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当双方参赛队员都已退场,赛场外的热闹则刚刚升温。球迷们像开锅了一样,群魔乱舞,如醉如痴,支持晋国队的球迷齐国人宋国人和支持楚国队的球迷鲁国人郑国人互相骂起来了,郑国人二话不说,拆下椅子往齐国人脑袋上砸,齐国人抡拳头就凿鲁国人,下里巴人趁乱就摸齐国美女,这些cheer leader美女都是体操高手,上窜下跳,揪打下里巴人。场上乱成了阎罗殿。
比赛结束后,记者采访了有关专家,就比赛进行了点评,预备下期播出。
(注:《下里》《巴人》是两个曲子名,不是人种,为避免误人子弟,特别声明。)
下面转播城濮之战的真实现场版:
城濮之战,晋军自有战车700乘,甲士52500人,加上秦、齐、宋三国的盟军共计约9万人。全军分上、中、下三军成横列排阵:狐毛统帅上军,狐偃佐之,先轸统帅中军(三军元帅),隙溱佐之,晋文公在中军;栾枝统帅下军,胥臣佐之。
楚军加上陈、蔡等国的盟军,共11万人,数量略有优势。楚左、中、右三军也排成横列:子西制左军,子玉制中军,子上制右军。
七国军队像赶庙会似地聚在城濮。战斗刚一打响,晋军先发制人,下军佐将胥臣把驾车的战马蒙上虎皮,出其不意地攻击楚军右翼下战斗力最差的陈、蔡军。陈、蔡遭受这一奇异的突袭,顿时惊慌失措,一触即溃,在抱头狂奔中,还冲乱了整个楚右军秩序,楚右翼就这样迅速就歼了。(这些附庸国士兵,纯粹是上去捣乱的。使用他们主要是为了消耗消耗敌人体力,但弄不好,反倒长了敌人士气。)
对于楚左军,晋元帅先轸使用了诱敌深入,尔后集合上、中两军优势兵力聚歼之的狡猾战术。具体是:命晋上军帅狐毛,竖起两面大旗引车后退,作出溃败的样子,命栾枝带领部分兵车,拖曳树枝,飞扬起地面的尘土,帮助制造溃败的假相。子玉不知是计,令左翼子西追杀晋上军。子西严格地执行了命令,脱离中军冒然突前,结果两侧暴露,遭到了晋上、中军夹击:中军主将先轸、佐将郤溱挥精锐横击楚军侧翼,上军狐毛、狐偃回军夹攻,两军联手痛殴子西一军,并切断子西退路。v这种两个打一个的作法,也不符合“为战以礼”。但子玉一直按传统路子打,对晋人的战术变化和用诈,根本不能适应,没有思想准备。 “奇”,就是譬如先轸那样诱敌深入,侧翼横击,两两配合,两军合打一军,给大马蒙虎皮,树枝子扬尘干扰敌人视线,等等。'注'当然,没有“正”在那撑着,“奇”也无处施展。(这个朴素的道理,放之四海皆准。比如现在卖设备,产品功能、质量不要比别人的差,但没点幕后手段,也难以得到订单。所以商人们也在研究《孙子兵法》。)
子玉却不懂这个朴素的道理。面对灵活运用诡道诈术的晋军,子玉却只是固守一般战法。战斗开始后,楚右军先是被晋下军击溃,子玉不发其它军力救援,而是坐视其亡。楚左军前进被围(被晋上、中军围),固然栾枝造尘土迷惑了子玉,而子玉就真观察不出,按住中军不动,坐视左军也被全歼。楚三军在他的统领下表现得如此呆板迟钝、互不协调(一个军在打,另两军都歇着),而晋国却不断调换三军序列,两两配合围击。
先轸对晋国的胜利作出了突出的贡献。晋国诸将认为:“城濮之役,设计破楚,皆先轸之功。”晋文公却说:“战前,狐偃劝我信守诺言,退避三舍,狐偃说的是千秋万代的功业,因此,狐偃应得首功。”于是,臭脚狐偃在一片嘘声中领到了头赏。
楚军战败后,向西南撤退到连谷地区,子玉旋即被迫自杀。按楚国法令:“覆军杀将”,只要是全军覆灭,领头的必判死刑,官再大也没跑。'/注'《战国策》说:“楚之法,覆军杀将”。楚国强化王权,所以用这种苛法控制卿大夫家族与县长。楚武王时代的莫敖屈瑕“趾高气扬”,导致全军覆灭,“缢于荒谷”。楚共王时代的司马子反,醉卧军营,致使鄢陵败北,被迫自杀。申息两国目前已经是楚国两个县了。子西就是那个“明星球员”,左边锋,城濮之战左翼军统率,在战斗中还负了伤。在战前违抗楚成王的撤退指令,执意要战,显得刚愎。《左传》“晋军三日馆毂。” 彤弓、彤矢,表示授予他征伐权。周作《晋文侯命》:“王若曰:父义和,丕显文、武,能慎明德,昭登于上,布闻在下,维时上帝集厥命于文、武。恤朕身,继予一人永其在位。”中间还提到了上帝。'注'
晋文公遂霸,成为春秋五大恐龙排名之第三(前两名是齐桓、宋襄)。
晋文公回国不久,又在温邑(司马懿老家)聚齐十国诸侯,周襄王亲自前往,十路诸侯冠裳佩玉,舞蹈扬尘,山呼大王,朝拜周襄王。继齐桓公以来,老周这一大家子聚会,于斯为盛。
(注:1994年,台北故宫博物院收藏到了春秋早期编钟十二件,据说是由山西闻喜晋墓盗出。编钟上铭文证实了《左传》有关晋楚城濮之战和践土之盟的记载,并且告诉我们了一些新的东西:(1)践土会盟时,楚国未来朝拜天子,晋文公便又率领六师大举伐楚。“前度刘郎今又来”,但不知伐楚结局如何,反正下次开会楚国依旧没来。(2)践土会盟时,狐偃也得到了周天子赐给的辂车、马匹、衣裳、玉佩等物品,诸侯还进献美铜给狐偃以铸造编钟。狐偃这家伙看来地位很高,排在要在赵衰、先轸前面很多了。确实,智多星狐偃,在很多大的战略决策上帮助了重耳。城濮之战后,晋国诸将认为,“城濮之役,设计破楚,皆先轸之功”。晋文公却说:“战前,狐偃劝我信守诺言,退避三舍,狐偃说的是千秋万代的功业,因此,狐偃应得首功。”于是,臭脚狐偃在一片嘘声中领到了头赏。)
次年,为了抵御狄人的步兵,弥补车战僵化之不足,晋国开始建立三行。荀林父(原晋文公的驾驶员)统帅中行,先谷统帅右行,先蔑统帅左行。三行是我国首次的步兵独立编制。
晋国的三军加三行,总计六军,跟周天子一个规格了——其实周天子六军严重缺编,都凑不足三个。晋国成为超级军事大国。
晋军的战斗力相当可观,这一点可以在《吕氏春秋》里找到证明:“晋文公训练出具有五种技能的甲士十五人,让他们率领精锐的步卒一千人作为前锋,先同敌人交锋,没有任何诸侯能够抵挡。晋文公命令毁掉郑国城上的女墙,以便随时攻取,命令卫国的田垄一律东西向,以便自己的兵车通行无阻,然后在践土尊奉周天子。” '/注'从前,步兵是战车兵的影子,个人技能和素质都比战车兵差,也不是训练和培养的重点;从前,步兵分散依托在战车下作业,可唱的戏不多,现在开始重视步兵的选拔和训练了,甚至独立成为编制。步兵更具机动性与杀伤力。到了战国时期,步兵终于超跃战车兵成为军队的灵魂。'注'
叱咤风云一时的晋文公重耳在位9年,终年71岁,一生战斗,没来得及享福。这位在老年实现人生第二次青春的大恐龙,其一生意义更大的成就还在于培养出一大批优秀的政治军事家,使得他死后,晋国继续推行霸业百余年,先后灭掉20余国,征服40余国,使晋国成为中原顶级大恐龙。正是因为有晋国做后盾,华夏种的中原才不被强大的楚国吞并。
晋国后来还灭掉了赤狄潞氏、严竣狄甲氏、留吁、铎辰、肥等戎狄之族,促进民族大融合;晋国以军事技术援吴,以牵制楚人北上,这无疑又将华夏文化传播到了东南地区。
重耳,是春秋第一完人,第一伟人。
城濮之战过后六年,戎马一生的楚成王快六十岁了,这个年纪的人,考虑死以后的事比活着的多。楚成王觉得是时候了,就想把长子商臣立为太子。
这么大的事,当然得去跟百官之首的令尹咨询。令尹子上(就是踢球时的右边锋)心想,你不问我还要跟你说呢,赶紧发表意见道:我听说,世界是物质的,物质是变化的,变化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他是听马克思说的——您现在是觉得商臣是合适的太子人选,但是您是一个有很多爱的人儿,说不定以后宠爱了别人,到时候想换太子,就怕出乱子。
令尹子上的意思是,楚成王说不定以后宠爱了别的女人,又想换立别的女人的儿子,那就要废掉太子商臣,商臣被废铤而走险,发生仇杀,那就出大乱子了。
楚成王不信令尹子上和马克思的话,他权衡再三,终于立了长子商臣为太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