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滕昆吾一看,立即从身上掏出了一枚铜钱,平托掌心。
正是鬼眼穿金!
“鬼眼门金字口传人滕昆吾,拜见大掌眼!”。
余耀对此已是“经验丰富”,早就有所准备,立马扶住了滕昆吾。
“这是我师伯的遗愿,没想到今日得偿!”滕昆吾忍不住顺势拍了拍余耀的肩膀,“大掌眼终究是有传人的啊!”
“老爷子,还是坐下说吧。”余耀一手扶着滕昆吾,一手示意。
滕昆吾慢慢坐下,“怪不得你眼力过人!大掌眼的传人,哪能差了?!可笑啊可笑,我竟然还想收你为徒!”
“老爷子言重了,您的青铜器技艺,我当然不及万一。”
滕昆吾没有接口,只是面色凝重地看了看余耀。
余耀了然,立即开口,“其实我知道的,还不如老爷子多呢!这枚‘鬼眼穿心’,我接受得十分匆忙,只有一句切口,恍然知道是许先生之物。若不是后来遇上了火字口和隐字口的传人······”
“你找到了火字口和隐字口传人?”
“不是找到,和您一样,机缘巧合。老爷子还不知道,之前提及的钟千粟,就是火字口传人!只是如今失踪了,他的侄子钟毓暂时接手‘鬼眼穿火’。”
接着,余耀便详细对滕昆吾介绍了一番。
“怪不得你有钟千粟做的东西!钟千粟,钟百炼,我早就有所怀疑,只是一直没有机会确证!”滕昆吾慨然,“我的师伯没有子嗣,临终前托人传话给我,我去见了最后一面,正式接受了这份传承!”
滕昆吾随后也说了说,说的也没超出余耀之前了解的范围。他最后又补充道,“余先生,这太颠方鼎,我也确实不知道后来发生过什么,怎么会出现这种结果!”
余耀连忙摆手,“老爷子,可别叫我余先生!怎么说您也是长辈,还是直呼其名吧。”
滕昆吾点点头,“其实,我只去看过一次太颠方鼎,不过,家父的手艺我尽得真传,看明白并不难。除了你说的气韵,我能看明白技术特征。可是,这同样不能作为具体证据,因为展现出来的效果,其实和真品无异。”
余耀一点就透,“就比如,一模一样的锈色,你能看出是两种不同的原因形成的,但外观却毫无差别?”
“大体是这个意思。”
这算是进了一步,却还是没有具体证据。
余耀暂时放下此事,也不忸怩,接着直接问道,“老爷子,您可知道鬼眼门秘藏的事儿?”
“嗯。我师伯临终前最关心的,两件事,第一,寻找大掌眼的传人;第二,让当年的秘藏重见天日。第一个,如今已经实现了;只是这第二个,你也知道,条件太过复杂苛刻!”
“是啊,看来金字口掌眼,也是不知道藏宝地点了。”
“不知道。还有,当时各个字口掌眼,各自只知道自己字口的秘藏重器;本来这尊太颠方鼎也是要一并秘藏的。但是消息却已经传了出去,中谷安次郎还去琉璃厂格古斋见过许先生,旁敲侧击,威逼利诱。无奈之下,才想出来做一件高仿的法子。”
说着,滕昆吾长叹一声,“不知道当年到底发生了什么!我师伯临终前,东江省博并未开放,他还一直以为是真品!”
随后两人唏嘘不已。
稍顿,余耀才又问道,“老爷子,金字口当年秘藏了几件重器?”
滕昆吾毫不迟疑,一抬手,“随我来!”
余耀跟着滕昆吾进了第三进院子。
第一进院子空荡荡,第二进院子鸟语花香,而这第三进院子,却很是规整,左右都有厢房,而且不管是正房还是厢房,安的都是厚实的防盗门。
滕昆吾带着余耀进了正房。一排正房虽然也是五间的宽度,却没有客厅。从正门进去,是一个比走廊略宽的房间,两侧各有一道防盗门。正后方也有一道防盗门,应该是通向后院;想必,后院应该是滕昆吾铸造青铜器的作坊场地。
滕昆吾带着余耀进了左侧的防盗门,房间不小,摆满了博古架和书架。博古架上,以青铜器为主。余耀跟着滕昆吾穿行,来不及细看,只是扫了几眼,有真有仿。
房间最里侧,有一个贴墙的书架,有古本也有现代出版物。
滕昆吾从左上角和右下角各抽出一本书,在里侧都按动了几下,书架喀拉拉向一侧移开,露出了一道暗门。
滕昆吾打开暗门,余耀跟着进去。
这是一个密闭的小房间,没有窗户,暗门位置的两侧,各有一个高大的保险柜。
滕昆吾打开了其中一个保险柜的柜门。余耀定睛一看,里面一共上下四层,每一层,各放了一件器物。
“我师伯临终前,给了我一份金字口秘藏重器的详细图谱,一共四件,我各做了一件!”
第117章 宣德炉,风磨铜
余耀暗暗点头,这可比口头介绍要直观多了!
说是四件器物,其实是四个锦盒,只不过余耀提前知道了里面装的是高仿重器罢了。
这四个锦盒,都是方盒,有大有小,有高有低,显然是根据器物大小量身定做的。
最高的一个锦盒,高达半米多,边长一尺多。
最宽的一个锦盒,虽然高度只有十厘米左右,但是边长却有四十多厘米。
最小的一个锦盒,竟然和普通的烟盒差不多大小。
还有一个锦盒,方方正正,边长十几厘米。
“以老爷子的手段,我这和欣赏真品也差不多了!今天可以一饱眼福了!”余耀搓了搓手,“先看哪一个呢?”
“又来!这和真品怎么可能一样?特别是,我最擅长青铜,但这里面有一件铜质极为特殊,很难定性,我又没有秘方,自感外观还可以,但是铜质和重量上肯定不对!”
滕昆吾之前少有这种说话的状态,就在这举手投足之间,大家之风却显露了出来。
“铜质特殊?”余耀接口,“这铜器,无非就是青铜,黄铜,白铜,紫铜,难不成这几种都不是?”
如今,我们平时见到的铜,以黄铜居多,其实就是铜锌合金。
而青铜,则是铜中加入了锡或铅。
白铜相对少见,主要的添加物是镍。
至于紫铜,其实就是纯铜,民间叫紫铜多,行业内叫红铜。纯粹的铜质,是一种紫红色。
“说紫铜也可以,不过却添加了金银等成分,历史上称之为风磨铜!”滕昆吾应道。
“宣德炉?!”
一提风磨铜,必然想到宣德炉!
余耀一听,立即拿起了那个边长十几厘米的方方正正的锦盒,这个锦盒的大小,放一件不大的香炉倒是合适。
滕昆吾颔首:“正是!”
说起宣德炉,其实最应该先问的是:目前到底有没有真正的宣德炉传世呢?
目前,故宫有两件,台岛故宫有四件。这样的六件够权威了吧?但即便是这六件,还是有专家怀疑未必是宣德三年的真品。
大明宣德三年,宣德皇帝朱瞻基,从暹罗(今泰国)进口一批红铜,让工部侍郎吴邦佐和御用工匠吕震进一步冶炼,同时,根据皇宫内府的宋代名窑的瓷器款式,并参考各种史籍,设计和制造了一批香炉。
这批香炉,最终做出了三千余件。宣德皇帝是亲自参与过监制的。
进口的红铜虽然已经接近纯铜,但是宣德皇帝还是要求进一步精炼。吕震在精炼六遍之后,曾经上奏过一次,说已经精炼六遍,原料也只剩下一半了!
宣德皇帝却不以为意,因为他这次追求的是精品,不惜工本!
继续炼!同时,光去杂不行,还得加精!
于是,吕震就又精炼了六遍,这样前后一共十二遍,同时加入了金、银等十几种贵金属。
宣德三年,三千余件香炉终于铸造成功。
宣德三年的这批香炉,就此成为绝唱,此后再也没有铸造。
这种精炼十二遍,还加入了金银等贵金属的铜,被称为风磨铜。
所以,如果鬼眼门金字口当时得到了一件宣德三年的香炉真品,那么必是风磨铜的质地。
而滕昆吾的水平再高,没有秘方,只是按照图谱铸造,质地上肯定是不可能完全一致的,由此,重量上也应该有所差别。
余耀小心翼翼打开了锦盒。
天鸡耳簋式炉。
簋是一种食器,一般是圆口双耳,造型经典,是华夏标志性的青铜器。簋式炉,自然是参照簋的造型做的香炉。
这件天鸡耳簋式炉,炉体小巧,口径不足十厘米,胎壁厚度一般,但是炉底却十分厚重。
两只炉耳,是凸起的天鸡鸡首耳钮。同时,外撇的炉口口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