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因水以名县。沛公起兵,野战,丧皇妣于黄乡。天下平定,乃使使者,以梓宫招
魂幽野。于是丹蛇自水濯洗,入于梓宫,其浴处有遗发焉,故谥曰昭灵夫人,因
作寝以宁神也。济水又东,迳东昏县故城北,阳武县之户牖乡矣。汉丞相陈平家
焉。平少为社宰,以善均肉称,今民祠其社。平有功于高祖,封户牖侯。是后置
东昬县也。王莽改曰东明矣。
济水又东,迳济阳县故城南,故武父城也,城在济水之阳,故以为名,王莽
改之曰济前者也。光武生济阳宫,光明照室,即其处也。《东观汉记》曰:光武
以建平元年生于济阳县,是岁,有嘉禾生,一茎九穗,大于凡禾,县界大熟,因
名曰秀。
△又东过封丘县北。
北济也,自荥泽东迳荥阳卷县之武修亭南,《春秋左传·成公十年》,郑子
然盟于修泽者也,郑地矣。杜预曰:卷东有武修亭。济水又东,迳原武县故城南,
《春秋》之原圃也。《穆天子传》曰:祭父自圃郑来谒(天子)。夏庚午,天子
饮于洧上,乃遣祭父如圃郑,是也。王莽之原恒矣。
济渎又东迳阳武县故城北。又东绝长城,魏筑也。按《竹书纪年》,梁惠成
王十二年,龙贾率师筑长城於西边。自亥谷以南,郑所城矣。《竹书》云:是梁
惠王十五年筑也。《郡国志》曰:长城自卷迳阳武到密者是矣。济渎又东,迳酸
枣县之乌巢泽,泽北有故市亭。《晋太康地记》曰:泽在酸枣之东南,昔曹太祖
纳许攸之策,破袁绍军处也。济渎又东,迳封丘县北,南燕县之延乡也,其在
《春秋》为长丘焉。应劭曰:《左传》,宋败狄于长丘,获长狄缘斯,是也。汉
高帝封翟旴为侯国。濮水出焉。
济渎又东,迳大梁城之赤亭北,而东注。
△又东过平丘县南。
北济也,县故卫地也。《春秋·鲁昭公十三年》,诸侯盟於平丘,是也。县
有临济亭,田儋死处也。又有曲济亭,皆临侧济水者。
△又东过济阳县北。
北济也,自武父城北,阚骃曰:在县西北,郑邑也。东迳济阳县故城北。圈
称《陈留风俗传》曰:县故宋地也。《竹书纪年》,梁惠成王三十年,城济阳。
汉景帝中六年,封梁孝王子明为济川王。应昭曰:济川,今陈留济阳县是也。
△又东过冤朐县南。
△又东过定陶县南。
南济也。济渎自济阳县故城南,东迳戎城北。《春秋·隐公二年》,公会戎
于潜。杜预曰:陈留济阳县东南有戎城是也。
济水又东北,菏水东出焉。
济水又东北,迳冤朐县故城南。吕后元年,封楚元王子刘执为侯国。王莽之
济平亭也。济水又东,迳秦相魏冉冢南。冉,秦宣太后弟也,代客卿寿烛为相,
封于穰,益封于陶,号曰穰侯。富于王室,范睢说秦,秦王悟其擅权,免相,就
封,出关,辎重千乘,卒于陶而因葬焉。世谓之安平陵,墓南崩碑尚存。
济水又东北,迳定陶恭王陵南,汉哀帝父也。帝即位,母丁太后建平二年崩。
上曰:宜起陵于恭皇之园。遂葬定陶,贵震山东。王莽秉政,贬号丁姬,开其椁
户,火出,炎四五丈,吏卒以水沃灭,乃得入,烧燔椁中器物。公卿遣子弟及诸
生、四夷十馀万人,操持作具,助将作掘平共王母傅太后坟,及丁姬冢,二旬皆
平。莽又周棘其处,以为世戒云。时有群燕数千,衔土投于丁姬竁中,今其坟冢,
巍然尚秀,隅阿相承,列郭数周,面开重门。南门内,夹道有崩碑二所,世尚谓
之丁昭仪墓,又谓之长隧陵,盖所毁者,傅太后陵耳。丁姬坟墓,事与书违,不
甚过毁,未必一如史说也。坟南,魏济阴郡治也,世谓之左城,亦名之曰葬城,
盖恭王之陵寝也。
济水又东北,迳定陶县故城南,侧城东注也。县故三鬷国也。汤追桀,伐三
鬷,即此。周武王封弟叔振铎之邑,故曹国也。汉宣帝甘露二年,更济阴为定陶
国。王莽之济平也。战国之世,范蠡既雪会稽之耻,乃变姓名,寓之于陶,为朱
公。以陶天下之中,诸侯四通,货物之所交易也。治产数千金,富好行德,子孙
修业,遂致巨万,故言富者,皆曰陶朱公也。
△又屈从县东北流。
南济也。又东北,右合河水,水上承济水,于济阳县东,世谓之五丈沟。又
东,迳陶丘北,《地理志》曰:《禹贡》定陶西南有陶丘。陶丘亭在南,墨子以
为釜丘也。《竹书纪年》,魏襄王十九年,薛侯来会王於釜丘者也。《尚书》所
谓导济水自陶丘北,谓此也。菏水东北,出於定陶县,北,屈,左合氾水。氾水
西分济渎,东北迳济阴郡南。《尔雅》曰:济别为濋。吕忱曰:水决复入为氾,
广异名也。氾水又东,合於河渎。昔汉高祖既定天下,既帝位於定陶泛水之阳。
张晏曰:泛水在济阴界,取其泛爱弘大而润下也。泛水之名,于是乎在矣。河水
又东北,迳定陶县南,又东北,右合黄水枝渠,渠上承黄沟。东北合河,而北注
济渎也。
卷八
○济水二
△又东至乘氏县西,分为二。
《春秋左传·僖公三十一年》,分曹地,东传于济。济水自是东北流出菏泽。
△其一水东南流,其一水从县东北流,入钜野泽。
南为菏水。北为济渎,迳乘氏县,与济渠、濮渠合。北济自济阳县北,东北
迳煮枣城南。《郡国志》曰:冤朐县有煮枣城,即此也。汉高祖十二年,封革朱
为侯国。北济又东北,迳冤朐县故城北。又东北,迳吕都县故城南,王莽更名之
曰祁都也。
又东北迳定陶县故城北。汉景帝以济水出其北,东注,中六年,分梁,於定
陶置济阴国,指北济而定名也。又东北,与濮水合。水上承济水於封邱县,即
《地理志》所谓濮渠水首受济者也。阚骃曰:首受别济,即北济也。其故渎自济
东北流,左迤为高梁陂,方三里。濮水又东迳匡城北,孔子去卫适陈,遇难于匡
者也。又东北,左会别濮水,受河於酸枣县。故杜预云:濮水出酸枣县,首受河。
《竹书纪年》曰:魏襄王十年,十月,大霖雨疾风,河水溢酸枣郛。汉世塞之。
故班固云,文湮枣野也。今无水。其故渎东北迳南北二棣城间。《左传·襄公五
年》,楚子襄伐陈,公会于城棣以救之者也。濮渠又东北,迳酸枣县故城南,韩
国矣。圈称曰:昔天子建国名都,或以令名,或以山林,故豫章以树氏郡,酸枣
以棘名邦,故曰酸枣也。《汉官仪》曰:旧河堤谒者居之。城西有韩王望气台,
孙子荆《故台赋叙》曰:酸枣县门外,夹道左右有两故台,访之故老云,韩王听
讼观台,高十五仞,虽楼榭泯灭,然广基似于山岳。召公大贤,犹舍某棠,区区
小国,而台观隆崇,骄盈于世,以鉴来今。故作赋曰,蔑邱陵之逦迤,亚五岳之
嵯峨,言壮观也。城北,韩之市地也。聂政为濮阳严仲子刺韩相侠累,遂披面而
死,其姊哭之于此。城内有《后汉酸枣令刘孟阳碑》。濮水北积成陂,陂方五里,
号曰同池陂。又东迳胙亭东注,故胙国也。富辰所谓邢、茅、胙、祭,周公之胤
也。濮渠又东北,迳燕城南,故南燕,姞姓之国也,有北燕,故以南氏县。东
为阳清湖陂,南北五里,东西三十里,亦曰燕城湖,迳桃城南,即《战国策》所
谓酸枣,虚、桃者也。汉高帝十二年,封刘襄为侯国。而东注于濮,俗谓之朝平
沟。濮渠又东北,又与酸水故渎会。酸渎首受河于酸枣县,东迳酸枣城北,延津
南,谓之酸水。《竹书纪年》曰:秦苏胡率师伐郑,韩襄败秦苏胡于酸水者也。
酸渎水又东北,迳燕城北,又东,迳滑台城南,又东南迳瓦亭南。《春秋·定公
八年》,公会晋师於瓦,鲁尚执羔,自是会始也。又东南会于濮,世谓之百尺沟。
濮渠之侧有漆城。《竹书纪年》,梁惠成王十六年,邯郸伐卫取漆富邱城之者也。
或亦谓之宛亭。《春秋》:甯武子与卫人盟于宛濮。杜预曰:长垣西南,近濮水
也。京相г唬何赖匾病K品枪鼐浚恢渌!吨袷榧湍辍罚毫夯莩赏跷迥辏
公子景贾率师伐郑韩明战于阳,我师败逋。泽北有坛陵亭,亦或谓之大陵城,非
所究也。又有桂城。《竹书纪年》:梁惠成王十七年,齐田期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