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关中平原,地势平坦,水利畅足,气候温暖,由于黄土虹吸现象,土地极其肥沃,是一块连续耕作了7000…8000年的黄土地,至今还没有产生土地肥力递减现象,这在全人类文明史上,也是个奇迹。
关中地区被司马迁目为“天府”,而且四面被群山环抱,只有少数关口可以通行出入。向东有函谷关和潼关,向西有大散关,南为武关,北部萧关,这也是“关中”名称的由来。,
函谷关,是关中平原的东大门,处于连绵的崤山山脉谷道上。“崤之战”秦军丧师的地方就是这里。后来这里修成一座雄关,大号函谷关。战国时齐国的孟尝君出使秦国,危急而速返,到函谷关天还没亮,关门紧闭,多亏了手下“鸡鸣狗盗之徒”,学周扒皮鸡叫而引起百鸡和鸣,才开关逃跑。
函谷关以西,后来又修了第二道防线——潼关。安禄山以一个月的时间从范阳打到陈留,从陈留打到洛阳,又从洛阳打到潼关,然而在潼关陷了半年一筹莫展。若不是唐玄宗强令哥舒翰主动出关与叛军交战,安大哥绝无攻入关去直捣长安的可能,可见潼关之险峻。
关中平原西部的屏障是大散关,在今宝鸡西南17公里大散岭上,山峰对峙,仅清姜河在悬崖峭壁中穿出一条窄路。曹魏守将郝昭在大散关挡住了诸葛亮云梯、冲车的二十余日进攻,可见该关之厉害。
武关是关中南下中原南阳的咽喉,在今日陕西与河南交接的武关乡,南临深涧,北接群山,是关中的东南部屏障。刘邦就是从南阳出发,偷袭武关,从而进入关中,兵指咸阳,取得灭秦的胜利。
萧关,是秦川平原向北的要塞,与内蒙古大漠隔绝。
秦国真是“四塞之固”。整个春秋战国时期,很少有人能打到函谷关以西。周秦汉唐之取天下,皆以陕西关中作为根据地和国都,良有以也。
正文 第十章 赵氏孤儿(B。C。620—B。C。607)
我所知道的第一个姓赵的人,就是追随重耳出亡的赵衰了。
赵衰名字听上去很衰,却颇有才度韬略,后来成为晋国的上卿,是个很正经的人,辅佐晋文公重耳成为春秋第三号出场霸主。
从前,晋文公重耳有意栽培赵衰,让赵衰做晋国的三军元帅。赵衰不肯做,推荐郤谷,说郤谷五十岁了,还坚持学习,经常念经,理论水平和思想觉悟都最高,做中军元帅最合适。于是,重耳让郤谷当了元帅。让喜欢念书的人做元帅,仍然体现着文武合一的原则。'注'所谓念经,就是《诗经》和《尚书》啊。'注'
不久,郤谷由于念书念得过多,累死了,晋文公又想让赵衰接替。'注'郤谷的死,未必是念书累死的,这里潇水做了搞笑化处理,特此声明。'注'赵衰继续推辞,说栾枝忠贞谨慎,先轸足智多谋,胥臣见闻很广,都可以入选。于是九袋长老先轸当了元帅。
先轸死后,晋襄公又要赵衰继任元帅一职,赵衰又推辞,推荐了先轸的儿子先且居。
这就是赵衰三次辞让中军元帅的美名的来历。赵衰三次辞让,淡泊名位,是真正安邦定国的社稷重臣。古话说,天下没有纯白的狐狸,却有纯白的皮裘,取之众白也。赵衰、狐偃、先轸这三个股肱之臣、九袋长老,同心合力,互相谦让,为晋国两代君主做出狐狸白袍子。
另一件事上也可以见出赵衰的人品卓约。晋文公伐邺,赵衰献出胜邺的办法,被采纳后,果然取胜。晋文公准备赏赐他。赵衰说:“您是要赏赐根本呢,还是要赏赐末节呢?如果赏赐末节,那么有参战的将士在;如果赏赐根本,那我的建议是从郤子虎那里听来的。”文公召见郤子虎,郤子虎不敢坚决推辞,接受了赏赐。
赵衰道德风尚,千古独步。一般我们的政客,即便伟大如诸葛亮张居正,也都暗含权谋深机,而赵衰给人感觉阳光煦暖,心性纯厚,时人论赵衰乃“冬日之日,赖其煦暖”,多么温馨。
这位重耳时代的“老叫花子”——赵衰,跟随重耳流浪江湖,文学水平很高,是晋国“凌烟阁”上的功臣,在私生活方面,他娶了狄人姑娘,跟重耳是一对儿担挑,后来他又娶了重耳的女儿,重耳又成了他的岳父。
狄人姑娘不是赵衰的正夫人(其实赵衰也不想要这么多媳妇,都是流浪所至,主人送的,不要又不好)。赵衰的正夫人——重耳的女儿,立狄人姑娘所生的赵盾为继承人,因为生长于草原的他较少污染。'注'重耳为了感谢赵衰对他的长期追随,就把自己女儿也嫁给了他。按资格来说,那位狄女论不到当赵衰的正夫人,但是赵衰的正媳妇——也就是重耳的女儿特贤惠,觉得狄女所生的这个赵盾不同反响,非把赵盾立为了继承人,宁可自己从第一夫人的位子上下来,让狄女上去。于是赵盾就当了赵家的继承人。'注'
公元前622年,赵衰去世了。晋国老一辈革命元勋栾枝、胥臣、先且居(先轸之子),纷纷同年逝世(崤战后第五年)。晋国的将星曳着流光四下陨落,国人大恸。晋国这一年的流行乐,是哀乐。整个一个五霸叱咤的时代,正在逐渐离开我们。
因为将星骤减,晋国相应减六军为三军,国内政坛,出现真空。
当时的诸侯国内,是一种大家族的政治,除了国君一族,国君分封出的狐偃家族、赵衰家族等等卿大夫也各自是一些大家族,诸侯国的统治核心就是这些大家族。家族之间制约弥和、彼此消长。这些家族怎么共事呢?好办,在晋国国君下面,有两个小型班子,供这些大家族的掌门人们任职。一个是政府班子,类似内阁,一个是军队班子,掌管着国家军队。两个班子其实是一套人马,体现了当时文武合一的特色。因为他们分享了很大的权力,当时的政治带有贵族民主特色,国君不是最独裁和牛气的,这是一种多家族联合体执政——这种东西如果延续久了,就有可能进化成贵族议会,类似西方英国那样。
这些分享了很大国家权力的大家族的掌门人们,在政府班子中时就叫六卿,在军队班子中时就称为将佐——分别是上军将,上军佐,中军将,中军佐,下军将,下军佐,也是六个。中军将级别最高,是三军之长,又称三军元帅,同时自动兼任政府班子里的六卿的最高长官,集军权政权于一身,位大权重,真是个肥缺。各大家族为了保家宜室,当然要争这个“三军元帅兼六卿之长”的位子,以保护本家族利益不受侵害,乃至提高本家族在晋国的政治地位。
于是,人们发现,晋国目前最有资历和实力的两个家族——前朝元老赵衰的“赵氏”家族,与革命老前辈狐偃的“狐氏”家族,站在了角逐场上。赵衰死后,留下其知名的儿子赵盾;为人足智多谋、处事机灵善断的狐偃则什么时候死掉没有记录,反正崤战前后,史书里就长时期不再提到他了,估计是患了老年痴呆症退休。狐偃也留下了一个知名的儿子叫狐射姑。
狐射姑与赵盾,作为各自家族的新掌门人,开始竞选下一届三军元帅兼六卿之长的美丽岗位。
当时竞选还不至于有电视演讲,但是拉选票的活动却暗中进行。两个年轻人频频活动,说服各大家族与国君。狐射姑这人资历深,参加过重耳的长征,而赵盾从来不曾有补于国。最后的结果是,狐射姑胜出,被晋襄公任命为三军元帅兼六卿之长,当了晋国的CEO。赵盾落为中军佐。
作为赵衰的儿子,雄心勃勃的赵盾被撇在了一边当副,他赶紧回家开会,讨论对策。这在当时固然是极其伤脑筋费体力的事情,如果当时有烟草,估计也要整宿整宿地抽烟。最后,赵盾党的晋大夫阳处父准备走上层路线,直接游说晋襄公。阳处父这人很有脑筋,崤之战结束后,他曾经解下驾车的左马诱惑孟明等秦国三帅,想把这三个俘虏从黄河船上再诓回来,可见其不傻。但是,光凭这个,资格还不够大到足以影响三军元帅人选,然而,非常难得的是,阳处父是晋襄公的老师,这就不一样了,那时候的人对于老师,估计还是迷信的,因为那时候的学问,也已相当芜杂,光是一部《诗经》,就有无数生字,靠自学是不行的。
听了阳处父的意见,晋襄公又在山西万荣县搞了第二次阅兵,届时改任命赵盾为中军元帅,狐射姑为佐。'评'俩人调了个个儿。'评'狐射姑一看自己和赵盾互换了个位置,着急得要命,赶紧也回家抽烟。然而好办法却没有,烟蒂倒是一大堆,只好憎恨阳处父。于是趁阳处父打猎归来,在郊外选了个风景优美的地方,把可爱的有脑筋的阳处父给刺死了。
大怒,开始搞肃反,处死杀人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