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另外,狼覃以前不受先轸赏识,他原本是晋襄公的车右(保镖),非常勇猛,却不知什么原因被先轸换下去了,换上了续简伯。而国君的车右,是一个非常光荣的职位,他遂深觉没面子。此次临阵,他奋勇独冲,以战死来向国君和战友证实自己的骁勇。狼覃有情绪却不作乱,而是在战场上用勇武捍卫了自己的名誉,被《左传》作者称为君子。佩服!)
当年冬日,晋三军元帅先且居又汇同宋、陈、郑三国之师攻入秦境,取其江、彭二邑而还。至此,晋襄公三败秦师,实现了晋国神汉卜偃所预言的“一击三伤”。
秦国常败将军孟明这回急眼了,散尽家财,抚恤阵亡将士家属,每日操练军队,以忠义砥砺秦人。所谓哀兵必胜,第三年头上,年迈的秦穆公亲率三军讨伐晋国,渡过黄河以后,孟明下令焚毁全部渡船,像项羽那样表示背水一战,誓死克敌。秦军逐次跃进突击,攻破王官(今山西闻喜西)。晋军避其锋芒,不敢贸然出战,等待中央命令。
晋国元老赵衰说:“秦军连年失败,如今愤怒已极,倾其全国兵马来犯,锐气不可阻挡,不如回避,使其稍许得志,平息两国之争。”赵衰又念了几句诗来加强自己的论点。先且居也主张和为贵,避免陷入南、西两线作战的境地。(狐偃有四五年没见发表意见了,估计是得了老年痴呆症,病休,或者已经死了。)
既然大家的观点一致,于是,晋襄公遂命令晋军向主要关隘收缩,封闭秦军进攻空间,避而不战。(晋襄公这人能力不错,脾气也好,就是命短了点儿,执政合计七年)
秦人在坚壁清野的晋国转了一圈,看看没人跟他打架,突然想起从前的崤山了。于是从茅津渡渡过黄河,来到南岸崤山,秦穆公在当年的战场为死难将士收殓白骨,堆土树立标记,宰牛杀马,举行祭奠仪式。秦穆公素服,亲自祭奠,将士无不落泪,哀动三军,鸟兽为之凄恻。为了反省自己当年的错误,秦穆公再次面对大军公开检讨,这便是载于《尚书》中的《秦誓》。
秦穆公班师途中,还有一定的攻击后劲,顺便收复了去冬被晋军强占的江、彭二邑。
敢于正视自己的过失的秦穆公,无愧为春秋五霸之第四,失败面前,不迁怒于人,也不诿过于天,更没有歇斯底里,而是承认自己的过失,鼓舞斗志,励志图精。秦穆公用人不疑,孟明第三次失败之后,“秦人皆以为怯”,秦穆公力排众议,超乎寻常地信任孟明,让他总领三军及全国行政,公孙枝还主动让位退休。兵法云:“上下同欲者胜”,秦国君臣同仇敌忾,怒冲霄汉,终于令晋国人震恐,关门避其锋芒。《左传》上念了好几句《诗经》上的话,赞扬秦穆公。秦穆公文采也不错,说话也常引用诗经。
老秦穆公随后修订了自己的战略,不再去中原抢摊了,而改向西发展。公元前623年(在晋国“扫荡”回来的次一年),秦国西向出兵,以迅雷之速,用不到一年时间,灭掉西戎二十余国,西向开疆一千余里,控制甘肃宁夏,史称“秦穆公遂霸西戎”。终于继齐桓、宋襄、晋文之后,成为威风赫赫的春秋第四霸主,西部大恐龙!
当然,秦穆公只是西部霸主,秦国东进中原的道路始终被晋人扼住,秦国的影响力始终无法越过崤山以东。毕竟秦国的综合国力不行,发展滞后,基础差,龟缩西隅,威震关中陇右而已。不过,“霸”原本就是指地方霸主,如果是全国的,就叫做“王”了。所谓“独霸一方”嘛。刘备占取西川,当时人在《世说新语》上也号称他为霸,所以,秦穆公列入“五霸”之侪,是没有问题的。
秦穆公得志于西陲,振动天下,周襄王派卿士召公赐他以金鼓,以示祝贺,标志着他西霸的地位得到官方认可。
和其他霸主相比,秦穆公是个热心肠的家伙,性格质朴,没有太多弯弯绕。他热心于公益事业,多次襄助晋国,以德报怨,扶立晋惠公、晋怀公、晋文公三代君主,施恩并不图报,只在定立晋国社稷,功莫大焉。
我们知道,在齐桓公、宋襄公死后,长江流域的楚成王咄咄逼人,眼看有席卷天下之势,黄河中游以北的山西大地上,突然勃兴了一个国家,遏制住楚国北侵的势头。这就是晋国。正是由于秦穆公的长期支持,才促成了晋的勃兴,使得晋国成为抵御南方强楚的中流砥柱。秦穆公于北方之稳定,亦有功焉。
秦穆公还善于引纳人材,百里奚、蹇叔、公孙枝、孟明、丕豹都是外国人,辅他取灭西戎的智囊由余,也是外国人。秦穆公用人,不囿于本土家族的小圈子。
最值得一提的,秦穆公文采非常好。他向重耳一行人赋《诗经》多首,侃侃自如,作为一个荒远西陲的人,确实难得。秦穆公平时常引用《诗经》,给士兵开大会的时候,他谈到宽容、嫉妒、诚实这些话题,听者津津有味。总之,秦穆公绝不是个大老粗,他学问很深,是春秋五霸中文采最好的。他讲话引用的“大风有隧,贪人败类”一句,语出《诗经》,意思很奇,现在学者都搞不懂它。
独霸西陲又两年后(公元前621年),秦穆公死掉。估计是他的继承人为了表孝心,或者如苏东坡所说,是“车家三良”(秦国本地的三名高级知识份子:车奄息、车仲行、车针虎,时人号之“车家三良”)感觉恩主死了,再活着也没意思了,总之,“车家三良”等177人全部给秦穆公作了殉葬。这种开历史倒车的愚蠢做法,即使当时人都感觉不可思议,诗经《黄鸟》中表现了秦国人对车家三良的哀挽。
秦国本来地处偏僻,民智闭塞,高级知识份子寥寥无几。又这么一殉葬,秦国大触霉头,秦穆公的霸业终于是昙花一现,后来的秦国又寂静无闻于中原了,直到战国时代才二度崛起。(而晋国则一直人才济济,霸业持久不衰。)
顺便说一句,秦穆公生的女儿都不错,除了嫁给晋国人制造“秦晋之好”成语,最有名的一位爱女就是“弄玉”了。弄玉小姐天生冰清玉洁,对权力和名位都不感冒。她喜欢吹笙,非要嫁一个能与她的笙歌匹敌的郎君。后来,不食人间烟火的华山隐士潇水(对不起,是萧史),吹着箫,把这个美女泡到了手。俩人一起乘着凤凰飞翔而去。这是古代很有名的美丽故事,为数不多的金童玉女顺顺利利把婚结了的案例。到了后代,爱情能否大团圆,就要取决于郎君能否中新科状元了。
但是,到了后来万恶的封建时代,觉得俩人合乘凤凰影响不好,就让萧史下来改乘龙,这也就是“乘龙快婿”的来历啦。
作为本章结束,我们回顾一下秦穆公“独霸西戎”的这块热土,这片未来一统中华的土地。
秦国这个地方,现在叫做陕西,早在两三百万年前,伴随着人类的起源,从西伯利亚吹来一股冷风,飘浮着许多黄色的尘埃,逐渐降落在今天的陕西、山西,堆积成厚厚的一层,这就是黄土高原,堆积之厚达到几十米到几百米。
但是这个黄土风,比现在北京的沙尘暴有营养,那是欧亚大陆深处最肥沃的表层土,被风吹来的,富含钾和磷,很快培养起繁茂蔽日的森林。《尚书》说:“厥土惟黄壤,厥田惟上上。”就是赞美这块黄土地是块肥地。
这种黄土最为奇特之处在于,黄土颗粒具备自行肥效能力,它颗粒疏松,颗粒间有孔隙,颗粒上还有柱状纹,可以形成“毛细虹吸现象”,犹如海绵,把蕴藏在深层土壤中的养料提升到顶层。顶层养分被庄稼消耗光了,下边还可以继续“虹吸”上去,供植物根部吸收。所以这块土地一直是只需要靠天就有饭吃的,据说就是现在也是播种后只施一次肥,庄稼根本不用人管,到时候收就好了。这也是秦军强盛的原因之一,大量农闲时间可以用来组织打仗。
这块肥沃土地上很早就有人类活动,西安半坡村遗址昭示了6000年前的小米粒和白菜籽。还有很多三角形、长条形的弓箭箭头,还说明半坡人是狩猎好手。那里还出土了最有名的“人面鱼纹彩盆”,中学历史课本上有。人面鱼,表示孩子生得象鱼籽那么多。
而这里出现的第一个名人,就是“我家住在黄土高坡”的黄帝先生——咱们所有人的名誉祖先。
这片黄土地上还从东向西流淌着一条大河,叫做渭河,流贯陕西,是陕西人的母亲河。河两岸形成极大的冲积平原,即所谓“关中平原”,我们可爱的秦人就生长在这里。
关中平原,地势平坦,水利畅足,气候温暖,由于黄土虹吸现象,土地极其肥沃,是一块连续耕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