天人。入则告之,出
则奉之,以厘万邦,以度百揆,盖佐天子而执大政也。凡王言之制有七:一曰册
书,二曰制书,三曰慰劳制书,四曰发敕,五曰敕旨,六曰论事敕书,七曰敕牒,
皆宣署申覆而施行之。凡大祭祀群神,则从升坛以相礼。享宗庙,则从升阼阶。
亲征篡严,戒敕百僚,册命亲贤,临轩则使读册。若命之于朝,则宣而授之。凡
册太子,则授玺。凡制诏宣传,文章献纳,皆授之于记事之官。(武德、贞观故
事,以尚书省左右仆射各一人及侍中、中书令各二人,为知政事官。其时以他官
预议国政者,云与宰相参议朝政,或云平章国计,或云专典机密,或参议政事。
贞观十七年,李勣为太子詹事,特诏同知政事,始谓同中书门下三品。自是,仆
射常带此称。自余非两省长官预知政事者,亦皆以此为名。永淳中,始诏郭正一、
郭待举、魏玄同等,与中书门下同承受进旨平章事。自天后已后,两省长官及同
中书门下三品并平章事,为宰相。其仆射不带同中书门下三品者,但厘尚书省而
已。总章二年,东台侍郎张文瓘,西台侍郎戴至德等,始以同中书门下三品著之
入衔。自是相承至今。永淳二年,黄门侍郎刘齐贤知政事,称同中书门下平章事,
自后两省长官,及他官执政未至侍中书令者,皆称同中书门下平章事也。)
中书侍郎二员。(汉置中书,掌密诏,有令、仆、丞、郎四官。魏曰中书郎,
晋加“侍”字。隋置内书省,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