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但是周公人忙走不开——他是个大圣人,要留在天子身边“制礼作乐”——他就派自己的儿子“周小公”去鲁国主持工作
周小公到了鲁国,受其圣人爸爸影响,有点文人脾气,生搬硬套他爸爸的那套仪治国方针。鲁国的商朝遗民类似犹太人,非常会做生意,打造了良好的商业基础,(难怪商人叫“商人”),但周小公觉得这是资本主义尾巴,非得割掉,非让他们改按中原模式去井田里种地,撅着屁股铲地,不许做小买卖。
鲁国的都城曲阜这个地方,前身是奄国,里面全是土生土长的东夷人,东夷习气很浓,尚武好猎,性格直烈,还特别性解放——看来曲阜这个“礼仪之邦”,最初人也是很生猛的。在周初那场东夷叛乱中,奄国是各东夷小国中反周最凶猛的国家。周公东征到了这里,打了三年才击败了奄国人,随后狠狠地教训了他们一顿——周公在曲阜这里搞了一次大屠杀,所谓“周公践奄”。具体“践”的办法就是“杀其身,执其家,水淹其宫”——连杀再抓又淹。此外,据说周公还把这儿的所有男人全部去了势,经过手术处理,从此他们大约就温和多了。但是还需要调教,于是这不又让周小公来了嘛。
周小公来了以后,鲁国人的东夷性格,被周小公花了三年时间狠狠地整改过来了(“变俗”)。 改造人的性格岂不比移山还难?周小公有办法,他让大家练习磕头——就参照着他老爸编的《周礼》!
“磕头有很多种磕法,”周小公站在曲阜的礼仪训练班上,教大家说:“第一种磕法是稽首,就是跪下后,两手着地,拜头至地,停留一段时间,大家看我的——这是磕头中的最重者。顿首是引头至地,稍顿即起,停留时间短,是磕头中次重者。拜手是两手着地,引头至手而不触地,是较轻的。这三种磕法是最主流的。”
周小公在地上撅着屁股说:“臣拜君,子拜父,学生拜老师,新婚夫妇拜天地、拜父母,都要行最重的稽首礼。平辈同级之间,拜迎拜送,拜望,拜谒,行轻一点的顿首礼。对于卑者的稽首礼,尊者以最轻的空首礼答拜,比如你们给我磕头,我作为鲁公就只需要回空首礼。空首就是跪着,双手拱于胸前,俯头触手,就这样。”
有能力的东夷人还可以选学提高班的课程——这是很难的东西,我们只要看看教材就够头疼了:振拜,是两手相击,振动其身而拜。吉拜,是先拜手而后稽首,将额头触地。凶拜,是先稽首而后再拜手,头触地时表情严肃。奇拜,先屈一膝而拜,又称雅拜。褒拜,是行拜礼后为回报他人行礼的再拜,也称报拜。肃拜,是拱手礼,并不下跪,推手为揖,引手为肃,其实这是军礼,军人身披甲胄,不便跪拜,所以用肃拜。如果你脑子有点乱,搞不明白了,没关系,这本来就是高级班的课程嘛,不会也罢。
于是,鲁国人忘掉了从前东夷族的尚武传统和桀骜不逊,严格刻板的周礼大获流行,讲求亲情礼义、和和和美、等级秩序,大家学习互相作揖磕头,在山水秀丽资源富足的鲁国,过着束手束脚、不咸不淡的日子。后来这里出了个大圣人孔子,一点都不奇怪。
周小公的“磕头训练班”一连办了三年,成绩沛然,然后他回到镐京向爸爸作了汇报,得到了爸爸周公的肯定,再加上后辈的努力,终于使鲁国成了一个“礼仪之邦”。 等后世孔教盛行以后,鲁国模式又被推广到全国,中国就整个都成了“礼仪之邦”了。直到现在还常常有人引以为骄傲。
全盘“周”化以后,严格刻板的周礼在鲁国大获流行。而其往北的齐国却是另一个景致。
姜子牙因为功勋盖世,被封到了齐国。齐国走上了姜子牙式的武人治国路线——不热衷于礼仪,而务实干。他发掘有一技之长的专家,重用能人,不拘一格地大力搞活经济,治理盐碱地,开发渔盐,鼓励妇女织造,刺激器皿手工艺生产经营,引导商朝遗民发展商业以补充农业的局限,国力开始蒸蒸日上。并且保存了东夷人的尚武风格,不停地欺负南面的鲁国。后来齐国这里出了个大能人管仲,鲁国那边出了个大圣人孔子,正是良有以也,毫不奇怪!
一般来讲,武人在军队里往往养成这样的思路:立功受赏,计功提拔。所以,姜子牙治理齐国时,强调立功做事,重用有功之人,像上文所述,也就不足奇怪了。
姜子牙听说周小公花了三年时间去办“磕头训练班”,就叹息说:“鲁国将来恐怕要北面而事奉齐国了吧!我在齐国搞礼仪建设,才只花了五个月,然后就投入精力去搞经济建设了,而他却搞了三年。我尽量简化大周的礼仪,以顺应东夷的民俗。礼仪啊,如果太繁复了,民众就会与当权者疏远。而平易近人,民必归之!”
姜子牙不借重礼仪,但他也有支配民众的办法。当时齐国东海上有居士两人,不臣天子,不友诸侯,自己掘井而饮,耕作自食,不求于别人,徒然得到清高的美名,却被姜子牙派人杀死。周公听说以后,马上派人说:“那两个人是贤人啊,怎么把他们杀了?”姜子牙回答说:“这两个人不朝天子,不友诸侯,掘井而饮,耕作自食,无求于人,我们就无法用爵禄赏罚来劝禁他。他们名显于齐国,带了很不好的头,使得人们都不看重政府的爵禄刑罚,政府就没招了,这样徒有虚名的贤人必须诛之。”姜子牙想用爵禄刑罚去调动人民作事立功,而不是礼仪教化。这是法家的思想。
姜子牙和周公,虽然路子不相同,但俩人是好朋友。有一天,在研讨会上见面了。当介绍用人经验时,姜子牙说:“我在齐国的国策,是‘尊贤上功’(重用能人,做事立功),一定是能力强,能办事立功的人,才可以重用为官。”
周公说:“我儿子周小公,在鲁国的国策是‘亲亲上恩’,也就是用人以亲,讲求亲情,把亲戚都封了官。对这些亲戚官还要讲求恩遇,而不讲督责。这样就不会有人反我儿子了。”
姜子牙说:“鲁国这么搞,自此必销弱矣!”
周公反讥说:“鲁国虽然会销弱,但齐国未来的君位必将也不归你姜子牙家族所有了。”果然,鲁国后来确实如姜子牙所预言的,一直软弱困乏,勉强自存。齐国这边,重用贤能,日益强大,以至于称霸诸侯。但是齐国这些能力强的人,胆子也大,敢于上侵君权。最终姜子牙的后代被“大能人”田氏篡了权,一如周公所预言。
周小公利用刻板的周礼把鲁国搞得思想统一,安定团结了,这是好事,但也丧失了变革进去和竞争的精神,最终国弱力乏,一直被外国诸侯欺负,不死不活地。而姜子牙在齐国解放思想,重用能人,经济武力皆强大,一度成为霸主。但由于思想太解放了,没有周礼思想的束缚,能人们犯上作乱、政治动荡也频频发生,最终被“田氏”篡了权,一如周公所预见的那样。
所以,要么求稳定(像鲁国),要么求发展(像齐国),这两者是一个矛盾。纵观中国的历史,总是牺牲后者以求得前者的为多,我说得没错吧。
到了春秋时代,鲁国该时代第一任国君鲁隐公走上历史舞台,混了十一年就被手下大臣羽文杀了。他弟弟而山东大地略靠南一点的鲁国,其东夷人的性自由精神与尚武传统,被周公的儿子“周小公”彻底整改、全盘“周”化了。严格刻板的周礼在鲁国大获流行,也都窝囊,鲁桓公接班。
鲁桓公接班在公元前711年(郑庄公33年),鲁桓公重色思倾国,即位多年求未得,小妾虽然有几个,正宗爱情鸟却还没来到。按照同姓不婚的原则,姬姓的鲁国要到姜姓的齐国去讨媳妇。齐国的齐僖公老爹,膝下正有一帮闺女,其中二公主文姜是个标准的大美女,生的如花似玉,蛾眉莺眼,杏脸桃腮,走起路来体若春柳,步出莲花,不知羡煞了多少诸侯公子,被评为“春秋四大美女”之第一出场美女。本来她是想嫁给郑庄公的儿子公子忽的,公子忽谢绝了。鲁桓公就人弃我取,派人向齐国要文姜。
齐僖公认为齐鲁两国,从祖上姜子牙和周伯禽(周小公)起,就是门当户对的高干,虽然鲁桓公长相接近大蛤蟆,还是应允了吧。于是老模咔嚓的鲁桓公把如花似玉的春秋第一位风骚美少女文姜迎娶回了曲阜老窝。
鲁桓公捧着顶着娶来的美眉文姜,不料私生活很前卫,在家当闺女的时候,就跟同父异母的哥哥你抱我啃。这么一个大美女,放着其它国家的诸侯公子不去爱,偏爱上了自己同父异母的哥哥,即便用现代眼光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