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置都督,管相、卫、黎、魏、洺、邢、贝七州。十六年,罢都督府。十七年,以
废黎州之内黄、临河来属。天宝元年,改为邺郡。乾元元年,复为相州。旧领县
九,户一万一千四百九十,口七万四千七百六十六。天宝县十一,户十万一千一
百四十二,口五十九万一百九十六。在京师东北一千四百二十一里,至东都六百
六里。
安阳汉侯国,故城在汤阴东。曹魏时,废安阳,并入邺。后周移邺,置县
于安阳故城,仍为邺县。隋又改为安阳县,州所治。汉魏郡城,在县西北七里
邺汉县,属魏郡。后魏于此置相州,东魏改为司州。周平齐,复为相州。
周大象二年,隋文辅政,相州刺史尉迟迥举兵不顺,杨坚令韦孝宽讨迥,平之,
乃焚烧邺城,徙其居人,南迁四十五里。以安阳城为相州理所,仍为邺县。炀帝
初,于邺故都大慈寺置邺县。贞观八年,始筑今治所小城
汤阴汉荡阴县也,并入安阳。武德四年,分安阳置汤源县,属卫州。六年,
改属相州。贞观元年,改为汤阴
林虑汉隆虑县。武德三年,置岩州,领林虑一县。五年,岩州废,县属相
州。
尧城隋县
洹水汉长乐县地,属魏郡。周建德六年,分临漳东北界置洹水县。
临漳后周建德六年,分邺县置。成安汉斥丘县,属魏郡。后废,北齐复
置,改为成安。
内黄汉县名。旧属黎州,贞观十七年,改属相州。
临河隋分黎阳县置。贞观十七年,改属相州,废澶水县并入。
魏州雄汉魏郡元城县之地。后魏天平二年,分馆陶西界,于今州西北三十
里古赵城置贵乡县。后周建德七年,以赵城卑湿,东南移三十里,就孔思集寺为
贵乡县。大象二年,于县置魏州。隋改名武阳郡。武德四年,平窦建德,复为魏
州。又分置漳阴县,领贵乡、昌乐、元城、莘、武阳、临黄、观城、顿丘、繁水、
魏、冠氏、馆陶、漳阴十三县。其年,割顿丘、观城二县置澶州,又割莘、临黄、
武阳三县置莘州,又割冠氏、馆陶置毛州。魏州置总管府,管魏、黎、澶、莘、
毛五州。魏州领贵乡、昌乐、繁水、漳阴、元城、魏六县。贞观元年,罢都督府,
仍省漳阴县。其年,废莘、毛、澶三州,尽以所领县属魏州。十七年,省元城、
武阳、观城三县。十八年,省繁水县。龙朔二年,改为冀州大都督府,以冀王为
都督,管冀、贝、德、相、棣、沧、魏七州。咸亨三年,依旧为魏州,罢都督府。
永昌元年,置武圣县。圣历二年,又置元城县。天宝元年,改为魏郡。乾元元年,
复为魏州。旧领县十三,户三万四百四十,口十三万六千六百一十二。天宝领县
十,户十五万一千五百九十六,口一百一十万九千八百七十。在京师东北一千五
百九十里,去东都七百五十里。
贵乡后魏分馆陶西界,置贵乡县于赵城。周建德七年,自赵城东南移三十
里,以孔思集寺为县廨。大象二年,于县置魏州。武德八年,移县入罗城内。开
元二十八年,刺史卢晖移于罗城西百步。大历四年,又移于河南岸置
元城隋县,治古殷城。贞观十七年,并入贵乡。圣历二年,又分贵乡、莘
县置,治王莽城。开元十三年,移治州郭下。古殷城,在朝城东北十二里
魏汉旧县,在今县南。天宝三年,移于今所
馆陶汉县,隋因之。武德五年,置毛州,割魏州之馆陶、冠氏、堂邑,贝
州之临清、清水。又分置沙丘县。贞观元年,废毛州,省沙丘、清水二县,以堂
邑属博州,临清属贝州,馆陶、冠氏属魏州
冠氏春秋邑名。隋分馆陶县东界置。武德四年,属毛州。州废来属
莘汉阳平县地,隋置新州。武德五年,改为莘州,领莘、临黄、武阳、武
水四县。贞观元年,废莘州,以莘、临黄、武阳属魏州,武水属博州
临黄汉观县地,隋为临黄县。武德四年,属莘州。州废来属
朝城隋武阳县。贞观十七年,废武阳入临黄、莘二县。开元七年复置,改
为朝城
昌乐晋置,属阳平郡。后魏置昌州,今县西古城是也。隋废昌乐县入繁水。
武德五年复置,隶魏州。今治所,武德六年筑也。
澶州汉顿丘县,属东郡。今县北古阴安城是也。武德四年,分魏州之顿丘、
观城置澶州,领顿丘、观城,又特置澶水县。贞观元年,废澶州,以澶水属黎州,
顿丘、观城属魏州。大历七年正月敕,又于顿丘县置澶州,领顿丘、清丰、观城、
临黄四县。州新置,元未计户口帐籍。在京师东北一千四百八十五里,至东都六
百八十五里。
顿丘汉县,属东郡,后移治所于阴安城,隋属魏郡,今县地北阴安城是也
清丰大历七年,割顿丘、昌乐二县界四乡置。以县界有孝子张清丰门阙,
魏州田承嗣请为县名
观城隋县。唐初,属澶州。州废,亦省观城。大历七年,割昌乐、临黄二
县四乡,置县于旧观城店
临黄隋旧县。武德四年,属莘州。州废,属魏州。大历七年,置澶州,割
之来属。
博州上隋武阳郡之聊城县。武德四年,平窦建德,置博州,领聊城、武水、
堂邑、茌平,仍置莘亭、灵泉、清平、博平、高唐凡九县。五年,省莘亭、灵泉
二县。贞观元年,省茌平县。天宝元年,改为博平郡。乾元元年,复为博州。旧
领县六,户七千立方百八十二,口三万七千三百九十四。天宝,户五万二千六百
三十一,口四十万八千二百五十二。在京师东北一千七百一里。至东都九百四十
七里。
聊城汉县。治郭下。武德四年,分置茌平县。贞观元年,省入聊城
博平汉县。隋因之。武德四年,分置灵县。五年省,并入博平。贞观十七
年,省博平入聊城。天授二年,析聊城复置
武水汉阳平县地,属东郡。隋改为清邑,又分清邑置武水县。武德四年,
属莘州。贞观元年,属博州
清平汉贝丘县。隋改为清平,属博州
堂邑汉县。后魏废。隋分清阳县复置。初属毛州,州废,属博州
高唐隋县。长寿二年,改为崇武。神龙元年,复为高唐。
贝州隋为清河郡。武德四年,平窦建德,置贝州,领清河、武城、漳南、
历亭、清阳、鄃、夏津七县。六年,移治所于历亭。八年,还于旧治。九年,
以废宗州之宗城、经城来属,又以废毛州之临清来属。天宝元年,改为清河郡。
乾元元年,复为贝州。旧领县九,户一万七千七百一十九,口九万七十九。天宝,
户十一万一十五,口八十三万四千七大量五十七。在京师东北一千七百八十二里,
至东都九百九十三里。
清阳武德四年,分置夏津县。九年,复省。旧治甘陵城。永昌元年,移治
于孔桥。开元二十三年,移就州治
清河汉县,后汉恒帝改为甘陵,后省。隋复分置清河县,在郭下
武城汉曰东武城。旧治古夏城。调露元年,移于今治
宗城隋旧。武德四年,置宗州,领宗城、府城、南宫、斌强四县。九年,
废宗州及府城、斌强二县,以经城、宗城属贝州,南宫属冀州
临清汉清泉县,后魏改为临清。武德四年,属毛州。州废,属贝州
经城汉县。武德四年,属宗州。州废来属
漳南汉东阳县,后魏省。隋分枣强、清平二县地,复置于古东阳城,仍改
为漳南县
历亭汉东阳地。隋分鄃县置历亭县
夏津旧鄃县。天宝元年,改为夏津。
洺州望隋武安郡。武德元年,改为洺州,领永年、洺水、平恩、清漳四县。
二年,陷窦建德。四年,建德平,立山东道大行台,又立曲周、鸡泽二县。五年,
罢行台,置洺州大总管府,管洺、卫、岩、相、磁、邢、赵八州。六年,罢总管
府。以磁州之武安、临洺、肥乡三县来属。贞观元年,又以废磁州之邯郸来属。
天宝元年,改为广平郡。乾元元年,复为洺州。永泰之后,复以武安、邯郸属磁
州。会昌元年,省清漳、洺水二县入肥乡、平恩、曲周等县。旧领县七,户二万
二千九百三十三,口十万一千三十。天宝领县十,户九万一千六百六十六,口六
十八万三千二百八十。省清漳、洺水。今领县六。在京师东北一千五百八十五里,
至东都八百五十七里。
永年州所治。本汉曲梁县,属广平郡。改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