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啊?那岂不是得宋元时期?”
“差不多就是这个大范围。至于具体时间,估计得进了地窟才知道。”
“地窟?”
“对,灵力结界在山谷的地面,保护的空间却在地下。”萧影顿了顿,“而且,这个结界的灵力反向冲击,怎么说呢,不那么霸道,甚至有一股悲悯之力。不然,我真就可能没命了!”
余耀看了看萧影,“这不会是佛家结界吧?”
萧影点点头,“虽然我于佛法并不了然,但这个可能性是很大的。如果是一个近千年前的高僧布下的灵力结界,那地窟里的东西必然非同凡响。”
余耀站起身来,来回踱了几步,“如果照时间推断,这片区域,应该是大理国所辖范围。”
“嗯。”萧影点点头,“是基本跑不出大理国的治国时间。”
“当时大理全国尊崇佛法,不少国君都是在晚年禅位为僧,这又是一个论据。”
“明天我调整好,你也休息一天,后天我们一起去看看。”萧影道,“不过,破掉结界之后,我发现地窟的入口也不是直接就能进入的。”
第581章 云青花
“你这大喘气喘的,这句应该上来就说。”余耀笑了笑,“要是这样,我去,不会给你添乱吧?”
“不,入口不会有阵法了,只是一个机关,我想,应该是考验心智的。只是我当时受了伤,肯定不能轻易破解,所以就赶紧回来了。”
“到底是什么样子的?”
“荒草之中,有一块石碑;石碑前面,是方形青石。这青石布满裂纹,而且看起来不浅,因为夹土之中,也长出了野草。”
“石碑?”
“对,不高,圆头方底。”萧影起身,拿起酒店桌子上摆放的便笺和铅笔,“不差这一会儿工夫了,我先给你画画。”
萧影画出来之后,又在在墓碑上写了八个字,一共两行,从右至左,一行四字:
不怀相尚,普明广德。
“这是墓碑上刻的?”余耀问道。这有点儿奇怪,因为一般的碑文,都是一列列竖写的,这却是一行行横写的。
而这八个字,从字面上理解,大致意思是:不存有谁超过谁的心思,而是要把光明和德行传播发扬。
“对,就是这个顺序。”萧影说着,又在墓碑的底座上画出了八个小圆圈,也是两行,“只能大体画了,这八个凸起形态不一,大致都比较圆,看样子能摁下去。”
“我明白了,这个八个凸起,对应八个字,只有摁对了,才能解开机关。”
“你的意思是按顺序摁?”
“不一定。可能是要八个都摁,也可能八选一,八选二······各种可能都有,还是得看了再说。”余耀沉吟,“这八个字,怕也是不止字面意思那么简单。”
“好,那先休息,养精蓄锐。”
随后,萧影便离开了余耀的房间,两人各自休息。
第二天余耀没打扰萧影,自己在景凉县城转了转,期间还意外发现了一个小型古玩市场。
这个文玩市场在一条小街边的院子里,这个院子看起来原先应该是个小工厂,只是现在摆满了摊位,几处厂房上了锁,听说是被租用做了仓库。
余耀溜达着进去转了转,多是些普通小玩意儿。不过,余耀走着走着,还是发现了一件青花玉壶春瓶,上绘鱼藻纹。
这青花的发色还可以,有点儿幽蓝的感觉,只是釉色青黄,衬得青花发色有些闷。同时,胎质疏松,看胎底也能看出来,不瓷实,砂底。
余耀蹲在摊前,拿在手里,顺口问了问价儿,摊主是个老大爷,张嘴一颗门牙没了,“这可是元青花!”
此时,旁边有一男一女两个围观的,看着差不多都是四十多岁,像是夫妻的样子,一听老大爷说“元青花”,两人不由对视一眼,均是嗤嗤发笑,女的还忍不住嘟囔一句,“原来元青花这么好碰啊!”
余耀自不会搭理他们,对老大爷说,“我问您什么价儿,可没问您什么东西。”
老大爷一愣,“哎?小伙子,你要真懂行,我说了你大体就应该有个数儿了,先想想行不行。”
老大爷说话夹杂了浓重的当地口音,不过基本还能听懂。
“我有数儿,您报价吧。”余耀又道。
此时,那两口子纯粹当起了看客,一边看还一边交头接耳,脸上带了些好奇,但更多的是看笑话的神情。
“四十万。”老大爷摊主伸出了四个手指。
“高了。”余耀旋即放下玉壶春瓶起身,“这瓶子不值这个数儿。”
摊主撇了撇豁牙的嘴,许是听出余耀是外地人的缘故,竟然直接说道,“我看你是看不懂吧?”
“元代玉溪窑的精品青花,才值您说的这个数儿。这件,算不得精品。”
此时,围观的两口子的表情一下子出现了变化,男子不由脱口而出,“原来是这样啊!”
元青花,有广义概念,也有狭义概念。一般人只认狭义概念,就是用苏麻离青钴料烧出的至正型元青花。
但是广义的元青花,范围就很大了。
这其中,有一个之前没介绍的品种,就是“云青花”,主要产自玉溪民窑。
元末,以苏麻离青为钴料的青花瓷器横空出世,成为瓷器史的标志性巅峰。但与此同时,在云南一些地方,也开采出了一种青花矿料,发色很好,有的甚至接近苏麻离青,附近的不少民窑就用这种矿料来烧制青花器。
不过,当地开矿选料的水平有限,民窑对矿料的处理水平也有限,加上胎质粗糙,釉的工艺也相对落后,所以烧出的青花器,发色时好时坏,同时因为釉色不够白,也会影响青花发色。
这就是元末明初的“云青花”。因为种种水平问题,正如余耀所说,价格一直上不去。
元末明初的“云青花”,算是区域性产品,当时的流通性也不强,相关史料也不多;直到上个世纪七十年代在云南出土了一处墓葬,发现了典型的青花器,此后才被逐渐认知。
后来,到了明代成化时期,苏麻离青料已经断档,御窑厂所用的其他国产料的发色都无法与之媲美,也在找寻新的矿料。此时,在云南楚雄发现了一处新矿,开采出的新矿料,其实和元代玉溪窑所用的矿料是很接近的。
挑选一些新矿料试烧之后,御窑厂的窑工发现这青料发色不错;从此之后,便开始接纳这种新矿料运送到御窑厂。
这种新矿青花料,就被纪念性地称之为“朱明料”。
满清灭明之后,“朱明料”又被改成了“珠明料”。
此前的珠明料,因为当地缺乏专业技术人才,采矿和选矿技术有限,加上御窑厂对这种新矿料的使用也不怎么高明,使得一直没有什么惊艳的产品问世。
一直到康熙时期,平定三番之后,御窑厂派专人到云南督矿,同时优化了提纯和处理工艺,反复研究,终于烧成了唯一能和苏麻离青一较高下的“翠毛蓝”!
珠明料翠毛蓝,是康熙青花瓷发色最高级最典型的代表,在业界广受推崇。而它的前身,或者说渊源,就是玉溪窑“云青花”。
余耀说完之后,老大爷摊主抬头看了看他,“既然你说高了,那就回口价吧。”
第582章 仙猿听禅
“算了吧。我再转转。”余耀转身便走了,同时心道,这东西差点儿冲动了!即便要收“云青花”,也该收件精品。
这一件,不过是年份偏早,是元代的;但从胎釉到发色到画工,还到不了值得他收藏的地步。只不过,他以前没见过云青花,所以一时有些按捺不住。而且,摊主要价挺高,估计也降不了多少,倒手利市也不大。
余耀走得坚决,老大爷也没再喊他,却转而冲两口子嘿嘿一笑,“只有外行才觉得元青花就那么几件。”
两口子臊得不行,也没回怼,女的挽着男的,也快步走了。
这个小型古玩市场,东西很杂乱,而且即便是老东西,大多工艺不佳。古玩这东西,古是一方面,美是另一方面,只古不美,就会有种“脏”的感觉。
余耀转悠了一半,便兴味索然,便准备直接走了。
就在转身的时候,却突然瞥见有个摊主正拿了一件老大的漆盘在向两个人介绍。
这漆盘是剔黑的。剔是工艺,黑是颜色,就是雕刻的黑漆盘子。有剔黑,也有剔红,剔红相对更出名一点儿。
这盘子直径一尺多,盘内四周雕刻的是吉祥花纹,盘心似乎是山水。
余耀这远远一看,似乎有点儿年份,便凑近上前。
之前光注意盘子去了,上前一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