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本港另有几种野猫科的小动物,花纹和毛色都与果子狸仿佛,只是形体较大,时常被人误认为果子狸,其实它们全然是另一种动物。其中有一种俗称为七间狸的,模样颇与果子狸相似,只是嘴巴尖长,全身灰白色,背上另有几道黑色的条纹,尾上也有一道一道的黑圈,背上的黑纹有时五条,有时八条,但最常见的是七条,所以呼为七间狸。它与果子狸最不同的地方,是前脚爪和后脚一样,并不像果子狸那样特别长。
七间狸在新界大陆和本港岛上都可以见得到。只是它们都是昼伏夜出的,所以白天不大有机会能见到。它们以小鸟蛙鼠为主要食料,也吃果子和树根。它的身上有香腺,像麝鹿一样的能放射一种香气。
大的七间狸体长二尺,连尾可以长至三尺,它的价格虽次于果子狸,但也是席上珍品之一。
本港还出产另一种与果子狸相似的动物,俗名五间狸。它比果子狸略大,全身灰黄色,背上和尾上都没有条纹或黑圈,这是它与七间狸不同的地方。它的特点在头部。头上直至颈项都是黑色的,额上有一条白纹直伸至颈后,眼圈上下四周都有白斑,因此面部颇似果子狸,只是前脚没有长爪。这是它和七间狸一样,与果子狸区别的地方。
五间狸在香港岛上也有,它是昼伏夜出的,也喜欢爬树吃果实,特别是木瓜和香蕉。五间狸的毛色很美丽,如果从小捉回来养大,可以养驯,成为一种很好的玩物。
七间狸、五间狸之外,本港还出产一种狸,俗呼三间狸,又称大元帅,这是本港除果子狸之外三种野狸之中最大的一种。一只普通的三间狸,大概身长二尺,尾一尺半,重十余磅。最大的可以重至五十磅。
三间狸的毛色黑白相混,尾巴则黑白相间,一节黑一节白,成为阔阔的六七道圈子,背上有一条黑纹,从颈项一直通至尾端。它的项下也有几道很阔的黑白相同的花纹,它之所以名为三间狸和大元帅,就因为项下这几条看来很威武的花纹。
三间狸在本港岛上不常见到。它也是昼伏夜出的,喜欢吃木瓜。在新界则时常可以见到,尤其在城门水塘一带。据史温荷氏说,三间狸在马来亚很多,在中国的分布区域也很广,从上海、舟山群岛、广东,以至海南岛,都有它的踪迹。它特别喜欢生活在密布竹林的山中。
果子狸和七间狸等,它们的模样,与其说是像狐狸,不如说是像野猫。但它们事实上并不是猫的本家。真正的猫的本家,在本港另有一种代表物,俗呼豹狸。它与老虎和金钱豹都是同宗,在家谱上都是属于猫的系统的。这种野猫,是印度种,一眼看来几乎全然像一只家猫,区别的特征在耳朵背后有两块白斑。它的全身灰黄色,背上有几条黑纹,从头顶一直连至尾部,腹部两旁和四肢都是整齐的黑斑,尾上也有黑圈。它之所以名为“豹狸”,大约就因为这些黑斑的原故。外国人称它为“中国印度种的小花斑虎猫”。
豹狸在本港岛上很少见,但在新界大陆则常见,过去在西贡大埔元朗都发现过。有时有活捉的陈列在市墟上,有时也有剥下的皮张出售。
豹狸比家猫略大,身长约二尺,性格极野,不易驯养。它善爬树,平时多以小鸟为主要食料
香港的凤尾草和青苔
香港出产的凤尾草和兰科植物种类之多,乃是一件很值得注意的偏重现象。根据邓恩与丢讫尔二人合编的目录:《广东与香港的植物》一书(出版于一九一二年,两人曾在一九○三年至一九二○年之间,先后任职本港园林监督署,对于本港植物分类,造林,充实植物公园的花木标木等工作,甚有贡献。本港有数种新著录的花木,曾用他们的名字来命名以作纪念),本港出产的凤尾草被著录者有一百二十四种,兰科植物有六十三种。如果我们将这两类植物与英国所出产的数量加以比较,则英国仅有三十七种凤尾草,三十五种兰花。这么一比较,我们就不难看出香港植物的丰富。
“没有一点任何种类的青苔”这句话,显示早期植物学者对于香港植物知识的一个漏洞。当然,香港本有相当种类的青苔,但是同凤尾草比较起来就显得稀少,并且在这方面亟需仔细研究工作。邓恩与丢讫尔两人曾说起编撰一部“有关本港青苔、藻、菌等类的植物志”,作为推进本港植物知识的一件紧要工作。
关于这件紧要的亟需工作,后来已经有了一个好的开始。狄克逊氏在《香港自然学家季刊》的附录第二号上(一九三三年三月出版),发表了一篇有关香港青苔的文章,举列了在香港和新界所发现的五十六种青苔的名目
香港的核疫和鼠患
老鼠在香港所闯下的一次大乱子,就是所谓“核疫”。闹得最厉害的是一八九四年,香港人至今提起来犹“谈虎色变”。在这年春末,香港居民之中忽然发生一种疫症,患者身上有一块肉核,故名核疫。往往第一天得病,第二天已经不治而死,而且蔓延极为迅速,医生知道这是“疫症”,但根本不知道是什么疫症,所以束手无策,于是死亡率极高,差不多达到了百分之百。据说六月七日那天,一天在同一区域就死了一百零七人,都是同一病症,并且还有六十多人又新染上了。
这一来,当然使得居民起了极大的骚动,许多人都纷纷离港还乡,逃避疫势,香港的人口一时减少了八万(当时全港中外人口共约二十三万)。据后来的报纸记载:“那平日最繁盛之皇后大道,亦行人寥寥,举目荒凉,得未曾有。”
一八九四年的核疫,据官方发表的数字,共死了二千万百五十二人,而实际上还超过此数。一八九五年疫势稍减,但一八九六年又突发,接着一连许多年都继续猖獗,直到一九○四年才稍好。
发生核疫最盛的地方是中环太平山一带。这里房屋湫隘,人口也最密。后来港英当局下令将九如坊、美轮里、芽菜巷、善庆里等处的房屋备价收买,一律拆为平地,多年不许建屋,这才稍为遏止了核疫。
核疫发生后,港英当局始终查不出病源所在,后来由一位日本医生来港协同研究,从死鼠身上发现病菌,这才知道这灾祸竟是由老鼠酿成的。
自从发现老鼠是“核疫”病菌的传播者之后,港英当局便奖励居民畜猫捕鼠,同时对于处置死鼠的方法也非常重视。因为据当时检查发生核疫的楼宇,一定会发现死鼠,证实病源不仅来自老鼠,而且老鼠本身也首蒙其害,所以认为死鼠比活鼠更可怕。于是路边电灯杆上的老鼠箱便应运而生(其实不一定挂在电灯杆上。墙角、树身、以及骑楼下的柱子,也往往可以发现挂着这东西)。
这种曾在香港闯过一次大乱子的老鼠,由于它自身也受病菌的侵袭,渐渐的减少而至绝迹了,目前香港的老鼠虽然依旧不少,而且很大,但这已经是另一种老鼠,不是家鼠而是地鼠,它们与外江人在家乡见惯的那些老鼠不同。这是一种南方种的地鼠,从华南以至印度都有。它们生活在野外,但也喜欢进到人家里来。
我们在香港街上以及家里所见到的老鼠,多数就是它们。这种老鼠嘴尖长,牙齿非常锋利,尾巴粗而长,仅有尾尖上有几根稀疏的长毛。尾长四寸,身体可以长至六寸,所以看起来是很大的。
老鼠最大的敌人不是猫而是蛇。香港地鼠多,因为它们身上有一种难闻的臭味,香港的猫也不喜欢捉这种地鼠,这就是它们能在本地繁殖的原因。
真正的中国种家鼠,在香港不常见。除了上述的地鼠之外,在人家屋内做巢的另有一种大老鼠。它们身体肥大,可是尾巴粗而短。身上是那种常见的灰黑老鼠色,但是腹下却是灰白色的,尾巴底下也是灰白色,这是它们与地鼠最大区别。这种老鼠因为身体肥大,“跳梁”爬柱的本领不大高明。
香港素来以世界大商港之一自负,轮舶往来的很多。因此有许多“外国老鼠”被轮船从世界各地带到香港来。大家若是有暇,夜间站在九龙仓的码头边上,欣赏一下老鼠爬铁索的情形可真有趣。它们有的是从船上登岸的,也有是从岸上泅水上船的。那情形真仿佛《伊索寓言》所说的城里老鼠请乡下老鼠一般。这种飘洋过海的老鼠是黑色的,尾巴细而长被称为船鼠。它们的攀缘功夫非常高明。
香港另有一种被称为Bandicoot的大老鼠,是在一九四六年才首次被人发现的。目前以新界元朗最多,它们能掘洞生活在地底下。据说是从云南西南部传入的
充满咸鱼味的长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