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宋太平兴国中,蜀人张思训首创其式,造之禁中,逾年而成,诏置文明殿东鼓楼
下,曰“太平浑仪”。自思训死,玑衡断坏,无复知其法制者。景德中,历官韩
显符依仿刘曜时、孔挺、晁崇之法,失之简略。景祐中,冬官正舒易简乃用唐梁
令瓒、僧一行之法,颇为详备,亦失之于密而难为用。元祐时,尚书右丞苏颂与
昭文馆校理沈括奉敕详定《浑仪法要》,遂奏举吏部勾当官韩公廉通《九章勾股
法》,常以推考天度与张衡、王蕃、僧一行、梁令瓒、张思训法式,大纲可以寻
究。若据算术考案象器,亦能成就,请置局差官制造。诏如所言。奏郑州原武主
簿王沇之,太史局官周日严、于太古、张促宣,同行监造。制度既成,诏置之
集英殿,总谓之浑天仪。公廉交造仪时,先撰《九章勾股验测浑天书》一卷,贮
之禁中,今失其传,故世无知者。
旧制浑仪,规天矩地,机隐于内,上布经躔,次具日月五星行度,以察其寒
暑进退,如张衡浑天、开元水运铜浑仪者,是也。久而不合,乖于施用。公廉之
制则为轮三重:一曰六合仪,纵置地浑中,即天经环也,与地浑相结,其体不动;
二曰三辰仪,置六合仪内;三曰四游仪,置三辰仪内。植四龙柱于地浑之下,又
置鳌云于六合仪下。四龙柱下设十字水趺,凿沟道通水以平高下。别设天常单环
于六合仪内,又设黄道赤道二单环,皆置三辰仪内,东西相交,随天运转,以验
列舍之行。又为四象环,附三辰仪,相结于天运环,黄赤道两交为直距二纵置于
四游仪内。北属六合仪地浑之上,以正北极出地之度。南属六合仪地浑之下,以
正南极入地之度。此属仪之大形也。直距内夹轩望筒一,于筒之半设关轴,附直
距上,使运转低昂,筒常指日,日体常在筒窍中,天西行一周,日东移一度,仍
以窥测四方星度,皆斟酌李淳风、孔挺、韩显符、舒易简之制也。三辰仪上设天
运环,以水运之。水运之法始于汉张衡,成于唐梁令瓒及僧一行,复于太平兴国
中张思训,公廉今又变正其制,设天运环,下以天柱关轴之类上动浑仪,此新制
也。
旧制浑象,张衡所谓置密室中者,推步七曜之运,以度历象昏明之候,校二
十四气,考昼夜刻漏,无出于浑象。《隋志》称梁秘府中有宋元嘉中所造者,以
木为之,其圆如丸,遍体布二十八宿、三家星色、黄赤道、天河等,别为横规绕
于外,上下半之,以象地也。开元中,诏僧一行与梁令瓒更造铜浑象,为圆天之
象,上具列宿周天度数,注水激轮,令其自转,一日一夜天转一周,又别置日月
五星循绕,络在天外,令得运行。每天西转一匝,日正东行一度,月行一十三度
有奇,凡二十九转而日月会,三百六十五转而日行一匝。仍置木柜以为地平,令
象半在地上,半在地下,又立二木偶人于地平之前,置钟鼓使木人自然撞击以报
辰刻,命之曰《水运浑天俯视图》。既成,命置之武成殿。
宋太史局旧无浑象,太平兴国中,张思训准开元之法,而上以盖为紫宫,旁
为周天度,而东西转之,出新意也。
公廉乃增损《隋志》制之,上列二十八宿周天度数,及紫微垣中外官星,以
俯窥七政之运转,纳于六合仪天经地浑之内,同以木柜载之。其中贯以枢轴,南
北出浑象外,南长北短,地浑在木柜面,横置之,以象地。天经与地浑相结,纵
置之,半在地上,半隐地下,以象天。其枢轴北贯天经上杠中,末与杠平,出柜
外三十五度稍弱,以象北极出地。南亦贯天经出下杠外,入柜内三十五度少弱,
以象南极入地。就赤道为牙距,四百七十八牙以衔天轮,随机轮地毂正东西运转,
昏明中星既应其度,分至节气亦验应而不差。
王蕃云:“浑象之法,地当在天内,其势不便,故反观其形,地为外郭,于
已解者无异,诡状殊体而合于理,可谓奇巧者也。”今地浑说在浑象外,盖出于
王蕃制也。其下则思训旧制,有枢轮关轴,激水运动,以直神摇铃扣钟击鼓,置
时刻十二神司辰像于轮上,时初、正至,则执牌循环而出,报随刻数以定昼夜长
短。至冬水凝,运转迟涩,则以水银代之。
今公廉所制,共置一台,台中有二隔,浑仪置其上,浑象置其中,激水运转,
枢机轮轴隐于下。内设昼夜时刻机轮五重;第一重曰天轮,以拨浑象赤道牙距;
第二重曰拨牙轮,上安牙距,随天柱中轮转动,以运上下四轮;第三重曰时刻钟
鼓轮,上安时初、时正百刻拨牙,以扣钟击鼓摇铃;第四重曰日时初正司辰轮,
上安时初十二司辰、时正十二司辰;第五重曰报刻司辰轮,上安百刻司辰。以上
五轮并贯于一轴,上以天束束之,下以铁杵臼承之,前以木阁五层蔽之,稍增异
其旧制矣。五轮之北,又侧设枢轮,其轮以七十二辐为三十六洪,束以三辋,夹
持受水三十六壶。毂中横贯铁枢轴一,南北出轴为地毂,运拨地轮。天柱中轮动,
机轮动浑象,上动浑天仪。又枢轮左设天池、平水壶,平水壶受天池水,注入受
水壶,以激枢轮。受水壶落入退水壶。由壶下北窍引水入升水下壶,以升水下轮
运水入升水上壶,上壶内升水上轮及河车同转上下轮,运水入天河,天河复流入
天地,每一昼一夜周而复始。此公廉制浑仪、浑象二器而通三用,总而名之曰浑
天仪。
金既取汴,皆辇致于燕,天轮赤道牙距拨轮悬象钟鼓司辰刻报天池水壶等器
久皆弃毁,惟铜浑仪置之太史局候台。但自汴至燕相去一千余里,地势高下不同,
望筒中取极星稍差,移下四度才得窥之。明昌六年秋八月,风雨大作,雷电震击,
龙起浑仪鳌云水趺下,台忽中裂而摧,浑仪仆落台下,旋命有司营葺之,复置台
上。贞祐南渡,以浑仪熔铸成物,不忍毁拆,若全体以运则艰于辇载,遂委而去。
兴定中,司天台官以台中不置浑仪及测候人数不足,言之于朝,宜铸仪象,
多补生员,庶得尽占考之实。宣宗召礼部尚书杨云翼问之,云翼对曰:“国家自
来铜禁甚严,虽罄公私所有,恐不能给。今调度方殷,财用不足,实未可行。”
他日,上又言之,于是止添测候之人数员,铸仪之议遂寝。
初,张行简为礼部尚书提点司天监时,尝制莲花、星丸二漏以进,章宗命置
莲花漏二禁中,星丸漏遇车驾巡幸则用之。贞祐南渡,二漏皆迁于汴,汴亡废毁,
无所稽其制矣。
卷二十三 志第四
◎五行
五行之精气,在天为五纬,在地为五材,在人为五常及五事。五纬志诸《天
文》,历代皆然。其形质在地,性情在人,休咎各以其类,为感应于两间者,历
代又有《五行志》焉。两汉以来,儒者若夏侯胜之徒,专以《洪范五行》为学,
作史者多采其说,凡言某征之休咎,则以某事之得失系之,而配之以五行。谓其
尽然,其弊不免于傅会;谓其不然,“肃,时雨若”、“蒙,恒风若”之类,箕
子盖尝言之。金世未能一天下,天文灾祥犹有星野之说,五行休咎见于国内者不
得他诿,乃汇其史氏所书,仍前史法,作《五行志》。至于五常五事之感应,则
不必泥汉儒为例云。
初,金之兴,平定诸部,屡有祯异,故世祖每与敌战,尝以梦寐卜其胜负。
乌春兵至苏束海甸,世祖曰:“予夙昔有异梦,不可亲战,若左军有力战者当克。”
既而与肃宗等击之,敌大败。
太祖之生也,常有五色云气若二千斛廪囷之状,屡见东方。辽司天到孔致和
曰:“其下当生异人,建非常之事,天以象告,非人力所能为也。”
温都部跋忒畔,穆宗遣太祖讨之,入辞,奏曰:“昨夕见赤祥,往必克。”
遂与跋忒战,杀之。
穆宗攻阿疏日,辰巳间,忽暴雨昏曀,雷电环阿疏所居,是夕有巨火声如雷,
坠阿疏城中,遂攻下之。
太祖尝往宁江,梦斡带之禾场焚,顷刻而尽。觉而大戚,即驰还,斡带已寝
疾,翌日不起。
斡塞伐高丽,太祖卧而得梦,及起曰:“今日捷音必至。”乃为具于球场以
待。有二獐渡水而至,获之,太祖曰:“此休征也。”言未既,捷书至,众大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