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两人在外面抽了两只烟,濮杰就出来了,敦实男老板没跟出来,濮杰冲他俩挥手,“走吧!”
三人继续一起往前走,老周问道,“买了?”
“买了!货到付款,他找托运公司,代收货款。”
“两只一共多少钱?”
“一万整。他今儿心情不好,口气太硬。我知道是赚了,也没再墨迹。”
余耀点点头,这价儿确实是赚了,“哎?你什么时候对石雕有研究了?”
“还记得那个北齐佛头么?”濮杰得意一笑。
“记得啊,缅甸的,你战友的货,不是还没过来么?”余耀应道。
“我是说这个由头!从那以后,我潜心研究过石雕!这一对鼓座,是明代的没错儿吧?而且雕工远远一看,有种彰显身份的气质!”
“嘿!”余耀拍了濮杰肩膀一下,“你可以啊!这一笔生意,真是让我刮目相看!不过,都特么在看热闹,你怎么注意到的?”
“嗐,两人吵的时候,这敦实男老板,老是拿脚踢它,我就留意上了。”濮杰捋了捋卷毛,“主要还是我现在在石雕上的水平有了,就容易留意。”
老周大笑,“瞅你这嘚瑟样儿!”
濮杰却继续嘚瑟,“这人啊,不怕水平不高,就怕不进步啊!这个我确实得感谢鱼头,跟他学着,凡事儿多琢磨。”
“听你这意思,似乎都有下家了?”余耀接口。
“说对了!真有人打听过这一路东西!”濮杰应道,“这样的东西,只能摆四合院或者古典别墅,都是不差钱的主儿,没准儿能多赚不少。”
“得,没白来!失之桑榆收之东隅。标字斗彩杯没买成,可你俩收获也不小。”老周点点头,又道,“我还想买个哥窑的香炉,这逛了这么多店,也没碰个合适的。”
余耀看了看老周,“你买的钧窑花盆仿得不赖;哥窑的东西,开片和紫口铁足,现在都做的还凑合了,但是‘酥油光’往往不到位,感觉就差了几分味道。”
“是啊。不过我主要是想买故宫里的哥窑鱼耳炉,就那个,太有感觉了!”
“故宫里的哥窑鱼耳炉不止一件啊!”余耀说道,“最起码有一件宋代的,还有一件是雍正官窑仿的。”
“总之就是这个器型。宋代是别想了,就连雍正官窑仿的,那也不可能碰上;所以只能买现代高仿。”老周摇摇头,“陈老板店里的哥窑我看了,水平比其他窑口都次,不然我就找他定做了。”
“行啊,我没什么特别要买的,今儿剩下的时间就陪你买炉了。”
濮杰也道,“我这一样,陪你买炉的时候顺带看看就行。”
三人又走了一会儿,还真看到了一家店,门口一侧竖着个大广告牌子,上面写着:精仿哥窑,紫口铁足,金丝铁线,专业开片。
濮杰指着牌子笑道,“好家伙,挺自信呐!”
“那就进去看看呗。”老周走在了头里。
余耀和濮杰跟着他进去了。一看这店还不小,而且确实很专一,货架上摆的,绝大部分都是哥窑的东西。
店里有一个四十岁左右的男子像是老板,另外还有一个小伙儿,一个姑娘,看着都二十多岁的样子。
“周老师?”这姑娘一看老周,居然张口就叫了出来。
第558章 农家院里有大佛
老周瞅这姑娘面生,“你是?”
姑娘一番解释之后,老周才想起来。
原来这姑娘大学毕业之前在中原都市报实习来着,当时老周这个记者还没辞职。有一次老周到中原某市采访一次重大突发事件,和中原都市报的一个同行一起连续工作了一周,这个姑娘就跟着这个同行实习呢。
这些年过去,老周没多大变化,但是这姑娘变化却不小。
“你没留在中原都市报?”老周不由问道。
“留下了。但是现在······都市类报纸的情况您也知道······我在去年就也辞职了······”姑娘指了指老板,“现在我跟着表叔做这个了,主要负责网络销售。”
“挺好,挺好。”
老周其实一时有些酸涩。干过记者的,谁还没有点儿新闻理想呢?只是如今都市类报纸媒体确实不景气,不少甚至都停刊了。
老板一看,连忙笑着说,“原来是熟人啊,有什么需要,必定给您最大的优惠。”
老周也没先看看,直接就提了“哥窑鱼耳炉”。
“哎呀!真是行家!这东西不好做,别的不说,光是炉身的弧线和两只鱼耳造型的和谐,那也得老师傅才能做出来。”老板抬手,“几位先坐,我这里还真有一件刚出窑的。”
老板进了里间,姑娘给他们倒了茶。店里的那个小伙儿则忙乎别的去了。
老板拿出来一个木盒,还挺精致。高仿也分三六九等,顶级的高仿,比很多普通的老东西还贵。这个自然有成本的因素,但更重要的是能“以假乱真”,买卖双方心照不宣。
老板从木盒里拿出哥窑鱼耳炉,轻轻放到桌上,抬手示意老周。
老周上手,看了一会儿却并不满意。
明知道是高仿了,眼光就会挑剔得多,而且这一件造型虽然不错,开片的金丝铁线也做的可以,但釉色还是差点儿火候。
“这东西我也就一件,看不上没事儿,都是朋友嘛!”老板挺精明,不等老周表态,便看出了意思。
老周顺坡下了,“这件确实不错,不过我原先脑子里想的是釉色更古朴一些。”
老板收起,“对了,还有一件东西,也是哥窑的,不过不是我这里做的,是收来的,老仿,您也瞅瞅?”
“什么器型?”
“这个,不是炉,是瓶。”
“那也看看吧!”
老板这次拿出来的,是一件哥窑米黄釉穿带瓶。
穿带瓶不如另一个名字形象——背水壶。这种瓶子两侧,有一对环耳,弄根带子穿上,就可以挂着、背着。
这东西一放到桌上,余耀就感觉确实看老。
老周上手的时候,余耀在一边也就看明白了。这是一件乾隆时期的仿哥窑穿带瓶,不过不是官窑仿的,是民窑的仿品。
老周看完之后,兴趣也不大,又给婉拒了。
老板表面上依然春风和畅,而三人又小坐了一会儿,便提出告辞了。
老板起身,却没再挪步,只是让姑娘送送他们——这要是做成生意,肯定就亲自送了。
姑娘送出门口,又跟着走了两步,忽而对老周低声道,“周老师,您只是想买高仿么?而且只买瓷器?”
老周愣了下,“不是啊,只不过这里是老瓷厂,我就专门找找哥窑鱼耳炉。”
姑娘回头看了看,“有个物件,应该是老的,不过不是瓷器。您要感兴趣,午饭后我带您看看,咱们再联系。”说罢,姑娘报了手机号。
“嗯。”老周含糊应了一声,却掏出手机存下了号码。
姑娘点点头,挥手和他们再见,便回到了店里。
“我说老周,这姑娘不会看上你了吧?”远离店铺之后,濮杰呲了呲牙。
“别瞎说!”
“还真不是瞎说,现在不少小姑娘就喜欢大叔,男人四十,魅力无限啊!”
老周戳了濮杰一指头,没再和他打嘴仗,掏出手机,给那姑娘发了个短信,这主要是为了给她自己的号码。
余耀此时接口,“她好像背着这个表叔老板在介绍生意,且不说她靠不靠谱,这里头不会有什么枝节吧?”
“赚点儿私钱呗!”濮杰道,“我看这姑娘挺机灵,又在店里干,跑了和尚跑不了庙,不会有什么事儿。”
老周想了想,“应该是想自己偷偷赚点儿外快。见面再谈吧,关键还在于东西。”
三人随后算是大致把“老瓷厂”逛了一遍。来这个地方的,以各地的古玩商为主,往往是批量进货;不同店铺高仿的成色也是有高有低。
老周并没有买到中意的“官窑鱼耳炉”,因为本来仿这款的店铺本就不多。故宫里有的东西,一来不容易做到位,二来不太容易“蒙人”。
三人就在附近找了个馆子吃了午饭。
还没吃完,老周就接到了姑娘的电话。
这姑娘碰巧也姓周,老周称呼他为小周,让她称呼自己老周就行,但小周姑娘还是恭敬地叫着周老师。
见面时,小周姑娘不是一个人来的,还有个看着挺精神的小伙儿;瞅两人眉来眼去的劲儿,应该是男朋友,不过小周介绍时只说是朋友。
小伙儿还是开车来的,一辆七座的五菱之光。
“咱们上车细说吧!”小周招呼道。五个人都上了车,小伙儿坐驾驶位,小周副驾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