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八八书城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金史-第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所治一经义、策论各一道。其设也,始于太宗天会元年十一月,时以急欲得汉士

以抚辑新附,初无定数,亦无定期,故二年二月、八月凡再行焉。五年,以河北、

河东初降,职员多阙,以辽、宋之制不同,诏南北各因其素所习之业取士,号为

南北选。熙宗天眷元年五月,诏南北选各以经义、词赋两科取士。海陵庶人天德

二年,始增殿试之制,而更定试期。三年,并南北选为一,罢经义、策试两科,

专以词赋取士。贞元元年,定贡举程试条理格法。正隆元年,命以《五经》、

《三史》正文内出题,始定为三年一辟。

大定四年,敕宰臣:“进士文优则取,勿限人数。”十八年,谓宰臣:“文

士有偶中魁选,不问操履,而辄授翰苑之职。如赵承元,朕闻其无士行,果败露。

自今榜首,先访察其乡行,可取则授以应奉,否则从常调。”十九年,谓宰臣曰:

“自来御试赋题,皆士人尝拟作者。前朕自选一题,出人所不料,故中选者多名

士,而庸才不及焉。是知题难则名儒亦擅场,题易则庸流易侥幸也。”平章政事

唐括安礼奏曰:“臣前日言,士人不以策论为意者,正为此尔。宜各场通考,选

文理俱优者。”上曰:“并答时务策,观其议论,材自可见,卿等其议之。”二

十年,谓宰臣曰:“朕尝谕进士不当限数,则对以所取之外无合格文,故中选者

少,岂非题难致然耶?若果多合格,而有司妄黜之,甚非理也。”又曰:“古者

乡举有行者,授以官。今其考满,察乡曲实行出伦者擢之。”又曰:“旧不选策,

今兼选矣。然自今府会两试不须试策,已中策后,则试以制策,试学士院官。”

二十二年,谓宰臣曰:“汉进士魁,例授应奉,若行不副名,不习制诰之文者,

即与外除。”二十三年,谓宰臣曰:“汉进士,皇统间人材殆不复见,今应奉以

授状元,盖循资尔。制诰文字,各以职事铺叙,皆有定式,故易。至撰赦诏,则

鲜有能者。”参知政事粘哥斡特剌对曰:“旧人已登第尚为学不辍,今人一及第

辄废而不学,故尔。”上于听政之隙,召参知政事张汝霖、翰林直学士李晏读新

进士所对策,至县令阙员取之何道?上曰:“朕夙夜思此,未知所出。”晏对曰:

“臣窃念久矣!国朝设科,始分南北两选,北选词赋进士擢第一百五十人,经义

五十人,南选百五十人,计三百五十人。嗣场,北选词赋进士七十人,经义三十

人,南选百五十人,计二百五十人。以入仕者多,故员不阙。其后南北通选,止

设词赋科,不过取六七十人,以入仕者少,故县令员阙也。”上曰:“自今文理

可采者取之,毋限以数。”二十八年,复经义科。

章宗明昌元年正月,言事者谓:“举人四试而乡试似为虚设,固当罢去。其

府会试乞十人取一人,可以群经出题,而注示本传。”上是其言,诏免乡试,府

试以五人取一人,仍令有司议外路添考试院,及群经出题之制。有司言:“会试

所取之数,旧止五百人,比以世宗敕中格者取,乞依此制行之。府试旧六处,中

有地远者,命特添三处,上京、咸平府路则试于辽阳,河东南北路则试于平阳,

山东东路则试于益都。以《六经》、《十七史》、《孝经》、《论语》、《孟子》、

及《荀》、《扬》、《老子》内出题,皆命于题下注其本传。”又谕有司曰:

“举人程文所用故事,恐考试官或遽不能忆,误失人材,可自注出处,注字之误,

不在涂注乙之数。”

明昌二年,敕官或职至五品者,直赴御试。四年,平章政事守贞言:“国家

官人之路,惟女直、汉人进士得人居多。诸司局承应,旧无出身,自大定后始叙

使,至今鲜有可用者。近来放进士第数稍多,此举更宜增取,若会试止以五百人

为限,则廷试虽欲多取,不可得也。”上乃诏有司,会试毋限人数,文合格则取。

六年,言事者谓:“学者率恃有司全注本传以示之,故不勉读书,乞减子史

注本传之制。又经义中选之文多肤浅,乞择学官,及本科人充试官。”省臣谓:

“若不与本传,恐硕学者有偶忘之失,可令但知题意而已。”遂命择前经义进士

为众所推者、才识优长者为学官,遇差考试官之际,则验所治经参用。词赋进士,

题注本传,不得过五十字。经义进士,御试第二场,试论日添试策一道。

承安四年,上谕宰臣曰:“一场放二状元,非是。后场廷试,令词赋、经义

通试时务策,止选一状元,余虽有明经、法律等科,止同诸科而已。”至宋王安

石为相,作新经,始以经义取人。且词赋、经义、人素所习之本业,策论则兼习

者也。今舍本取兼习,恐不副陛下公选之意。”遂定御试同日各试本业,词赋依

旧,分立甲次,第一名为状元,经义魁次之。恩例与词赋第二人同,余分为两甲

中下人,并在词赋之下。五年,诏考试词赋官各作程文一道,示为举人之式,试

后赴省藏之。时宰臣奏:“自大定二十五年以前,词赋进士不过五百人,二十八

年以不限人数,取至五百八十六人。先承圣训合格则取,故承安二年取九百二十

五人。兼今有四举终场恩例,若会试取人数过多,则涉泛滥。”遂定策论、词赋、

经义人数,虽多不过六百人,少则听其阙。时太常丞郭人杰转对言,词赋举人,

不得作别名兼试经义,及入学生精加试选,无至滥补。上敕宰臣曰:“近已奏定,

后场词赋经义同日试之。若府会试更不令兼试,恐试经义者少,是虚设此科也。

别名之弊,则当禁之。补试入学生员,已有旧条,恐行之灭裂尔,宜严防闲。”

张行简转对言:“拟作程文,本欲为考试之式,今会试考试官、御试读卷官皆居

显职,擢第后离笔砚久,不复常习,今临试拟作之文,稍有不工,徒起谤议。”

诏罢之。

泰和元年,平章政事徒单镒病时文之弊,言:“诸生不穷经史,唯事末学,

以致志行浮薄。可令进士试策日,自时务策外,更以疑难经旨相参为问,使发圣

贤之微旨、古今之事变。”诏为永制。先尝敕乐人不得举进士,而奴免不良者则

许之。尚书省奏:“旧称工乐,谓配隶之色及倡优之家。今少府监工匠,太常大

乐署乐工,皆民也,而不得与试。前代令诸选人身及祖、父曾经免为良者,虽在

官不得居清贯及临民,今反许试,诚玷清论。”诏遂定制,放良人不得应诸科举,

其子孙则许之。上又谓:“德行才能非进士科所能尽,可通行保举之制。省奏:

“在《周礼》,‘大司徒以乡三物教万民而宾兴之。”所谓万民,农工商贾皆是

也。前代立贤无方,如版筑之士、鼓刀之叟,垂光简策者不可胜举。今草泽隐逸

才行兼备者,令谋克及司县举,按察司具闻,以旌用之,既有已降令文矣。”上

命复宣旨以申之。

宣宗贞祐二年,御史台言:“明年省试以中都、辽东、西北京等路道阻,宜

于中都、南京两处试之。”三年,谕宰臣曰:“国初设科,素号严密,今闻会试

至于杂坐喧哗,何以防弊?”命治考官及监察罪。兴定二年,御史中丞把胡鲁言:

“国家数路收人,惟进士之选最为崇重,不求备数,惟务得贤。今场会试,策论

进士不及二人取一人,词赋、经义二人取一,前虽有圣训,当依大定之制,中选

即收,无问多寡,然大定间赴试者或至三千,取不过五百。泰和中,策论进士三

人取一,词赋、经义四人取一,向者贞祐初,诏免府试,赴会试者几九千人。而

取八百有奇,则是十之一而已。时已有依大定之制,亦何尝二人取一哉!今考官

泛滥如此,非所以为求贤也。宜于会试之前,奏请所取之数,使恩出于上可也。”

诏集文资官议,卒从泰和之例。又谓宰臣曰:“从来廷试进士,日晡后即遣出宫,

恐文思迟者不得尽其才,令待至暮时。”特赐经义进士王彪等十三人及第,上览

其程文,爱其辞藻,咨叹久之。因怪学者益少,谓监试官左丞高汝砺曰:“养士

学粮,岁稍丰熟即以本色给之,不然此科且废矣!”五年,省试经义进士,考官

于常格外多取十余人,上命以特恩赐第。又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