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八八书城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玩宝大师-第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这个一善堂创设的时候,是一些喜欢瓷器的亲王让一个翰林院叫“程安”的画师,到瓷都去开一个民间作坊,专烧精品特供瓷器。同时,因为担心雍正皇帝不高兴,还请了雍正很敬重的高僧玄度禅师参谋。
  玄度禅师觉得这是一件好事,所以亲笔题了“一善堂”,并落款自己的法号。如此做成木匾,也算是一种护佑。
  这程安到了瓷都之后,一时之间难出精品;各位亲王便又想辙,找了御窑厂的督陶官,暗暗相助。这个一善堂,就设在与御窑厂一墙之隔的弄堂之中,有的东西其实是做胚之后让御窑厂“代烧”的。
  这一条弄堂,因为“程安”的缘故,后来还被叫做“程家弄”。
  所以“一善堂制”,自然和普通的民窑不同。价值方面,其中以雍正时期为最,传世精品拍出过几百万的价儿;乾隆次之,价值也不低;而乾隆以后的,受大环境的因素影响,明显就要差了档次了。
  这件玉壶春瓶,不是雍正朝的东西,是乾隆中后期的,而且体量不大;但是,就这一件玉壶春瓶,行价儿也得是大几十万。
  男摊主回应老周,“这东西来价儿高,我就拿到摊儿上一天,出不掉就走别的路子。八十万也算个漏儿价了。”
  老周轻轻将这玉壶春瓶放到摊子上,抬手示意小娟儿收走,心道八十万就是行价,哪有什么漏儿?
  见小娟儿拿起玉壶春瓶,老周也便起了身,对男摊主笑笑,“你忙你的,我再转转。”
  摊主也笑笑,“有啥需要也可以给我说,回头再来也行。”
  老周没再应声,挥挥手便扭头走了。
  余耀和老周继续往前走了一段,低声对老周道,“你得顺其自然,心急吃不了热豆腐。那个男摊主是个行家,青铜器全是高仿,蒙着人就蒙,蒙不着也不会有麻烦;瓷器呢,却大部分是真货,只不过摊子上的,多是民国的东西和残器罢了。”
  老周点点头,“看他年纪不大,也是十分老练。”
  “嗯。咱们这才刚开始逛,沉沉心。”
  两人慢慢又逛了几个摊子,却一直没有看到合眼的东西。
  直到走到地摊区中心的位置,余耀和老周齐齐盯上了一件东西。


第544章 万几余暇
  这件东西此时正在一个老者手里,蹲身举在眼前对光察看。所以余耀和老周才会容易注意到。
  老者拿的是一块砚台,砚形长方,边缘做六角祥云纹弧形处理,下凹的砚池部分,则是灵芝形外廓。
  看老。
  不过,古砚之中,以端砚歙砚为佳,加上洮河砚、澄泥砚,称为四大名砚;而这方砚台,不属四大名砚的材质。同时,也不是其他知名的紫金石、红丝石、菊花石等等。
  虽不是常见砚石品种,但色呈嫩绿,温润如玉。
  砚台两侧还有刻字,不过余耀看不清楚。虽然看不清楚,但是从雕工来看,余耀断定,绝非普通的民间工艺。简约之中,大巧若拙。
  此时老周不由看了看余耀,余耀立即点头,老周便蹲在了老者旁边,随意看两眼摊上的东西,眼睛却主要盯上了老者手里的砚台,只盼他早点儿放手。
  老者看了一会儿,仍旧把紧砚台问摊主,“老板,这砚台是什么材质的?”
  “这我可不知道。”摊主是个四十多岁黄面皮的汉子,吸了吸鼻子,“这是从东北收来的,肯定是老东西,也挺好看的。”
  余耀自然早就看出了材质,一听摊主说从东北收来的,微微颔首。
  “东北?”老者呵呵一笑,“你还跑那么远收货啊?”
  “我老婆家是东北的,我小舅子还在那边,做家具生意,有一次顺带收了批杂项老货,一起给我发过来了。”摊主解释。
  老者微微一笑,“这砚台不是什么名贵石材,都叫不上名儿来,给个最低价儿吧。”
  “给一万块钱吧,怎么也能到清代。”摊主应道。
  “清代的砚台多了,普通的端砚也就一两万,你这太高了。”
  “不高,这种石材少见,而且这雕工多漂亮啊!”
  余耀心道,这摊主的摊子上,摆的东西就这么一块砚台,看来是真不懂,而且从报价的口吻来看,估计来价不高;但是这个老者,显然是懂行的,揣着明白装糊涂,摊主报价一万的时候,眼中隐隐泛出喜悦,这东西应该是不会放手了。
  果然,老者三讲两讲,最后以六千元成交。这还是因为老周在边上老是瞟,他有点儿没绷住,不然还能再落点儿。
  “没盒子么?”货款两清之后,老者才问道。
  “有啊!”摊主翻翻找找,拿出一个方形锦盒,倒是和砚台差不多大小。
  “我说是原配的盒子。”
  “嗐!那肯定没有了,要是有,我就一起摆出来了。加个原配盒子,起码多要您一千块!”
  “好吧!”老者点点头,将砚台装进锦盒,套上塑料袋,拎着走了。
  老周悻悻地又扫了一眼摊子上的东西,转而起身,“咱也走吧!”
  余耀笑笑,和老周并肩走出几步,才低声问道,“你看明白了么?”
  “这是松花砚,看工艺,很可能是清宫里的东西!”
  余耀点点头,“没错儿。你靠得近,两侧的刻铭可看清楚了?”
  “刻铭是楷书,以刀代笔,功力深湛。一侧刻:寿古而质润,色绿而声清;另一侧刻:起墨益毫,故其宝也。字少的这一侧还刻了一方印章。”
  老周说着,不由又叹气,“好东西啊。松花石制砚,清末之后便销声匿迹,七十年代末虽然重新起矿,但和老砚台是没法比的,可惜,可惜!晚了一步!”
  松花石,出自东北吉林,启用就比较晚,明末才开始制砚。清代大发异彩,颇受推崇。还曾被作为宫廷用砚甚至皇帝御砚。
  当然,普通的松花石老砚也未必有多值钱,但是这方砚台,看起来却是出自清宫。
  余耀拍了拍老周的肩膀,“印章刻的什么内容?”
  “这个在那老头儿手上,又是小篆,不是很清楚,应该有个万字。”老周沉吟。
  “是不是‘万几余暇’?”余耀立即问道。
  “哎?好像是,有个笔画少的,好像是个‘几’字!”
  “这是康熙用过的御砚!这老头儿真是捡漏了!”余耀也不由苦笑。
  几,通机;万几余暇,意思是皇帝日理万机之外的闲暇时刻干的事儿。
  清代康熙和雍正皇帝,都用过万几余暇的闲章,都有可能作为御制砚铭之后的钤印。不过,余耀看这方砚台,应该是康熙中期的,比雍正朝自然要老。
  老周听余耀说完,一拍大腿,“要不去找那老头儿,再买下来?”
  “这方砚台没了原配的盒子,落价后能值个三四十万;这老头儿一看就是个懂行的,就算卖,也不可能出低价,估计最少也得三十万。”余耀应道。
  老周抿了抿嘴,“碰上漏儿了,也看出来了,结果晚了一步,嗐!”
  “你想,要不是老头儿拿在手里举着,我们走过去,说不定还没注意呢!而且这七星桥,你来逛了多少遍了?好东西,讲缘分的。”
  老周听了,心下舒缓了一些,“是啊,天时地利人和,少了一样便不成事儿。”
  “嗯。你也算老手了,可别乱了心态。”
  余耀没再多说,他也明白,老周这样,和自己上来就连捡带搭收了两个漏儿有关系;但这两个漏儿,以老周的眼力,却是捡不着的。而且当时围了那么多人,光是余耀去了之后上手的就有两个,一个敢笃定的都没有,错失良机怨不得别人。
  两人继续往前逛,老周开始变得比较慢、比较细,却一直没遇上合意的东西。眼看就要逛完,又快到地摊区另一头余耀买青花瑞兽盘的摊子了,老周终于又发现了一件东西。
  这也是青花瓷器,是一个花觚。基本就是一个细圆筒形,口和圈足微微外撇,画片主要云龙纹。
  老周蹲身拿起这件花觚,边上有空儿,余耀也在他旁边蹲下了。
  老周对余耀低语道,“还记得邹宁那个笔筒么?我看画工和青花发色挺像。”
  余耀微微一笑,轻轻点头,“先好好看看”。
  邹宁那个笔筒,是龙马相会的崇祯官窑;这件只是像,却不是崇祯官窑,不过倒是和那件笔筒一样没款儿。


第545章 终于捡漏了
  对面的摊主没听清他俩说什么,笑着招呼,“两位有眼力!刚才有个行家也看上了,只是不愿出价儿;这样的好东西,我可不能便宜卖了。”
  这一句话带了好几个意思,老周看着东西没应声,余耀却笑呵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1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