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八八书城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玩宝大师-第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沈母见沈重远起身,也连忙起身,“你们都吃好了吗?”
  “好了好了。”沈歌却抢先回答,一边说,一边拉着余耀离开饭桌。
  进入沈歌父亲的书房,余耀发现摆出来的东西并不多,就是一个博古架,有几件瓷器,几件玉器,还有几件杂项。
  “不要看这些大路货,保险箱里其他的东西,估计也入不了你的法眼,让你看的是一件特殊的东西。”沈歌说完,便冲老爸眨眨眼,“爸,拿出来吧,您和爷爷不都有点儿琢磨不透么?”
  沈重远此时露出一个看不出什么意味的笑容。
  沈歌的父亲却哈哈一笑,“女生外向,古人诚不欺我啊。”
  不过,他转而又道,“难得遇上余耀这样的顶级高手,即便他不认识小歌,也是可以探讨一下的。”
  余耀一直没有说话,心道从未听沈歌和沈重远说起过有什么特殊的东西,看来此物的确非同一般。
  “坐!”沈父招呼余耀坐下,然后又吩咐保姆上茶,等保姆退出之后,这才关上书房的门,打开了书橱下方的一个柜子,里面似乎有暗格,打开之后,还有一个小保险箱。
  沈父从保险箱里拿出来的,是一个很普通桐木盒子,只是做工比较精良。
  而后,他又拿出一张干净的白纸,铺到了书桌上,打开木盒,从里面拿出了一方黑乎乎的东西。
  余耀定睛一看,这是一方墨锭。
  墨锭呈长方形,长度在十八厘米左右,宽度在九厘米左右,厚度大约两厘米。
  沈父放在桌上,朝上的这一面,刻了山水纹饰。是模制浅浮雕,精美简练。
  余耀审视一番,问道,“能上手么?”
  “请!”
  余耀入手,手感沉重。
  而反过来之后,另一面上部中间有四个隶书大字:九锡玄香。两侧伴云龙纹。
  而下半部分,则是竖排的小字:百炼乌金,助士登云折桂;千捣玄玉,扶贤附凤攀龙。
  这个“九锡玄香”,听起来比较高大上,实际上就是文人用墨的别称,经常被用到墨锭上。
  “九锡”的锡,通赐,指古代皇帝赏赐的九种礼器,表示一种待遇和地位;玄香,就是墨的别称。
  这墨锭的做工非常好,看质感也不是一般货色,而余耀的目光,最后定格在小字最后的两方印文上。
  这两方印文,一个是“罗”,一个是“小华山人”。
  “罗小华?”余耀沉吟出口。
  “对。”沈父微微点头,“我和家父的观点一致,到明是没问题,就是难定是否是罗小华亲工。”
  罗小华这个名字,在华夏制墨史上,算是熠熠生辉的一颗星。
  他是歙墨的代表人物。
  一般来说,老歙墨多是松烟制墨,大名鼎鼎的“李墨”就是松烟墨。黄山地区盛产古松,适合制作松烟墨,所以古时不少制墨高手才云集到此。
  但是罗小华,主要是做桐烟墨。这一方“九锡玄香”,就是桐烟墨。沈父用桐木盒子配装,许是为了一种心理上的“配套”。
  在明代后期,罗小华制墨名噪一时,号称“坚如石、纹如犀、黑如漆,一螺值万钱”。当朝还有人评价,“若我朝,定当以罗小华鹿角胶为第一”。鹿角胶是制墨辅料,用以指代墨锭。
  罗小华这个名字,在制墨史上很是出众;但实际上,“小华”也不是他的名字,从“小华山人”这方印章也能看出,“小华”是他的号。
  而说起他的名字,其实也挺有名,不过不是在制墨方面。
  他叫罗龙文,字含章,号小华、小华山人。
  罗龙文的经历其实还有点儿传奇性,他本来是抗倭重臣胡宗宪的同乡,还曾经为剿灭大海盗徐海去当过卧底,是立了功的。
  而在胡宗宪倒台之后,他非常及时地投靠到了严世藩的门下。
  当时严嵩在嘉靖朝中权倾一时,罗龙文当了严世藩的幕宾,时任中书舍人。
  后来严嵩被徐阶扳倒,严世藩充军,罗龙文也充军。
  不过,严嵩刚刚倒台之时,其实势力还很庞大,人不在,利益集团仍在朝中盘根错节,所以严世藩没去充军,逃回了老家逍遥快活;罗龙文也没去充军,而因为有过卧底经历,结识过倭寇,干脆逃去投奔了倭寇。
  罗龙文在制墨方面是一流高手,在另一方面,却实在是不大行。他这一次投奔倭寇,成了徐阶真正干掉严世藩的契机,也成了他自己被干掉的契机。
  同时他还乱说话,一边和倭寇一起抢劫,一边说要报仇云云。
  最终,钉死严世藩的罪名,不是贪了多少钱,不是害了多少人,不是半路逃跑躲避充军,而是勾结倭寇,里通外国,联合江洋大盗,图谋不轨。
  前面的罪名,只要嘉靖皇帝不在乎,再严重也不算个屁事儿;但后面的,嘉靖皇帝不能不在乎,因为这已经威胁到了皇权。
  但实际上,严世藩哪会造反啊?嗯,制墨高手罗龙文这一手的白痴行为很关键。
  嘉靖四十四年三月的一天,严世蕃和罗龙文一起被押赴刑场,斩立决。


第620章 鉴墨
  “看到罗小华,就有些感慨。”余耀一边细看,一边不由叹了一句。
  实际上,历史上的名人,很容易被拿出某一个方面被脸谱化。其实某一方面的才华和品性,不能一概而论。
  一个人有多面性,其实是很正常的。仍旧拿明代来说,比如清官海瑞,其实没什么才干和建树,没什么值得一提的业绩,只是不贪而已。比如抗倭名将戚继光,他却有点儿会敛财,而且往上面送得不少,不过他这么干,却是为了更好地抗倭。
  沈重远面色凝重地看向余耀,“我怎么觉得,你不太看好啊!”
  “是啊。”余耀在他们面前没有遮掩,“罗小华的人品和其他方面的水平不论,他的制墨水平那绝对是一流的······”
  沈歌一听,不由凑到了余耀身边,“我爷爷和我爸研究过,都没发现什么问题,你可看准了······”
  沈重远摆摆手,“我俩加一块,也不及余耀的眼力。”
  沈歌的父亲听了,眉头微微一皱。他虽然佩服余耀的眼力,但沈重远这句话还是让他有点儿不舒服。
  不过,他的眉头很快就舒展开来,“这块九锡玄香,看来还到不了罗小华的水准?”
  “这是一块桐烟墨,但首先光泽有点儿不够。”余耀接口。
  “光感还可以啊······”沈父沉吟。
  古代制墨,大抵有四种:松烟、桐烟、漆烟、油烟。其中松烟墨和桐烟墨被用在书画上最多。
  松烟墨和桐烟墨最大的区别有三点:桐烟墨比松烟墨重,光泽性强,而且不容易染手。
  这是因为桐烟和松烟虽然名字相近,但松烟墨是真的用松烟,而桐烟墨实际上用的是煤烟,因为要配比桐油,才叫桐烟墨。
  松烟墨用在书法上多,画作上少。桐烟墨则比较广泛,在罗小华时期,桐烟墨算是主流。
  沈重远此时又问道,“你觉得能到明么?”
  “正因为不能到明,才出现了光泽的问题。”余耀习惯性的摸烟,却想到是在人家的书房,却又忍住了。
  沈父一看,哈哈一笑,随即也掏出烟来,“抽一支抽一支。”
  沈歌撇了撇嘴,“你们先聊着,我去看看我妈有什么需要帮忙的,回头再来听结果。”
  沈歌走后,老中青三个男人都点了烟,沈父笑道,“我是老烟枪了,小歌特别烦我抽烟,你以后也少不了管啊!”
  余耀不置可否,转而点到,“我就直说。我感觉,这是一块民国时期的仿品,从原料到工艺,都是很好的,但正因为做旧,导致了光泽出了些许的问题。”
  沈氏父子二人对视一眼,没有说话。
  余耀继续说道,“如果是明代嘉靖时期的老墨,传承到今天,光泽上不会这么寡淡。做旧,这方面很难掌握,需要的技巧很高,这一块,算是高手所为了,但我感觉,还是差了那么点儿意思。”
  余耀说的时候,他们也在一边听,一边仔细审视。
  “这一点容我白天在阳光下再好好看看。不过你刚才说,首先是光泽有点儿不够,还有别的么?”沈父又问。
  “对。其次,罗小华制墨,除了质地,工艺上,也讲究精巧。即便是很普通的制式,他也可能做出平中见奇的东西,绝非浪得虚名。”
  余耀话音刚落,沈重远便点头道,“是了,早年我在故宫展览时,见到那块‘半核桃’,当场就忍不住啧啧称奇。”
  半核桃墨,是罗小华传世的经典作品之一,现被收藏于故宫博物院。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1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