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本是同学诸君的天地。
在这里我祝愿大家健康、进步,希望大家为中日的永久和平同中国青年并肩奋斗。
(刘福春译)93、94合并号。)1953年归来以后
我回到祖国,回到我最熟识热爱的首都,我眼花缭乱了!
几年不见,她已不再是“颜色憔悴、形容枯槁”,而是精神抖擞,容光焕发了。这些年
来在我梦中涌现过多少次的胜地,尤其是“五四”纪念地的天安门,那黯旧的门楼,荒凉的
广场,曾是万千天真纯洁的爱国青年,横遭反动统治阶级血腥迫害的处所,如今是金碧交
辉,明光四射,成了中国和世界人民团结一致争取和平的象征,成了春秋节庆佳日,伟大的
人民领袖检阅壮大的人民队伍的地方了。此外如雕栏玉砌的故宫,庄严矗立的天坛,玲珑高
举的白塔……这些数百年来,万千劳动人民血汗的智慧的创造,终于回到了劳动人民的手
里,在人民自己的政府的关怀和爱护之下,也都轮奂一新了!这些格外和谐的色彩,格外鲜
明的情调,在北京秋日特有的晴天爽气之中,也格外显得光辉而静穆。成群的乳白的鸽子,
在这水波涟漪,楼阁玲珑的上空,回绕飞翔,曳着嘹亮悠扬的哨声,不住地传播着和平的消
息!
这一片新兴的朝气,不但笼罩着北京雄伟美丽的建筑,也笼罩着北京忽然加多的熙熙攘
攘的劳动人民。他们在这新的美丽的城市里,辛勤地劳动着,快乐地游赏着,热情地学习
着。
在这些熙熙攘攘的劳动人民中间,还夹杂着更加多的新中国的儿童。电车上,公园里,
街头巷尾,花花簇簇,戴着红领巾的,背着书包的,还有在父母怀抱中的……一阵阵清朗活
泼的笑声,叫出了新中国的希望。
到此就要引起我今后的创作问题了。
这又是一件旷古未有的盛事!我们全国的文艺工作者,在我们自己的政府的正确的领导
和鼓舞之下,已在四年前动员起来,团结起来,组织起来了。我们不再走“闭户著书”、
“孤芳自赏”的老路,千万个心灵,千万道目光,聚集到同一的方向。社会主义现实主义的
创作原则,像一块大磁石,号召吸引着千万条文艺的钢针,向着它直指,跟着它转动。
我深深地感觉到,我过去的创作,范围是狭仄的,眼光是浅短的,也更没有面向着人民
大众。原因是我的立场错了,观点错了,对象的选择也因而错了。但只要我不断努力地学
习,我的文字工具还是可用的。我能以参加这次的全国文代大会,得到了学习的机遇,感到
十分快乐,十分兴奋。我虽然细小,也还是紧紧挨着这块大磁石的一条钢针。在总的路线
中,我选定了自己的工作,就是:愿为创作儿童文学而努力。我素来喜欢小孩子,喜欢描写
快乐光明的事物,喜欢使用明朗清新的字句。在从前那种“四海皆秋气,一室春难暖”的环
境中,我的创作的欲望,一天一天地萎缩淡薄下去,渐渐地至于消灭。如今在这万象更新的
新中国的环境中,举目四望,有的是健康活泼的儿童,有的是快乐光明的新事物,有的是光
辉灿烂的远景,我的材料和文思,应当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我一定要好好学习社会主
义现实主义的文艺理论,好好研读先进的文学作品,好好联系群众。在我的作品中,我要努
力创造正面艺术形象,表现新型人物,让新中国的儿童看到祖国的新生的,前进的,蓬蓬勃
勃的力量,鼓舞他们做一个有教养的,乐观的,英勇刚毅的社会主义社会的建设者。
我要永远和我们整齐的文艺队伍在一起,为祖国的社会主义现实主义文学的成长壮大而
奋斗!一九五三年九月莫斯科的丁香和北京的菊花今年夏天,我在苏联出版的《新闻》双周
刊上,看到一篇关于丁香花的文章。园艺爱好者,利·科列斯尼科夫,在莫斯科有一个丁香
花园;在他木屋的四围,栽种着形形色色的丁香花树,逾街越巷,清香四流,成了莫斯科的
名胜之一。
国内外慕名来访的人士,可以毫不费力地、寻香问迹地到达。
艺术家堪察罗夫斯基,和作家阿·托尔斯泰,对于这丁香花园,都十分赞赏。有一位军
人写着说:“花卉是我们的欢乐。我对于贡献自己的力量、来增加人类生活中之美的人们,
有着最崇高的敬慕。”
三十年前,幼小的苏维埃共和国还在多灾多难之中,但是新生命已在萌芽怒茁。从前线
回来的科列斯尼科夫,就在那时开始了他的丁香花园之梦,种下了他的第一棵丁香。
科列斯尼科夫,不是一个植物学者,而是一个汽车工人,他以种花为他业余的最“理想
的休息”。他研究了米丘林的接配方法,年年试验新种,年年都有新的出品,他的成就引起
了科学家们的注意并得到了他们的帮助。一九四一年六月,正在他的花园最美丽最绚烂的时
光,战争开始了。他参军到了前线。那年的秋天,残酷的德寇机群,便把为人民所喜爱的
“丁香之梦”的花园,炸成灰烬了。
科列斯尼科夫在抗战中负了伤,退伍归来,又开始了丁香的培植。两年之中,他把丁香
花园完全恢复了,洁白如雪的新种——“和平之枝”,在曾是废墟的花园中心,亭亭开放
了。为着这花园,为着许许多多优异的新种如浅红色的“莫斯科之美”、天蓝色的“卓
娅”、白中透蓝的大朵“米丘林”等,在一九五二年,他得到了斯大林奖金。
和科列斯尼科夫通信的不但有苏联全国人民,还有世界各个角落的园艺爱好者和科学
家。他们一致祝贺他试验的成功,征求他对于种花的意见。
科列斯尼科夫最近的努力,是培植玫瑰花。他也要在莫斯科和她的近郊,培养出多种多
色的玫瑰。他正以他的美丽的创作来装饰着莫斯科、列宁格勒和苏联其他的城市。
一个观赏者在科列斯尼科夫的留题本上写着说:“利·科列斯尼科夫,给我们指出,装
饰的园艺是一种新的艺术形式,而且一定要成为社会主义城市必要的一部分。”
菊花是中国人民所最喜爱的花朵。我们历代诗人,从屈原数起,几乎没有一个人没有歌
咏过傲霜耐冷的菊花。他们赞颂它勇敢坚强的标格,他们歌咏它卓越潇洒的风姿,他们从菊
花里面看到了自己人民性格的反映。
北京本是菊花的城市。在北国秋天,群芳凋谢,霜叶未红的时节,五彩缤纷的菊花,把
我们的首都点缀得更加绚丽,使我们的劳动人民,在工余游散的时光,不感到寂寞和萧瑟。
在秋天的首都,走到公共场所,走到人家,园中院里,阶畔案头,到处都能看到菊花;
但是要集中地看,只有几个地方。
中山公园里的“唐花坞”,把盆菊摆成花的屏山,一进门来,就不自觉地使人欢喜、赞
叹。这争妍斗艳的千百盆之中,有雪白的如“阳春白雪”,浅紫的如“美女穿珠”,金黄的
如“桐花凤”,还有深绿的如“绿牡丹”……瓣的形状有勺瓣的如“陶然醉”,丝瓣的如
“花田试马”,宽瓣的如“杏花春雨”,还有瓣尖带毛的如“金龙献爪”……,其中我最喜
欢的是白托红心的“踏雪寻梅”,黄里红面的“金阙芙蓉”,还有触手沾香的“香白梨”。
可惜我游园的那一天,没有约晤公园负责园艺的同志,不能领教到种植培养的一切。
此外,就是新街口刘园先生的园。园前后院共有“仰止庐”等七间菊展室,存花
两千余盆,五百多种。这里面也是琳琅满目,美不胜收,如花上开花的“紫凤冠”,金黄细
丝的“金缕衣”,碧绿的“碧玲珑”,黑紫的“永寿墨”,莹白的“云中鹤”……。“仰止
庐”外还摆列着许多盆深浅黄色的各种小菊,闪烁璀璨,如繁星万点。“望湖亭”畔栽有卧
菊、悬崖菊多种,错杂纵横,极菊花之盛。
契园老人二十年来以艺菊自晦。北京解放了,新生命蓬勃地在开始,园老人在人民政
府的关怀和辅助之下,满怀乐观、更加努力地继续他的劳动。他在试用米丘林的方法,来培
植新种,新的出品如深红大朵的“东方红”,雪白带毛的“白毛女”,都是新种里面最夺目
最出色的。
北京的种菊家还有谢鸿宾老先生和他的一班老友,公余之暇,也都在做着这种劳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