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事伤于简略,乃命中书郎裴松之兼采众书,补注其阙。由是世言《三国志》者,
以裴《注》为本焉。右说《三国志》
晋史,洛京时,著作郎陆机始撰《三祖纪》,佐著作郎束晳又撰十志。会中
朝丧乱,其书不存。先是,历阳令陈郡王铨有著述才,每私录晋事及功臣行状,
未就而卒。子隐博学多闻,受父遗业,西都事迹,多所详究。过江为著作郎,受
诏撰晋史。为其同僚虞预所诉,坐事免官。家贫无资,书未遂就,乃依征西将军
瘐亮于武昌镇。亮给其纸笔,由是获成,凡为《晋书》八十九卷。咸康六年,始
诣阙奏上。隐虽好述作,而辞拙才钝。其书编次有序者,皆铨所修;章句混漫者,
必隐所作。时尚书郎领国史干宝亦撰《晋纪》,自宣迄愍七帝,五十三年,凡二
十二卷。其书简略,直而能婉,甚为当时所称。
晋江左史官,自邓粲、孙盛、檀道鸾、王韶之已下,相次继作。远则偏记两
帝,近则唯叙八朝。至宋湘东太守何法盛,始撰《晋中兴书》,勒成一家,首尾
该备。齐隐士东莞臧荣绪又集东、西二史,合成一书。
皇家贞观中,有诏以前后晋史十有八家,制作虽多,未能尽善,乃敕史官更
加纂录。采正典与杂说数十余部,兼引伪史十六国书,为纪十、志十二、列传七
十、载记三十,并叙例、目录合为百三十二卷。自是言晋史者,皆弃其旧本,竞
从新撰者焉。右说《晋书》。
宋史,元嘉中,著作郎何承天草创纪传。自此以外,悉委奉朝请山谦之补承
天残缺。后又命裴松之续成国史。松之寻卒,史佐孙冲之表求别自创立,为一家
之言。孝建初,又敕南台侍御史苏宝生续造诸传,元嘉名臣皆其所撰。宝生被诛。
大明六年,又命著作郎徐爰踵成前作。爰因何、山、苏所述,勒成一书,其《臧
质》、《鲁爽》、《王僧达》诸传,又皆孝武自造,而序事多虚,难以取信。自
永光已后,至禅让十余年中,阙而不载。至齐著作沈约,更补缀所遗,制成新史。
始自义熙肇号,终乎昇明三年。为纪十、志三十、列传六十,合百传,名曰《宋
书》。
永明末,其书既行,河东裴子野更删为《宋略》二十卷。沈约见而叹曰:
“吾所不逮也。”由是世之言宋史者,以裴《略》为上,沈《书》次之。右说
《宋书》。
齐史,江淹始受诏著述,以为史之所难,无出于志,故先著十《志》,以见
其才。沈约复撰齐史二十篇。梁天建中,太尉录事萧子显启撰齐史,书成表奏之。
诏付秘阁。起昇明之年,尽永元之代。为纪八、志十一、列传四十,合成五十九
篇。
时奉朝请吴均亦表请撰齐史,乞给起居注并群臣行状。有诏:“齐氏故事,
布在流俗,闻见既多,可自搜访也。”均遂撰《齐春秋》三十篇。其书称梁帝为
齐明佐命,帝恶其实,诏燔之。然其私本竟能与萧氏所撰并传于后。右说《齐书》。
梁史,武帝时,沈约与给事中周兴嗣、步兵校尉鲍行卿、秘书监谢昊相承撰
录,已有百篇。值承圣沦没,并从焚荡。庐江何之元、沛国刘б运偶钇
始末,各撰《梁典》三十篇,而纪传之书未有其作。陈祠部郎中姚察有志撰勒,
施功未周。但既当朝务,兼知国史,至于陈亡,其书不就。
陈史,初有吴郡顾野王、北地傅縡各为撰史学士,其武、文二帝纪即顾、
傅所修。太建初,中书郎陆琼续撰诸篇,事伤繁杂,姚察就加删改,粗有条贯。
及江东不守,持以入关。隋文帝尝索梁、陈事迹,察具以所成每篇续奏,而依违
荏苒,竟未绝笔。
皇家贞观初,其子思廉为著作郎,奉诏撰成三史。于是凭其旧稿,加以新录,
弥历九载,方始毕功。定为《梁书》五十卷、《陈书》三十六卷,今并行世焉。
右说《梁书》、《陈书》。
十六国史,前赵刘聪时,领左国史公师彧撰《高祖本纪》及功臣传二十人,
甚得良史之体,凌修谮其讪谤光帝,聪怒而诛之。刘曜时,平舆子和苞撰《汉赵
记》十篇,事止当年,不终曜灭。
后赵石勒令其臣徐光、宗历、傅畅、郑愔等撰《上党国记》、《起居注》、
《赵书》。其后又令王兰、陈安、程阴、徐机等相次撰述。至石虎,并令刊削,
使勒功业不传。其后燕太傅长史田融、宋尚书库部郎郭仲产、北中郎参军王度追
撰二石事,集为《邺都记》、《赵记》等书。
前燕有起居注,杜辅全录以为《燕纪》。后燕建兴元年,董统受诏草创后书,
著本纪并佐命功臣、王公列传,合三十卷。慕容垂称其叙事富赡,足成一家之言。
但褒述过美,有惭董史之直。其后申秀、范亨各取前后二燕合成一史。
南燕,有赵郡王景晖,尝事德超,撰二主起居注。超亡,仕于冯氏,官至中
书令,仍撰《南燕录》六卷。
蜀初号曰成,后改称汉。李势散骑常侍常璩撰《汉之书》十卷。后入晋秘阁,
改为《蜀李书》。璩又撰《华阳国志》,具载李氏兴灭。
前凉,张骏十五年,令其西曹边浏集内外事,以付秀才索绥,作《凉国春秋》
五十卷。又张重华护军参军刘庆在东菀专修国史二十余年,著《凉记》十二卷。
建康太守索晖、从事中郎刘曈指髦读故椤贰
前秦史官,初有赵渊、车敬、梁熙、韦谭相继著述。苻坚尝取而观之,见苟
太后幸李威事,怒而焚灭其本。后著作郎董朏追录旧语,十不一存。及宋武帝入
关,曾访秦国事,又命梁州刺史吉翰问诸仇池,并无所获。先是,秦秘书郎赵整
修撰国史,值秦灭,隐于商洛山,著书不辍,有冯翊、车频助其经费。整卒,翰
乃启频纂成其书,以元嘉九年起,至二十八年方罢,定为三卷。而年月失次,首
尾不伦。河东裴景仁又正其讹僻,删为《秦纪》十一篇。
后秦,扶风马僧虔、何东卫隆景并著《秦史》。及姚氏之灭,残缺者多。泓
从弟和都,仕魏为佐民尚书,又追撰《秦纪》十卷。
夏,天水赵思群、北地张渊,于真兴、承光之世,并受命著其国书。及统万
之亡,多见焚烧。
西凉与西秦,其史或当代所书,或他邦所录。段龟龙记吕氏,宗钦记沮渠氏,
郭韶记秃发氏,韩显宗记冯氏。唯有四者可知,自馀不详谁作。
魏氏黄门侍郎崔鸿,乃考覈众家,辨其同异,除烦补阙,错综纲纪,易其国
书曰录,主纪曰传,都谓之《十六国春秋》。鸿始以景明之初求诸国逸史,逮正
始元年,鸠集稽备,而犹阙蜀事,不果成书。推求十有五年,始于江东购获,乃
增其篇目,勒为十卷。鸿殁后,永安中,其子缮写奏上,请藏诸秘阁。由是伪史
宣布,大行于时。右说《十六国春秋》。
元魏史,道武时,始令邓渊著国纪,唯为十卷,而条例未成。暨乎明元,废
而不述。神二年,又诏集诸文士崔浩、浩弟鉴、高谠、邓颍、晁继、范亨、黄
辅等撰国书,为三十卷。又特命浩总监史任,务从实录。复以中书郎高允、散骑
侍郎张伟并参著作,续成前史书,叙述国事,无隐所恶,而刊石写之,以示行路。
浩坐此夷三族,同作死者百二十八人。自是遂废史官。至文成帝和平元年,始复
其职,而以高允典著作,修国记。允年已九十,手目俱衰。时有校书郎刘模,长
于缉缀,乃令执笔而口占授之。如是者五六岁。所成篇卷,模有力焉。初,国记
自邓、崔以下,皆相承作编年体。至孝文太和十一年,诏秘书丞李彪,著作郎崔
光始分为纪传异科。宣武时,命邢峦追撰《孝文起居注》。既而崔光、王遵业补
续,下讫孝明之世。温子昇复修《孝庄纪》,济阴王晖业撰《辨宗室录》。魏史
官私所撰,尽于斯矣。
齐天保二年,敕秘书监魏收博采旧闻,勒成一史又命刁柔、辛元植、房延祐、
仲让、裴昂之,高孝幹等助其编次。收所取史官,惧相凌忽,故刁、辛诸子
并乏史才,唯以仿佛学流,凭附得进。于是大征百家谱状,斟酌以成《魏书》。
上自道武,下终孝靖,纪传与志凡百三十卷。收谄齐氏,於魏室多不平。既党北
朝,又厚诬江左。性憎胜己,喜念旧恶,甲门盛德与之有怨者,莫不被以丑言,
没其善事。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