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三十馀载,至临危受命,更不如庞德矣。城西南有《曹仁记水碑》,杜元凯重刊
其后,书伐吴之事也。
△又从县东屈西南,淯水从北来注之。
襄阳城东有东白沙,白沙北有三洲,东北有宛口,即淯水所入也。沔水中
有鱼梁洲,庞德公所居。士元居汉之阴,在南白沙世故谓是地为白沙曲矣。司马
德操宅洲之阳,望衡对宇,欢情自接,泛舟褰裳,率尔休畅。岂待还桂柁于千里,
贡深心于永思哉。水南有鹰台,号曰景升台。盖刘表治襄阳之所筑也。言表盛游
于此常所止憩。表性好鹰,尝登此台,歌《野鹰来曲》。其声韵似孟达《上堵吟》
矣。沔水又径桃林亭东,又迳岘山东,山上有桓宣所筑城,孙坚死于此。又有
《桓宣碑》。羊祜之镇襄阳也,与邹润甫尝登之。及祜薨,后人立碑于故处,望
者悲感。杜元凯谓之《堕泪碑》。山上又有《征南将军胡罢碑》,又有《征西将
军周访碑》,山下水中,杜元凯沈碑处。沔水又东南径蔡洲,汉长水校尉蔡瑁居
之,故名蔡洲。洲大岸西有洄湖,停水数十畮,长数里,广减百步,水色常绿。
杨仪居上洄,杨颙居下洄,与蔡洲相对,在岘山南广昌里。又与襄阳湖水合,水
上承鸭湖,东南流迳岘山西,又东南流注白马陂水。又东入侍中襄阳侯习郁鱼池。
郁依范蠡养鱼法作大陂,陂长六十步,广四十步,池中起钓台。池北亭,郁墓所
在也。列植松篁于池侧沔水上,郁所居也。又作石洑逗,引大池水于宅北,作小
鱼池,池长七十步,广二十步。西枕大道,东北二边,限以高堤,楸竹夹植,莲
芡覆水是游宴之名处也。山季伦之镇襄阳,每临此池,未尝不大醉而还,恒言此
是我高阳池。故时人为之歌曰:山公出何去,往至高阳池,日暮倒载归,酩酊无
所知。其水下入沔。沔水西又有孝子墓。河南秦氏,性至孝,事亲,无倦。亲没
之后,负土成坟,常泣血墓侧。人有咏蓼莪者,氏为泣涕,悲不自胜。于墓所得
病,不能食,虎常乳之,百馀日,卒。今林木幽茂,号曰孝子墓也。其南有蔡瑁
冢,冢前刻石为大鹿,状甚大,头高九尺,制作甚工。
沔水又东南迳邑城北,习郁襄阳侯之封邑也,故曰邑城矣。沔水又东合洞口,
水出安昌县故城东北大父山,西南流,谓之白水。又南迳安昌故城东,屈迳其县
南,县故蔡阳之白水乡也。汉元帝以长沙卑湿,分白水、上唐二乡为舂陵县。光
武即帝位,改为章陵县,置园庙焉。魏黄初二年,更从今名,故义阳郡治也。白
水又西南流,而左会昆水。水导源城东南小山,西流迳金山北,又西南流迳县南,
西流注于白水。水北有白水陂,其阳有汉光武故宅,基址存焉,所谓白水乡也。
苏伯阿望气处也。光武之征秦丰,幸旧邑,置酒极欢。张平子以为真人南巡,观
旧里焉。《东观汉记》曰:明帝幸南阳,祀旧宅,召校官子弟作雅乐,奏《鹿鸣》,
上自御埙篪和之,以娱宾客,又于此宅矣。白水又西合浕水,水出于襄乡县东
北阳中山,西迳襄乡县之故城北。按《郡国志》,是南阳之属县也。浕水又西
迳蔡阳县故城东,西南流注于白水,又西迳其城南。建武十三年,世祖封城阳王
祉世子本为侯国。应劭曰:蔡水出蔡阳,东入淮。今于此城南,更无别水,惟是
水可以当之。川流西注,苦其不东,且淮源阻碍,山河无相入之理,盖应氏之误
耳。洞水又西南流注于沔水。
△又东过中庐县东,淮水自房陵县淮山东流注之。
县即《春秋》庐戎之国也。县故城南,有水出西山。山有石穴出马,谓之马
穴山。汉时有数百匹马出其中,马形小似巴滇马。三国时,陆逊攻襄阳,于此穴
又得马数十匹,送建业。蜀使至,有家在滇池者,识其马毛色,云:其父所乘马,
对之流涕。其水东流一百四十里,迳城南,名曰浴马港。言初得此马,洗之于此,
因以名之。亦云:乘出沔次浴之,又曰洗马既,渡沔宿处,名之曰骑亭?然候水
诸蛮北遏是水,南壅淮川以周田溉,下流入沔。沔水又东南流,迳黎丘故城西,
其城下对缮洲,秦丰居之,故更名秦洲。王莽之败也。秦丰阻兵于黎丘。黎丘城
在观城西二里。建武三年,光武遣征南岑彭击丰四年,朱祐自观城擒丰于黎丘是
也。沔水又南与疏水合,水出中庐县西南,东流至邔县北界,东入沔水,谓之
疏口也。水中有物,如三四岁小儿,鳞甲如鲮鲤,射之不可入。七八月中,好在
碛上自曝。厀头似虎掌爪,常没水中,出厀头,小儿不知,欲取弄戏,便杀人。
或曰:人有生得者,摘其皋厌,可小小使,名为水虎者也。
△又南过巳阝县东北。
沔水之左有骑城,周回二里馀,高一丈六尺,即骑亭也。县故楚邑也。秦以
为县。汉高帝十二年,封黄极忠为侯国。县南有黄家墓,墓前有双石阙,雕制甚
工,俗谓之黄公阙。黄公名尚,为汉司徒。沔水又东迳猪兰桥。桥本名木兰桥,
桥之左右,丰蒿荻,于桥东刘季和大养猪。襄阳太守曰:此中作猪屎臭,可易名
猪兰桥,百姓遂以为名矣。桥北有习郁宅,宅侧有鱼池,池不假功,自然通洫,
长六七十步,广十丈,常出名鱼。沔水又南,得木里水会,楚时,于宜城东穿渠
上口,去城三里。汉南郡太守王宠又凿之,引蛮水灌田,谓之木里沟,迳宜城东
而东北入于沔,谓之木里水口也。
△又南过宜城县东,夷水出自房陵县,东流注之。
夷水,蛮水也,桓温父名夷,改曰蛮水。夷水导源中庐县界康狼山,山与荆
山相邻。其水东南流,历宜城西山,谓之夷溪。又东南迳罗川城,故罗国也。又
谓之鄢水《春秋》所谓楚人伐罗,渡鄢者也。夷水又东南流,与零水合。零水即
沶水也。上通梁州没阳县之默城山,司马懿出沮之所由。其水东迳新城郡之
沶乡县,县分房陵立,谓之沶水。又东历軨乡,谓之軨水。晋武帝平吴,
割临沮之北乡,中庐之南乡,立上黄县。治軨乡。沶水又东历宜城西山,谓
之沶溪。东流合于夷水,谓之沶口也。与夷水乱流东出,谓之淇水,迳蛮城
南,城在宜城南三十里,《春秋》莫敖自罗败退,及鄢,乱次以济,淇水,是也。
夷水又东注于沔,昔白起攻楚,引西山长谷水,即是水也。旧堨去城一百许里,
水从城西,灌城东入,注为渊,今熨斗陂是也。水溃城东北角,百姓随水流死于
城东者,数十万,城东皆臭,因名其陂为臭池。后人因其渠流,以结陂田。城西
陂谓之新陂,覆地数十顷。西北又为土门陂,从平路渠以北,木兰桥以南,西极
土门山,东跨大道,水流周通。其水自新陂东入城。城故鄢郢之旧都,秦以为县,
汉惠帝三年,改曰宜城。其水历大城中,迳汉南阳太守秦颉墓北,墓前有二碑。
颉,鄀人也,以江夏都尉出为南阳太守,迳宜城中,见一家东向,颉住车视之,
曰:此居处可作冢。后卒于南阳,丧还至昔住车处,车不肯进,故史为市此宅,
葬之,孤坟尚整。城南有宋玉宅。玉,邑人,隽才辩给,善属文而识音也。其水
又迳金城前,县南门有古碑,犹存。其水又东出城,东注臭池,臭池溉田,陂水
散流,又入朱湖陂,朱湖陂亦下灌诸田。馀水又下入木里沟,木里沟是汉南郡太
守王宠所凿,故渠引鄢水也灌田七百顷。白起渠溉三千顷,膏良肥美,更为沃壤
也。县有太山,山下有庙。汉末多士,其中刺史二千石乡长数十人,朱轩华盖,
同会于庙下。荆州刺史行部见之,雅欢其盛,号为冠盖里,而刻石铭之。此碑于
永嘉中始为人所毁,其馀文尚有可传者。其辞曰:峨峨南岳,烈烈离明,实敷俊
乂,君子以生,惟此君子,作汉之英,德为龙光,声化鹤鸣。此山以建安三年崩,
声闻五六十里,雉皆屋雊。县人恶之,以问侍中庞季。季云:山崩川竭,国土将
亡之占也。十三年,魏武平荆州,沔南凋散。沔水又迳鄀县故城南,古鄀子
之国也,秦、楚之间,自商、密迁此,为楚附庸,楚灭之以为邑。县南临沔津,
津南有石山,上有古烽火台。县北有大城,楚昭王为吴所迫,自纪郢徙都之,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