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仪贞。故事都很曲折,最后还是大团圆。
与此同时,我还看了许多商务印书馆出版的“说部丛书”,其中就有英国名作家狄更斯
的《块肉余生述》,也就是《大卫·考伯菲尔》,我很喜欢这本书!译者林琴南老先生,也
说他译书的时候,被原作的情文所感动,而“笑啼间作”。我记得当我反复地读这本书的时
候,当可怜的大卫从虐待他的店主出走,去投奔他的姨婆,旅途中饥寒交迫的时候,我一边
流泪,一边掰我手里母亲给我当点心吃的小面包,一块一块地往嘴里塞,以证明并体会我自
己是幸福的!有时被母亲看见了,就说“你这孩子真奇怪,有书看,有东西吃,你还哭!”
事情过去几十年了,这一段奇怪的心理,我从来没有对人说过!可亲可敬的老友
胡愈之先生是我青年时代敬佩的学者和名人,他在海内外所从事的抗日救亡和出版工
作,在知识界内是大家广为传诵的。但我和胡先生的首次会晤,却是我和文藻1936年赴
欧之前,在郑振铎先生为我们的饯行宴会席上的匆匆一面。我们和胡先生真正熟悉起来却迟
至1974年民盟和民进两个民主党派合并起来学习的时期。我记得地址是在工商联会所。
民盟方面的主持人正是胡愈之先生,那时的学习主题是“批林批孔”,胡先生的发言十分精
辟,说批评孔子也要一分为二,对于我们的议论他也从不限制。他的态度一贯从容慈蔼,使
人感到亲切。
胡先生是1986年1月逝世的,那时我已因伤腿有六年之久足不出户了,我只能在电
话里向沈兹九同志表示了我最深的哀悼。
如今政通人和,我们如果能够会面晤谈,一定还有许多心里的欢庆的话痛快地说说,可
惜的是我的老友日渐凋零,常常使我感到衷心的孤单、寂寞。其中,胡愈之先生是我最为怀
念的可亲可敬的老友之一!(本文刊于《胡愈之印象记》,中国友谊出版公司1989年2
月第1版。)悼念梁实秋先生
今晨八时半,我正在早休,听说梁文茜有电话来,说他父亲梁实秋先生已于本月3日在
台湾因心肌梗塞逝世了。还说他逝世时一点痛苦都没有,劝我不要难过。但我怎能不难过
呢?我们之间的友谊,不比寻常呵!
梁实秋是吴文藻在清华学校的同班同学,我们是在1923年同船到美国去的,我认识
他比认识文藻还早几天,因为清华的梁实秋、顾一樵等人,在海上办了一种文艺刊物,叫作
《海啸》,约我和许地山等为它写稿。有一次在编辑会后,他忽然对我说:“我在上海上船
以前,同我的女朋友话别时,曾大哭了一场。”我为他的真挚和坦白感到了惊讶,不是“男
儿有泪不轻弹”么?为什么对我这个陌生人轻易说出自己的“隐私”?
到了美国我入了威尔斯利女子大学。一年之后,实秋也转到哈佛大学。因为同在美国东
方的波士顿,我们就常常见面,不但在每月一次的“湖社”的讨论会上,我们中国学生还在
美国同学的邀请下,为他们演了《琵琶记》。他演蔡中郎,谢文秋演赵五娘,顾一樵演宰
相。因为演宰相女儿的邱女士临时病了,拉我顶替了她。后来顾一樵给我看了一封许地山从
英国写给他的信说“实秋真有福,先在舞台上做了娇婿”。
这些青年留学生之间,彼此戏谑的话,我本是从来不说的,如今地山和实秋都已先后作
古,我自己也老了,回忆起来,还觉得很幽默。
实秋很恋家,在美国只呆了两年就回国了。1926年我回国后,在北京,我们常常见
面。那时他在编《自由评论》,我曾替他写过“一句话”的诗,也译过斯诺夫人海伦的长诗
《古老的北京》。这些东西我都没有留稿,都是实秋好多年后寄给我的。
1929年夏我和文藻结婚后,住在燕京大学,他和闻一多到了我们的新居,嘲笑我们
说:“屋子内外一切布置都很好,就是缺少待客的烟和茶。”亏得他们提醒,因为我和文藻
都不抽烟,而且喝的是白开水!
七七事变后,我们都到了大后方。40年代初期,我们又在重庆见面了。他到过我们住
的歌乐山,坐在山上无墙的土房子廊上看嘉陵江,能够静静地坐到几个小时。我和文藻也常
到他住处的北碚。我记得1940年我们初到重庆,就是他和吴景超(也是文藻的同班同
学)的夫人业雅,首先来把我们接到北碚去欢聚的。
抗战胜利后不久,我们到了日本,实秋一家先回到北平,1949年又到了台湾,我们
仍是常通消息。我记得我们在日本高岛屋的寓所里,还挂着实秋送给我们的一幅字,十年浩
动之中,自然也同许多朋友赠送的字画一同烟消火灭了!
1951年我们从日本回到了祖国,这时台湾就谣传说“冰心夫妇受到中共的迫害,双
双自杀”。实秋听到这消息还写一篇《哀冰心》的文章。这文章传到我这里我十分感激,曾
写一封信,托人从美国转给他,并恳切地请他回来看一看新中国的实在情况,因为他是北京
人,文章里总是充满着眷恋古老北京的衣、食、住……一切。
多么不幸!就在昨天梁文茜对我说她父亲可能最近回来看看的时候,他就在前一天与世
长辞了!
实秋,你还是幸福的,被人悼念,总比写悼念别人的文章的人,少流一些眼泪,不是
么?
(本篇最初发表于《人民日报》1987年11月10日。)我请求
我请求我们中国每一个知书识字的公民,都来读读今年第九期的《人民文学》的第一篇
报告文学,题目是《神圣忧思录》,副题是《中小学教育危机纪实》。
我每天都会得到好几本文艺刊物,大概都是匆匆过目,翻开书来,首先注意的是作者名
字,再就是文章的题目。但对于《人民文学》,因为过去曾参加过一段时间的编辑工作,因
此看得比较仔细。不料第九期来了,我一看第一篇文章的题目和副题,就使我动心而且惊
心。虽然这两位作者我都不认识,这题目使我专心致志地一直看下去,看得我泪如雨下!真
是写得太好了,太好了!
我一向关心着中小学教师的一切:如他们的任务之重,待遇之低,生活之苦,我曾根据
我耳闻目睹的一点事实,写了一篇小说《万般皆上品……》。委婉地、间接地提到一位副教
授的厄运,而这篇“急就章”,差点被从印版上撤了下来——这是我六○年创作生涯中所遇
到的第一次“挫折”。据说是“上头”有通知下来,说是不许在报刊上讲这种问题。若不是
因为组稿的编辑据理力争,说这是一篇小说,又不是报告文学,为什么登不得?此后又删了
几句刺眼的句子,才勉强登上了。因为有这一段“经验”,使我不能不对勇敢的报告文学的
两位作者和《人民文学》的全体编辑同志致以最崇高的敬礼!
这篇《神圣忧思录》广闻博采,字字沉痛,可以介绍给读者的句子,真是抄不胜抄。对
于这一件有关于我们国家、民族前途的头等大事的“报告”文章,我还是请广大读者们自己
仔细地去考虑、思索,不过我还想引几段特别请读者注意的事实:
“小平同志讲:实现四化,科学是关键,教育是基础,但这个精神,并没有被人们认
识,理解,接受。往往安排计划,总是先考虑工程,剩下多少钱,再给教育,……日本人
说,现在的教育,就是十年后的工业。我们是反过来,……教师特别是小学教师工资太低,
斯文扫地呵!世界银行派代表团来考察对中国的贷款,他们不能理解:你们这么低的工资,
怎么能办好教育?可是我们同人家谈判时,最初提的各个项目,没有教育方面的,人家说,
你们怎么不提教育?人的资源开发是重要的。后来人家把教育摆在优先援助地位,列为第一
个项目。我们要等人家来给我们上课!”
作为一个中国人,我们不感到“无地自容”吗?我忆起抗战胜利后一九四六年的冬天,
我们是第一拨到日本去的,那时的日本,真是遍地瓦砾,满目疮痍。但是在此后的几次友好
访问中,我看到日本是一年比一年地繁荣富强,今天已成为世界上的经济大国。为什么?理
由是再简单不过!因为日本深深懂得“教育是只母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