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也不知道鬼叔是无意中碰上了,还是得到什么消息特意来拿的。孔老板这件标字斗彩杯,就算是老周看的时候是刚得手,但这也好几天了,消息也有可能传出去。
如果是这样,如果鬼叔就是槐大标唯一的徒弟,曾经销声匿迹的徒弟,那来买走这件标字斗彩杯,可能性自是极大。
既然如此,那就别想再入手了。
老周微微叹气,“得,这事儿赖我,犹疑不决,丢了好东西。”
孔老板笑笑,“周先生,其实这东西我收来之时,是觉得有点儿冒险的,毕竟是一件高仿,浅薄的人是认识不到其艺术价值的。可没想到,是我自己浅薄了,高手还是不少的。”
这话算是安慰老周,但听着像实话。老周也跟着笑了笑,“没了就不能再想了。这,孔老板还有什么好东西,今儿好朋友都来了,一起欣赏下呗。”
孔老板想了想,“有件新收的玩意儿,倒是有点儿意思,列位稍坐。”
孔老板拿出来摆在八仙桌上的东西,是一只瓷壶。
这壶倒是不大,看着应该没有二十厘米高,壶身圆乎乎的,壶嘴比较短,把手并不在壶口两侧,而是一端在壶盖顶部,一端在壶身。
这样的壶把手少见;更关键的是,如此设置,壶盖那就应该取不下来、打不开了!
第548章 壶能倒流,盒要单买
老周和濮杰显然也注意到了这一点。
老周似乎有点儿明白了,濮杰则上手试了试壶盖,壶盖边缘有一圈明显的纹路,却是刻上的,确实打不开。
但是壶嘴明显是中空的。濮杰不明就里,心说这壶花纹繁复,莫非只是用来观赏的?看样子是民窑,民窑的纯观赏器相对少见,而且不像是明清的东西。
这壶是绿釉,釉下有深刻的花纹;壶身是大团的缠枝花卉,壶盖上则有叶片枝蔓,壶把手本身是枝干状,上面也有暗刻花纹。
孔老板微笑不语,此时,老周上手,倒转壶身翻看底部。
壶底露胎,而且还露出了一个不小的圆孔。
濮杰这才恍然大悟,“这个,难道就是传说中的倒流壶?”
所谓倒流壶,结合这个壶的结构就容易明白了,灌水是从壶底圆孔来的;灌满水之后,正过来,水却不会从圆孔流出,而是能从壶嘴倒出。
这种壶,现在瓷器工艺品市场上也不难买到。不过,不管是古代,还是现代,这东西并不实用,观赏和玩乐的成分更多。
余耀点头,对孔老板说道,“孔老板,这把壶是自留还是要出的?”
“余先生客气了,我不是藏家,不管收了什么东西,只要价钱合适,都能出。”
此时老周接口,“孔老板,能用水试试么?”
“当然可以!”孔老板点头。
一试之下,果然如此。这其实也是有点儿奇妙的事情,从底部孔洞灌水,而后正放,水却流不出来,壶嘴出水却很顺畅。
古人的智慧,实在是不可小觑。
古代还有一种壶,和倒流壶有一点儿相似之处,名叫鸳鸯转心壶,也叫两心壶。一壶之中,有两个“心”,也就是两处空间;壶底一般会有两孔,倒酒或者倒水的时候,按住左边的孔,倒出的是“右心”的液体;按住右边的孔,倒出的则是“左心”的液体。
鸳鸯转心壶,有时还被称为鸳鸯鸩壶,饮鸩止渴的鸩,意思不言而喻。两个以上的人同用一把壶喝酒,一半有毒酒,一半无毒,倒酒的人能控制斟给谁毒酒。
倒完水,擦干壶,孔老板不由看了看老周。
老周能看出这把壶是老窑,同时是民窑精品,却很难具体定论窑口;而且既然余耀先问了,他便对孔老板笑了笑,没说话。
余耀接口,“孔老板,老周的斗彩杯没买成,这把壶我要是收,也得给个最低价儿啊!”
“余先生确实想要?”
“和你之前说的一样,价合适的话就能要。”
孔老板哈哈大笑,“咱们先说两句,这把壶,是宋代的老窑,虽说是民窑,但价钱可不低啊。”
余耀一听,心里一沉,心说看来这孔老板真是懂瓷器,怕是没漏儿可捡了,不过他仍是又问了一句,“依孔老板看,是哪个窑口啊?”
“余先生怕是早就看出来了吧?”孔老板轻抚壶身,“这是北宋耀州窑的倒流壶。”
这宋代的窑口,官窑系统有五个,汝官哥钧定。民窑系统,主要有八个,也是巧了,北方四个,南方四个。其中的钧窑和定窑,是既有官钧、官定,也有民钧、民定。
北方的四个民窑,除了钧窑、定窑,还有就是磁州窑和耀州窑。而南方的则是饶州窑、吉州窑、建窑、龙泉窑。其中的饶州窑,其实就瓷都的窑口。
孔老板的断代和窑口之说,分毫不差。余耀不由暗叹,即便是有眼力,也碰上了好东西,想捡漏也不是那么容易的,还得货主看不明白才行。孔老板既然看明白了,那这漏儿定然是不存在的。
余耀同时感叹的,还有孔老板的眼力。
宋代以青瓷为主,从民窑来看,是南方的名气大于北方。特别是耀州窑,研究的人不多,能搞明白的就更少了。
能断代为北宋的耀州窑,主要是从刻花工艺上,线条粗,而且比较深,因为在瓷胚上刻花是斜着来的。若是更早,五代时期的耀州窑,却不是这种深刻花,而是凸雕;若是晚一些,到南宋(北方被金统治),刻花线条就变得比较细了。
既然说了这么多了,余耀也不差最后一句:“孔老板,这把壶最低什么价儿?”
这件北宋耀州窑的倒流壶,体量略小,工艺算不得最高级的,但整体上还算精美,行价应该在三百万以上。
孔老板略略沉吟,“苏比士曾经上拍过一件类似的,当然,比我件要好,当时应该是拍了六十万美元左右。这一件,如果余先生要,我就给个最低的整价儿,三百万吧!”
此时,老周和濮杰不由对视一眼,他俩均是心道,这价儿,余耀必不会出手了。
余耀也很干脆,“这个价儿我拿不了。”
孔老板点点头,正待收起,余耀却指了指桌上原本放倒流壶的盒子,“孔老板,这盒子挺漂亮,单卖么?”
这个盒子,是孔老板一起拿过来的,先把盒子放到了桌上,才从盒中拿出了这件耀州窑的倒流壶。
盒子的大小倒是合适,但北宋的倒流壶,肯定不会配盒子,这是孔老板自己搭配的。
孔老板闻声一愣,这盒子倒是个老红木的,但也就是清末的东西;款式也很简单,正方体,天地盖,盒身上下,连个雕花都没有。
不过,因为这个盒子是天地盖,开盒是直接拿下盒盖,所以在两侧中央的结合部位,各有一处圆形凹陷,为的是便于开盒。
就在这两处圆形凹陷的下方,也就是盒身上,各镶嵌了一枚“银片”。
两枚“银片”的样式一样,上面的图案是“双龙捧寿”,中间是圆形团寿纹,两侧各有一条龙。
这两枚“银片”的边缘,还有一圈凸点,很像是银币。不过,这“双龙捧寿”图案之外,没有面值和纪年;而另一面镶嵌在红木里,也不知道是什么。
对这“双龙捧寿”图案,孔老板并不熟悉,依稀觉得像银币,但他对此没什么研究;他所知道的,清末到民国,也就是光绪、宣统时期发行的常见银元、铜币,还有后来的袁大头,这个显然都不是;而且,既然镶嵌到红木盒子上,那也未必是银币。
第549章 双龙寿字币
孔老板虽然注意到了这两处“银片”镶嵌,却没当回事儿。一个红木盒子上,镶嵌点儿东西,很正常,而且非金非玉,只是银的,还未必是纯银,应该就是为了好看和方便。
“你买了盒子,我这倒流壶用什么装?”孔老板下意识地回了一句。
“您这开店的,还怕没有盒子么?”余耀表情认真地解释道,“我有一件瓜形罐,这盒子大小正好合适。”
“瓜形罐?也是老窑?”孔老板又问。
“不是瓷器,是锡罐,金属器。所以不光大小合适,您这盒子上嵌了银片,更是相得益彰。”余耀进一步解释。
“一件锡罐,余先生也这么重视?”
“名家作品。”余耀并没有说谎,他手里确实有一件清代制锡名家沈存周的锡制瓜形罐,是他当时和杨锐在“流水席”上“吃”到的。
“名家,不会是黄裳吧?”孔老板不由眉头一挑。他并不懂锡器,但好歹是古玩行里的人,还是知道大名鼎鼎的“黄锡”的。
黄裳是明代的制锡名家,自然要比沈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