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八八书城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青铜时代的终结战争-第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可谓一语批中要害,片言而折干戈,数语则转燕国之危为安,正有纵横家驰骋口舌之本色。 
公元前287年前后的国际形势,风云诡谲,错综复杂。该年八月,齐国第二次伐宋的大军,从宋国铩羽而归,这主要是宋康王的太子比较得众。宋王偃将王位传给太子,太子领导人民,上下坚守,再加上三晋和燕国一度谋划从背后攻齐,齐军干脆按齐湣王在信中说的在八月就撤离了宋国算了。
八月以后,天气转凉,苏秦乘坐着“温车”,从大梁到赵国的邯郸去。温车是设有卧铺的车子,像个会走路的火柴盒,左右还开着两个小窗。秋雨浇在温车的侧窗上。透过窗子,苏秦看见两旁闪晶晶的山野,以及偶尔蹿出小鹿和野猪的道旁密林。当时的中原,跟现在的美国差不多,旅行时,总能看见路边的野鸟,比如大雁。白颊白腹黑颈褐背的大雁,在路边河坡,曲颈拔草吃,就像一只大肚儿的乐器,偶尔也鹤唳两声,回荡于丛林。大雁和苏秦一样,都是游徙无根的人啊。
有时还会有一群戴绿帽子的野鸭,被苏秦车队的脚步赶着,一群群转移飞翔:野鸭总是低飞,当车队走近它们时,就扑得一声抖翅飞掉了,又重复在车队跟前落下,像一团莫名其妙的预言,似乎在说明着什么。
苏秦一行到了邯郸,立刻证实了野鸭那不祥的预言:赵国扣留了他。
扣留的原因是这样的:苏秦先后试图离间齐与秦国、齐与赵国的关系,以便促成赵、秦等国联合攻齐的目的。离间齐秦基本实现,离间齐赵则未成功。但是,苏秦离间齐赵关系的活动被一些明眼人所觉察,报告给了赵相李兑。
李兑为了从齐国那里得到自己的“大上海”——陶邑,所以不愿意有人离间齐赵关系,于是扣留了苏秦,并派属下“韩徐为”直抵苏秦的旅馆,当面指控苏秦为间谍:“我们已经得悉可靠情报,前段时间一直在离间齐赵关系的,就是你苏子!是你劝嗦齐王,阴谋与秦人结好,背叛赵国。(这话不假,苏秦故意恐吓说赵要谋齐,令齐结秦背赵)。而且你劝齐王,把我们赵国发往齐国结好为质的王子,用兵甲包围起来(这么作是为了防范赵人进攻齐国)!” 
事实面前,苏秦没话了。韩徐为声色俱厉,言语极恶,甚至恫吓要派兵围住苏秦,苏秦开始焦虑、恐惧,在旅馆作恶梦。
苏秦只有一个办法了:拿出一块木板(因为当时没有纸),用毛笔在上边写成信,发给燕昭王,请求组织上援救。但是“组织上”已经对苏秦这个孤胆间谍,充满了猜疑和冷眼。苏秦虽然忠贞不二,为燕国利益奔走,不惜冒着生命危险,但长期离外,燕昭王属下的群小,就颇有冷言恶语,中伤苏秦,说苏秦被齐湣王腐蚀拉拢,变节向齐,甚至阻止燕国攻齐(其实这事是因为齐湣王已经警觉,而且拼命拉拢赵国,所以苏秦及时制止了燕国攻齐之事)。
不管怎么样,苏秦写给燕昭王的求救信,命笔十分为难,他先陈述了自己如何离间齐赵(目的是为了让赵人等诸侯攻齐),以暗示自己对燕国的功劳,接着就自己被拘留于赵的事情发言求救道:“由于我离间齐赵关系,李兑异常怨我,扣留我在邯郸,我快完蛋了。如果我的死,可以更深一步离间齐赵关系,让齐湣王恨赵国,(注:因为苏秦是齐湣王信用的大臣,赵杀苏秦,老齐势必恨赵国。)促成齐赵互斗,乃至最终形成赵国等五国伐齐,以弱齐存燕,那我死也不足患。人总有一死,以尧舜这样的贤人,都有死;大禹、商汤这样的开国者,也死了;孟贲之勇、乌获之力,身体那么好的家伙,到头来也死翘翘了。‘生之物固有不死者乎!’我不怕死,但我的担心是,我死了以后,齐赵关系没人再去离间,两国恢复循善,那就是对燕国最大的祸害了。燕国在最北,齐赵联合,一旦北向图谋燕国,燕国就完蛋了。” 
苏秦嘴巴硬,明明自己要死了,却不肯屈尊喊“救命”俩字,而是将了燕昭王一军,说自己死了将对燕国安全不利,看你救不救。他自信燕昭王必救自己,所以语气镇定自若,还说了一些骈文排比:“尧、舜之贤而死,禹、汤之知而死,孟贲之勇而死,生之物固有不死者乎?···” 
这封信送出去以后,燕昭王却没有什么反应,完全不理会苏秦的处境安危。他不但不搭救,还不许苏秦私下逃离邯郸,他回复说:“不许逃离赵国,否则不利于燕国,且我忧之。” 大约燕昭王觉得,苏秦是燕国的相国(以燕相国的身份在列国活动),从赵国不辞而逃,会损害燕赵关系。他只忧虑于燕国,而不忧苏秦。
苏秦非常伤感,在接下来给燕昭王的第二封信里,吐露了自己的愤懑:“智能免国,未能免身。”这是自嘲也是对燕昭王的委婉的谴责。苏秦还哀叹道:“死亦大物也,不快于心而死,臣甚难之。”都是牢骚。苏秦还在这封信中一再声明自己的危险:“臣甚患赵之不出臣也”。苏秦甚至点名要求燕昭王派某某两位使臣,前来赵国搭救自己。看来苏秦确实急了,开始叫唤上了(没有骈文排比了)。
在这封信里,苏秦还透露了赵国这边的最新形势:齐国派来使臣“公玉丹”,许诺攻破宋国后,加送给李兑另一块封地——蒙邑(河南商丘附近)。这等于是齐湣王在继续拉拢李兑,以稳住以赵国为首的三晋,方便齐国南下吞宋。如果齐赵按照这个势头进一步“循善”下去,齐、赵合作,列国就不能合纵伐齐,无法弱齐强燕了。并且齐赵合作,未来必然一起害燕,燕国就更危险了。苏秦在信中还说,他在严密拘禁下,没有计较燕昭王对自己的绝情寡义,而是冒着风险,尝试着去见齐国使臣“公玉丹”,试图说服他不要给李兑送封邑来。但是由于这一封信在“马王堆汉墓”里被历史的力量所侵削,好几十个汉字脱落了。苏秦是否说服了赵使,无从读知。但这一新的情况,使燕昭王意识到,倘若齐国真把蒙邑送给了李兑,齐、赵必将更加紧密结合,而燕国攻齐复仇的计划就会破产。燕昭王极为担忧,为此很需要苏秦到齐国去活动,阻止齐人落实给李兑的封邑。燕昭王这才开始同意为苏秦设法脱离赵国虎口了。
燕昭王派出苏秦点名要的两位使臣“田伐、使孙”,跑到赵国,向赵国当局拘留苏秦的行为提出严重抗议,说:“你们扣留寡人的臣子苏秦,犹如免寡人之冠也!”  在当时,有身份的人要戴冠——冠不是帽子,冠没有防风护发的作用,它只是个奇形怪状的长条条,插在脑袋顶上,是区别身份的标志,类似选美小姐戴的水晶冠,是荣誉。由于罪犯不冠,所以自行免冠表示谢罪。而免去他人之冠,则是一种污辱。你们免寡人之冠,岂不是揪寡人的头发,蹬寡人的鼻子和大脸。
在苏秦接下来的第三封信里,透出一点灿烂的阳光:“您派来的两个使臣,甚善。现在李兑、韩徐为对臣的态度逐渐转好,甚至露了点口风,答应我可以离开赵国。”但是这缕阳光很快又被另一片乌云掩盖:“齐湣王得知我被困于赵的消息,对赵国的行径勃然大怒。他特意派来使臣叱责李兑。还威胁李兑说,假如李兑不释放我,他就跟秦国结好,夹攻赵国,(齐湣王是个讲义气的糊涂人啊!)李兑听了,也勃然大怒,派人质问我,问我是不是偷着又嗾使齐湣王背赵结秦了。我答以‘I don’t know’。李兑气得没法。总之,齐湣王前来骂街,意思是想救我,结果好心却办了坏事:反倒让李兑归罪于我,怀疑是我到齐湣王那里告他状了,我又挑拨齐赵关系了。我恐怕再拖下去,前景甚为可怕,我将没救了。请您派人反复言说,必毋使我久留于赵。” 
苏秦这前后三封陈情书、求救信,文辞因时而变,幽微曲折,别有风格,算是中国最早最好的书信体散文了。终于,在燕、齐两国的压力之下,赵国宣布放人。苏秦捱过了前后数月的拘留,脱离了赵国的虎穴,从一场恶梦中全身而出,扬鞭策车,回奔齐国。
一路上,苏秦望着车辙所压过的残雪,看见雪中冒出的草芽,心中涌起一些哀伤的念头。天气已经从来时的八月,变成了残冬的末尾。那些国道两旁远处的深林里,绝无人迹。傍道的大河,半结了冰,河水在冰下缓慢地运行。依旧是那些大雁它们肥重的躯体,在冰上飞掠。它们收翅落足的瞬间,动静却伶俐地很。更多的大雁则在雪中寻草,它们似乎比人类更加自由。
这个生逢其时的中年人——苏秦,剩下的日子将更加艰难。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