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八八书城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木凸-第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他认为,真正的收藏家一般是不肯出卖自己的藏品的。

黄克莹进得门来,还是有些拘谨。但几分钟后,便放松了许多。此间的气氛和

她进门前所想象的完全不一样。男客大都瘦弱。文质彬彬。多数呢帽呢大衣丝质白

围巾或鹿皮手套。装作互相都不认识(也许真不认识)的样子。匆匆而来的女客则

一般都先被引进另一间被标为“第二摄影间”的小室密谈。小室的门自然要密闭,

门上还挂着一幅长长的完全用白绒线勾织成的门帘。它白得好像是几分钟前刚挂上

去似的。白得让人惊心动魄。然后就是几位妙龄侍女,只化素妆,只穿素服,绝对

地恬静不苟言笑而又温和淑文。只有一位侍女细声细气地用一口纯熟的京白上前来

招呼她,小姐,您照相?黄克莹忙摇头,连说不照不照。我随便看看。尔后心就一

直别别地乱跳。如果不是实在受不了自己那种暗自汹汹的心跳,她想她还是愿意再

在这店堂里待一会儿的。

为什么,居然也愿意再待一会儿?

她在马路对面发了一会儿愣,再回过头来重看了一眼那“照相馆”,便逃也似

的匆匆离去。

早年,梅家弄里有条梅家浜。梅家浜上有座三官塘桥。它们都曾是远近闻名的

场所。闹猛(拥挤)。混乱。后来河浜被填平,三官塘桥也被拆掉,统统修了马路。

近年来这一带又陆续修起不少二楼一底的新式弄堂房子和一楼一底带天井的老式石

库门房子。当年作为梅家弄标志的梅家大宅,早不如从前气派,但毕竟保存了下来。

其实梅家大宅还是梅家大宅,那一圈足有两人高的黑墙篱笆还是有两人高。大门外

那口水井还是那么清凉。井旁边的那棵桃树年年还在唱着“人面桃花异样红”。但

今朝黄克莹走进梅家弄,一过三官塘桥旧址,远远看见梅家大宅的黑墙篱笆,不知

道为啥,就有一股说不出的酸辛涌涌地顶着她的心坎,总叫她一阵阵发慌。心虚。

其实她从来没来过梅家弄。从来也没有进过梅家大宅的门槛。

那一天,许家两姐妹和经易门同时都约了她。两辆黑壳子小汽车同时开到她家

门口。都约她到梅家大宅来见面。当黄克莹在那个“照相馆”瞎消磨时间的时候,

许家两姐妹之一的许同兰早已在大宅里等着她了。许同兰同样心神不宁。

为什么要把黄克莹请到这个梅家大宅里来说话?

说不清。

假如说去谭家花园不方便,也完全可以到东雅、大都会或九宫包个房间,或者

到克莱门公寓去租间房子嘛。

包房间不好。太俗气。租房间又太显眼。

她喜欢平实一点,有个“家”的气氛。

她要在一个“家”里接待她。

她感到从未有过的焦躁。干热。而又急切。

许家两姐妹背着谭家人,在外头开店办厂,也是实出无奈。

她们是两位姨太太。而且跟别的姨太太还不一样。她们两位的娘家没有背景没

有后台也没有靠山,也就是说,她们的娘家太普通太没有实力太不可能在必要的时

候来保护她们于万一(这在谭家上下几代众多的姨太大中间,的确是绝无仅有。最

起码也是少见的)。即便雪俦身体好时,她两在谭家门内尚且有许多可虞可虑之处。

更何况现在雪俦几近朝不保夕,她们的确不能不为自己的今后作一点打算。虽然,

不管怎么样,今后在谭家门内,饭,总还是有得吃的;房,总也是有得住的。零用

钱总还是可以逐月地从谭家账上开支的。但那会是一种什么日子?这种日子从谭老

老先生和谭老先生留下来的那一群老老太太老老姨太太和老太太老姨太太们身上已

经可以得到充分的明证了嘛。她两不想再加入这一个终年穿着黑缎子黑丝绒黑香烟

纱黑毛直贡呢黑条子府绸黑旗袍裙和黑晚礼服的队伍,去守着下一个也将在五十二

岁前憔悴而去的男人,像一个影子似的不死不活地被喂养着,营营苟苟地操碎那毫

无意义的心机。

(意义?难道我们今天还要谈论什么意义?是的。要谈。当有人一面故作冷漠

地告诫世人根本不存在任何生存意义生存兴味,一面却又猴急燥热地在稿费汇款单

上签字点收,一面在盘算下一步投资趋向的时候,我总觉得,也到了这种蹩脚的玩

闹剧收场的时候了。)

许家姐妹原本就没打算指望在谭家“交代”掉自己的一生。当初跨进这个谭家

门,也是“出于无奈”。当然了,当初“逼迫”她两的既不是谭雪俦,也不是经易

门,更不是她们许家的什么人,应该说是她们自己把自己“逼”进谭家这个大门里

来的。当时还得感谢谭雪俦,使她两免于陷入更不能自拔的困境。但这许多年,她

们两,无论是做姐姐的同兰,还是做妹妹的同梅,都为这种“感谢”付出了足够大

的代价。作为一个女人,她们对得起谭家门。现在已是她们来想一想自己以后到底

应该怎么活的时候了。再不想,可就晚了。其实,她们也不是要乱来。她们曾经为

了逃避谭家以外的那个世界,走进了这个大门;现在只不过想走出这个大门,重新

回到那个世界去再试自己的羽翼而已。

许家姐妹不是上海本地人。老家在江苏六渎镇。或者应该这样讲,许家姐妹祖

籍上海,后来因故搬迁到六渎镇。姐妹两无奈,只好出生在六渎。那是一个专出桅

子花白兰花的小地方。地方虽小,却襟连太湖,四面环水,天然由六个大小不等的

小岛和七八十座或拱或不拱的石桥组合而成。可说是因水独成一方天地,独立于东

南一隅。六渎虽然位处开发极早而又极富庶的苏锡常三角地带,但由于水的阻碍,

连片高大芦苇丛的掩蔽,千数百年来竟然少被人知晓。一直到那位久督两江、一人

兼掌文武九印(将军、提督、巡抚、河督、漕督、盐政、上下两江学政以及两江总

督)的李文瑞,调任京司都察院,某年某月出巡五城,某日路过此地,偶然间发现

这几个湖内小岛,氤氲缭绕,清波不绝,是之大为喟叹,发誓退隐后,要以此地为

终老之处。后来果不其然在这儿修建盛大宅院,以“退则思过”之意,命为“退思

园”。自此便一发不可收拾,各朝各代的高官名士相继效仿,纷纷到此买地建宅筑

园,“烩作一锅”。以至于北洋政府的部长督导、民国政府的阁僚将军……纷纷忝

列末位,红门灰墙,古树深院,摩肩接踵,热闹非凡。倒是解放后那些退休的省军

级干部大多愿意去热闹的场所,比如省城和中央直辖市市郊建楼养老,并不稀罕这

儿的幽静古雅,少有上这儿来划宅基地的,这儿才一度又变得偏僻冷清起来。

许家姐妹的父亲(或者是祖父)便是这个小镇邮政局局长。这位长者年轻时,

做上海《苏报》的记者。在著名的蔡(元培)、吴(敬恒)、汪(文博)、陈(彝

范)四大主笔手下驰骋,跟余杭的章炳麟、华阳的邹容过从甚密。他对邹容说过这

样的话:“你是‘革命军中马前卒’。我是马前卒的马前卒。”邹容的《革命军》

在《苏报》连载前,他曾连日连夜为邹容手抄了十好几份,秘密在亲朋好友中代为

传播。后来又花去自己整月整月的薪金购买载有《革命军》的《苏报》,四下散发,

还往国外邮寄。《苏报》事发,邹容章太炎人狱,他也被通辑。那位曾被他敬崇如

父兄的大主笔汪某人,却逃到湖南,终于俯首甘为皇上牛,以一支如椽大笔,在清

廷主子跟前换了个七品顶戴花翎,做了个小小不然的县太爷,还给他去信劝说道,

“邹容壮烈,固可因可点,亦可叹可泣,但今日之中国亟需的不是以卵击石的勇夫……

当能从长计议之为妥;如一时无有其他活路”,可去他县衙谋一闲职,“以待来日”

云云。

但他没有去就那个“闲职”,而是沉默地回了老家。娶妻生儿育女。生了两个

儿子。死了一个。生了两个女儿。偏偏全活了。

但许家的故事并没有因此结束。

那天,儿子从学堂里回家,显得特别苍白。紧张。孩子们的母亲在生这个小儿

子时,死在了产床上。小男孩从小就是两个姐姐带大的。两个姐姐对这个弟弟的一

举一动,都尤其敏感。关切。弟弟没吃晚饭就把自己关进了小房间里。谁叫门都不

开。全家人都特别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