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于是,介子推先生携带老娘来到绵山,过起了隐居生活。介子推先生在隐居生涯中充当的是一个樵夫的角色,虽然没有食邑和爵位,但却自食其力心安理得。这种精神和勇气令人崇敬。无论古今,人们大都削尖了脑袋往富贵门里钻,介子推先生甘心隐居,做个与世无争的砍柴人,这种勇气比不畏生死更加难得。
有人认为介子推先生在做秀,认为他是在演戏给晋文公看,你看你谁都封赏了,为什么没有封赏那个割肉给你吃的人啊。这种观点至今深有影响,而且持有这种观点的人还可以拿出《史记》中的记载作为佐证。
《史记》中记载,因为介子推先生不仅没有得到封赏,反而跑到绵山隐居起来,于是有些人就站出来打抱不平,这些人在宫墙上打出横幅,上面写着:龙想飞到天上去,得到了五条蛇的辅佐;现在龙已飞到云端,四蛇各得其封赏;只剩下一条蛇,怀着怨言跑到山上;它在飞龙饥饿的时候,曾割下自己的股肉。
晋文公知道后,觉得对不起介子推先生,就请介子推出先生来做官,被介子推先生拒绝了。晋文公不得已,将绵山圈起来作为介子推先生的封疆,以保全他们母子的生活。
将介子推先生心甘情愿的隐居,描写成为别有居心的做秀行为,这是有悖于介子推先生的本衷的。仅有的史料可以证明,晋文公当政后,及其余下之年,介子推先生始终没有当官,可以说是没有露面,一直陪伴着自己的老娘隐居绵山。这是对持有介子推先生做秀的观点的人的最有力也是最坚决的驳斥。后世更有宋真宗追封介子推先生为“洁惠侯”,这才是真正的别有居心,介子推先生不愿封侯,不愿食君禄,乃是发乎本心,并非矫饰做秀,这与当初割肉奉君的事迹如出一辙。
至于介子推先生的结局,大致有两个观点,但都是后人附会,没有确凿的证据。
其一就是烧死说。晋文公为了逼介子推先生出来当官,火烧绵山,焚其三面,留一面作为出口,然而介子推先生与老娘俱都宁肯烧死,也不愿出来做官。有人附会说晋文公的焚山之举乃是灭口,原因是晋文公受不了介子推先生动不动以割肉的事情相抱怨。这种观点纯属无稽之谈,如果真是这样,晋文公何必还有以绵山作为介子推先生的封疆之举?
其二就是蹈海说。这种说法认为介子推先生的老娘死后,介子推先生没有心思留在绵山,而是去了东海,以蹈海打鱼拾贝为生,因为有人在介子推先生隐居三十年的时候,在东海边上看到介子推先生正在买贝壳。这种说法亦无实在的证据,亦是想当然的说法。
结局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介子推先生毅然决然地选择了隐居生活,并无怨无悔。
他认为自己“割肉奉君”的行为并不是什么功劳,而是出于君臣大义,忠孝至德,理所应当。介子推先生的为人,最大的特点是不居功,以居功为耻;他的隐居也是因为不堪与争功的同僚为伍,宁肯逃到荒山,也不肯向君主乞讨封赏;介子推先生的眼里,以自己的忠心邀功请赏,不仅会玷污忠孝的大义,也会致使君王蒙受恶名。
由式推及,介子推先生是以一种无私的心胸,跟随重耳先生开始逃亡的。这种无私贯穿始终,并不以重耳先生的地位变换(由逃亡者变成晋国国君)而发生改变。
这就是传说中的大隐贤。
╭═══千═秋═网═首═发═══╮
╰——://。 。 ——╯
4、钟子期,知音往事
说起交朋友这档子事,读者上帝一定会第一个想到管鲍之交。管仲先生和鲍叔牙先生之间的那段交情往事,不掺杂任何市侩和功利色彩,友谊发乎纯洁的心灵,遂成为千古以来交友之道的典范。尤其随着后世完美主义者的诠释和添枝加叶,管先生和鲍先生在对待朋友这方面成了毫无瑕疵的圣人,接受渴望得到真切友情的人的顶礼膜拜。
其实,堪称交友典范的不只管先生和鲍先生,本文的主角——钟子期先生和俞伯牙先生之间的交往丝毫不比管鲍之交逊色,甚至有的地方更值得读者上帝称道。管鲍之间除了纯粹的朋友关系外,还有一层更切近的政治利益关系,管先生与鲍先生是一个战壕里的战友,在政治斗争和阴谋中处于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的境地。而钟先生和俞先生之间的友情则没有这种色彩,一个是隐于深山的樵夫,一个是侍奉帝王的大夫,地位相差悬殊,然而却能结成生死知音,这种友情的境界似乎更上一层楼。
偷情的下场
读者上帝一定会感到惊诧,本文的主角钟子期先生的诞生竟是其父与宫女偷情的结果。如果任由现在的我们深受毒害的大脑思考,一定会觉得发生这样的事情必将引起严重的结局,那些道貌岸然的伪君子一定会抓住钟老先生的辫子不放,说他妨害礼教,有辱斯文,应该胸前挂个牌、头上顶着尖帽去游街,让他向眼睛雪亮的人民群众低头认错,并组织文学打手召开研讨会,深刻批评由钟老先生偷情而导致的一系列影响卑劣的不良反应。这一套弄下来,估计钟老先生即使不死也要脱层皮。
然而事情毕竟出在春秋时代,那个时候孔丘先生的学说处于崛起的初级阶段,尚没有形成有如宋明时代的巨大影响,他的门徒也为数寥寥,掀不起大风大浪。所以我们说,钟老先生真情难禁办下了糊涂事,但却生在了一个比较幸运的时代,百家争鸣,形式各异的思潮争相涌动,使舆论莫衷一是,是非道德的判断准则也没有一定的标准,故而钟老先生得以躲过明枪暗箭的唾沫星子的袭击而幸存下来。
钟老先生是春秋时期楚国人。
楚国是周平王东迁以后崛起的大国,幅员辽阔,占据汉水、长江中下游的广大地区,东周王朝畏惧楚王国的崛起,竟自贬身份,成了和楚王国平起平坐的周王国,曾经辉煌耀眼的周帝国从此走上了下坡路。
楚国的既强且大,使得历代的楚国统治者都患上了严重的大头症,对外瞧不起中原诸侯,对内作威作福,纸醉金迷,国都郢都纪南城内灯火灿烂,歌舞升平,一大堆美女翩翩起舞,搞得楚国国君整天口流涎水,仿佛得了老年痴呆症一样。由于没有国家敢惹楚国,楚国吊儿郎当的做起了南天一霸,外交上没有什么可口的菜肴,内政上就得做得有声有色,于是国君决定建立盛大的宫廷乐队,从民间征召有能力的乐师,还有倾国倾城的美女,组建天下一流的乐队以供国君一人享用。
钟老先生就在被征兆之列。钟老先生是一位闻名远近的民间乐师,精通乐理,擅长弹琴,当地谁家有了红白之事,钟老先生必是座上之客,以自己高超的音乐技能和良好的艺德口碑为主人表达欢庆或悲戚之意。
民间艺术家不好当是有目共睹的,一是要养家糊口,这必得放下艺术家的尊严,与粗鄙的老百姓打成一片,而这正为所谓的学院派艺术家所不齿;二是要考虑市场,在民间搞音乐要是没有形成一定的市场,估计连养家糊口都有问题,恐怕只能抱着笙箫喝西北风,而有了一定的市场和口碑情势就不同了,谁家有了需要自然而然的就会第一个想到有口碑的乐师,口碑就是品牌,老百姓过日子就认这个。
钟老先生在这方面做的算得上是出乎其类拔乎其萃,没人能比,养家糊口是小菜一碟,若干年前就已不成问题,口碑也广泛树立,惹得同行既羡且妒,背地里没少穷嚼蛆。名声是个好东西,读者上帝一定不会提出异议,名声树立起来了,其它的附属产品诸如钱、权也会如期而至。
正当钟老先生名声日隆之际,平素那些忙前忙后的马屁精向楚国的宫廷乐队推荐了钟老先生。这一天,一家大户人家迎娶新娘,负责乐队和司仪工作的正是钟老先生,他正忙得不亦乐乎,而宫廷的使者已然到了,说奉了国君旨意,要钟老先生加入宫廷乐队,专职为国君弹琴鼓瑟。
玉在匮中求善价,钗于奁内待时飞,贾雨村先生自命不凡在落拓江湖的时候,吟出了这样的诗句。大概他老人家对遭际忿忿不平,又没有别的办法可想,只得说这么两句既表明自己抱负非凡,又对时下境况无可奈何的废话。钟老先生的心态和贾先生是相似的,只不过没有明显的表白,当御使征召他参见宫廷乐队的时候,他的嘴角恐怕要扯到后脑勺上去,一个民间音乐人终于告别了向老百姓乞食的生涯,江鲤跨跃龙门飞升成龙,真不知是几辈祖宗修来的福分。
钟老先生依靠自己的口碑和技能实现了所有民间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