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而您,是一个仁者。”
余耀听了,哑然失笑,“小古你并不了解我,我不过是一个古玩商贩,打过眼,吃过亏,也捡过漏,做过局,仅此而已。”
“不!”小古坚定道,“那只是表面。我相信,您是一个有良知和理想的仁者!”
余耀不由怔了怔。
“我平时喜欢读王阳明先生的《传习录》,一个人什么都可以丢,但唯独良知和理想不能丢。”小古接着说道。
“你的意思是谭心定没了良知和理想?”
“我不是那个意思。良知和理想是结合的,只有良知没有理想,不过是个善良的平庸之辈;而只有理想没有良知,那就可能变成一个不择手段的人。”
“你不仅看了,想得还挺多。”余耀笑了笑。
“我只是个学生,涉世未深。但我始终相信,仁者无敌!”小古很认真地说道。
余耀一时没接话,而是又点了一支烟,默默抽了两口,而后才看向小古,“你已经有主意了,不是么?”
“可以这么说,但是还不能完全笃定。”小古道,“而且,要是谭先生再找我······”
“你说,那几幅画只卖出一幅?”
“对。”
“把那幅画收回来。谭心定如果再找你,你不想继续合作,把这几幅他‘处理’过的画全部还给他,我觉得就可以了。”余耀朗声道,“不过,这不是最重要的。”
小古听了,“您要说‘三贤残卷’的画稿?”
“不。”余耀摆摆手,“画稿只是草稿,或者说设计小样,就算他最后出了完整的仿品,也不是你们的笔墨。扯不上明确的关系。”
“最重要的是,你们能放得下么?”余耀接着问道。
确实,能像谭心定这样出价的,并不是很好找,而且一旦长期合作,利益是源源不断的。
小古和小文对视一眼,都是若有所思。
“所以,这件事,最重要的是你们,来找我讨主意,我说什么都只是辅助作用。”余耀看着小古,“我把你刚才说的四个字再送给你:仁者无敌!”
小古深吸一口气,“谢谢余老板。”
此时,小文却又试探着开口道,“余老板,还有点儿事儿······”
“那就说吧。”
“是两件事。”小文说道,“第一个,我们这几个人内部,其实意见也不统一,还有特别倾向于和谭先生长期合作的。”
小古皱眉,不待余耀回答就对小文说道,“道不同,不相为谋。”
小文瞪了小古一眼,不过并没作声。
余耀心道,小古身上难掩学生气,不过倒是个很有思想的小伙儿。
“如果我猜得没错,谭心定最看重的就是你们俩。”余耀点到即止,转而看向小文,“第二件事儿呢?”
小文脸色微微一红,“我就是还想问问,那天晚上,你们,你们到底喝的什么酒?”
余耀忍俊不禁,“确实只有葡萄酒和米酒,可能加热了吧,也可能你特别好酒,鼻子又特别灵。”
小文吐了吐舌头,也有些不好意思地笑了,不过她心里还是在嘀咕着余耀说的不太可能,但既然余耀这么说了,也不好再多问了。
“余老板,打扰您这么长时间了,我们这就告辞了。”小古随后起身,“我也不知道该怎么感谢您,我带了一幅画,是我俩合作的,送给您,希望您能笑纳。”
“这怎么好意思?”余耀应道,“你们来讨主意,我其实并没有给出主意,不过是闲扯几句而已。”
“余先生要是不收,那就是嫌弃了。”
余耀便也没再推脱,“好,那我现在就看看。”
小古和小文,从包里拿出了画轴。
展开,竟也是一幅《竹林七贤图》!
不过,这和缺失“三贤”的孙位的《竹林七贤图》不是一种背景。这一幅,画的是山石松竹之间,七贤或立或卧,或琴或酒,山野之风,更为洒脱。
上面还有题款,上题:余耀先生雅正;落款则是:古文恭绘。钤印三方,一方闲章“高逸之风”,另外两方印章分别是“八两秀才”和“清笛”。
这“古文”是小古和小文联璧的名字,那么“八两秀才”和“清笛”就应该是他俩分别自起的别号了。
“好!我收下了!谢谢你们!”余耀欣赏的同时应了一句,接着又随口问道:“那你们卖出去的那幅仿作是什么?卖给谁了?”
第647章 多管闲事
听余耀问起是什么画,小古面露些许尴尬,“惭愧!”
小文则接口道,“是我画的仕女图。”
余耀不解,“这有什么惭愧的?”
小文解释,“她说惭愧,是因为这一幅唯一卖出去的,却没有作者款印。”
“噢!”余耀点头,“什么风格?”
“是唐寅风格的仕女,后来谭先生也是安排整体做旧成明代的。同时,添加了收藏款印。”小文进一步解释。
“谁的?”
余耀心道,这谭心定确实很会“玩”,唐伯虎的“作品”,几乎满大街都是了,即便仿得再好,也容易被怀疑。这不落款,却添上收藏者的款印,是个不错的想法。
而且,这相当于一个“鉴定证书”。
前提是,这个收藏者也很有名、很有眼力。
“钤印也是明代的,天籁阁;题款表明了认定为唐寅作品。”
“天籁阁?项元汴?”余耀不由低呼一声。
说起项元汴,在收藏圈的名头,其实不比唐伯虎小。他是明代极富盛名的收藏大家。
项元汴别号墨林,也有人称他为项墨林。
收藏得有基础,钱财肯定是一个方面。项元汴的老爸很有钱,去世后,项元汴哥儿仨继承了遗产。而且是项元汴继承了大头儿,因为其他两兄弟,一个痴迷仕途,一个醉心诗书词赋,都不太在意这个。
因为家学渊源,项元汴十六岁就开始搞收藏,兼带经营古董生意;三十岁就收入了相当一部分元代书画佳作;到了五十岁的时候,晋唐两宋的大量精品都已被收在天籁阁。
如今的很多声名赫赫的书画作品上,都能找到项元汴的收藏钤印。
如顾恺之《女史箴图》,王羲之《瞻近帖卷》,怀素《自叙帖》、李迪的《雪树寒禽图》、韩滉《五牛图》、王蒙《稚川移居图》······
数不胜数。
如今,有些书画作品,是躺在海外的博物馆里的,但天籁阁、项墨林的钤印犹在。
项元汴的鉴定眼力,那就不用说了,号称“辨别真膺”“析及毫发”,同时代无人可比。
天籁阁的命名,是因为项元汴曾经得到一把古琴,上刻“天籁”二字,他极为喜爱,所以将自己的收藏之处称为天籁阁。
天籁阁原在嘉兴。除了书画,还有其他古董藏品。
就在顺治二年,清兵攻破了嘉兴城,天籁阁的藏品被劫掠殆尽。
有最后归于皇宫的,也有散失出去的,还有被毁的。
乾隆是项元汴的“粉丝”,收藏的书画作品里,有大量项元汴的旧藏;比如他极为喜爱的大名鼎鼎的《兰亭序》(冯承素摹本),跋尾就有项元汴的款印。
“在唐寅作品上,用项元汴的收藏款印,的确是个不错的想法。”余耀不由感慨了一句。
项元汴和唐伯虎,差一点儿就能同世为人,唐伯虎去世后的第二年,项元汴出生。
同时,项元汴身在江南,和江浙一带的书画家来往甚密,比如大他几十岁的文徵明,就和他关系还不错。
而且,项元汴的钤印,那也是不难模仿的。
闻听余耀点评,小古和小文都是点了点头。
“卖给谁了?”余耀又追了一句。
“也是七星桥古玩市场里的店铺,叫雅玩阁。”
“什么?”余耀眉头一皱,“刘大头······刘老板?”
“对!”小古微露惊讶,“您也认识?”
余耀心道,太认识了!不过表面只是淡淡一笑,“古玩圈里,抬头不见低头见,肯定知道这个人。”
“当时是我和另一个同学一起去的,我待会儿就联系他收回来。”小古应道。
“你卖给他多少钱?”余耀又心道,想从刘大头手里再收回来,恐怕不出点儿血是很难。
“不贵,毕竟没有原作者的款印,加上几幅都没出手,我们也想快点儿卖出去一幅。”小古挠了挠头,“而且,这个刘老板挺会压价的······最后只卖了两万块。”
余耀叹了口气。刘大头怕是也看出来了,不过他收,可不管到底真不真,能蒙出去大价钱才是关键。
“你也知道他会压价了——这个刘老板,我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