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二道门口,有戎装持械岗哨。
郑文治和贺文光出示了证件,而后郑文治还拿出了一张类似通行证的东西,余耀才得以进入。
进了二道门,里面就和个小区的样貌差不多,只是只有三栋楼,而且都不高。
进了其中一栋楼,门口一侧还有保卫。
直到上了二楼,在走廊里郑文治才对余耀说道,“这也是特殊部门的驻地,具体我就不给你多说了。”
余耀本也不想问。
进了一个房间,魏来也在里面,另外还有个魁梧的中年人。
魏来见了余耀,点头示意,接着相互介绍道,“施主任,这位是我们特调局的外聘专家余先生;余先生,这位是施主任。”
施主任笑着和余耀打了个招呼,握了握手,而后问魏来,“人齐了吧?”
“齐了,麻烦施主任了。”
“别客气,下一步的行动,人手我都安排好了,领导交待一定要配合好特调局。”施主任笑了笑,“那你们先忙,有事招呼我,我今天都在办公室。”
施主任走后,余耀直接指了指房中会议桌上的一个泡沫袋包起的长条状物,“你们不会找回那把件剑了吧?”
这个,余耀一进来就注意到了。
“对。”郑文治一边动手解开一边说道,“这都是魏来协调的到位,多部门联合行动,才这么快。”
“真是江底挖出来被两个工人拿走了?”
“大体差不多,里面还有些曲折,具体先不说了,你和贺所先看看东西!”
泡沫袋只是简单捆扎,郑文治很快解开。
露出来的,是一个阴沉木的剑匣。
一看这剑匣,余耀感觉绝不是民国时期的物件。
上面,确实有刻字,字是小篆,余耀和贺文光辨认起来都没有难度。但字数没有濮杰所说传闻中的那么多,而是:
奉惊鲵以定陵。
传闻往往有添油加醋的成分,好在“惊鲵”没错,确实有。
余耀和贺文光都没有急于开匣,都是先盯着阴沉木剑匣看了一会儿。
因为,他俩居然都看不出这是哪种阴沉木。
阴沉木只是一个统称,任何木料经过特殊自然环境的“阴沉”,都可能碳化形成阴沉木。树木的种类太多了,即便是植物学家,也不可能面面俱到,更何况是形成阴沉木,发生了性状的改变。
片刻之后,余耀和贺文光对视一眼,都是微微摇了摇头。
郑文治开口,“判定是哪种阴沉木,难度太大,可以慢慢来。这剑匣的制式和工艺,我看像是三国两晋时期的。”
余耀点头,进一步点明,“应该是东晋的。”
贺文光赞同,“对,我看也是。”
说罢,贺文光动手开了剑匣,里面,确实是一把青铜剑。
剑形有点儿奇怪,偏细长,剑脊偏高,剑格宽大,类似一个压扁的六边形,剑柄是小圆柱,上有三道铜箍,剑墩形似鱼尾。
整把剑通体无锈,表面似有一层橘色暗纹。
同样,剑身的一面,有八个错金鸟篆:越王勾践,作剑惊鲵。
当然,“惊鲵”这俩字儿,余耀不认识,但根据郑文治的介绍,确实就是这俩字儿。
余耀皱眉,眼神中划过一丝狐疑。
这“惊鲵”,和他见到的那把“灭魂”,材质和表面处理并不一样。“灭魂”的铜质,感觉更精;而表面的颜色,“灭魂”也更红一些,没有暗纹;而这“惊鲵”表面,则是偏黄的橘色暗纹。
贺文光开口道,“定陵?怎么会出现在江底淤泥中?难道,江里有东晋的水下墓葬?而且能用‘定陵’二字,规格还很高!”
“这个可能是很大的,目前已经安排好了人手,准备进行全方位水下探测。”
“这么说,和保江会有关系的可能性不大了?”
“暂时还不好说。但如果真是水下墓葬中流出,又是一座东晋的墓葬,那和保江会可能就没什么关系了。”郑文治指了指这把“惊鲵”,“现在,先确定到底是不是越王八剑之一,如果是,再加一个东晋水下大墓,即便和保江会和太颠方鼎没什么关系,那也是一大收获。”
贺文光点头,而他的目光一直没离开这把剑,此时,他立即带上手套,拿起了这把剑。
剑一上手,他的眼神顿然一变,“这剑太轻!”
第457章 江底探陵
余耀听贺文光这么说,待他放下后,也便上了手。虽然没有贺文光说的那么夸张,但根据目测的青铜材质,手感上的确是偏轻的。
对比“灭魂”偏重的手感,这剑又多了一个疑点。
在余耀进一步审视的时候,贺文光拉开了工具包,取出了一个贴目式鉴定放大镜。
余耀看完之后,他立即又看了起来。
郑文治在青铜古剑方面,自认远不如贺文光,而且东西送过来之前,他在另一现场看过,所以也就没有再看,静等这两位大拿发表意见。
郑文治是个大烟枪,见余耀看完,递了支烟,但也没问,怕打扰贺文光。
贺文光足足看了十几分钟,才摘下了放大镜,接着便看向余耀,“我看,这不是春秋古剑。”
余耀点点头,“和剑匣,应该是同一时期的。”
郑文治手上烟灰飘落,“什么?东晋仿制的‘惊鲵’?”
贺文光随后便解释起来,他说话语速比较快,而且涉及很多专业词汇,好在郑文治不是庸手,基本算是听明白了。
贺文光说完之后,又让余耀补充。
其实,余耀之所以比贺文光鉴定得快,除了眼力的情况,还因为他见过“灭魂”,形制虽不一样,但越王八剑所用铜材,应该是一致的,所以余耀多了一个鉴定基础。
不过,余耀最终还是没说自己见过“灭魂”,他和祁长河虽然算不上深交,但人家是信任你才让看,不经同意说出来总归是不好。
而且,现在已经鉴定出来了,说不说的也不影响结果。
“我和贺所的鉴定要点差不多。不过,这都是从春秋青铜器和东晋青铜器的一些特征来推断的,但咱们谁都没见过真正的‘惊鲵’,不知道形制是不是仿的一样。”
郑文治吸了口烟,“能仿制‘惊鲵’,应该有真品参照吧?”
贺文光敲了敲额头,“这恰恰说明,江底有东晋王侯墓葬的可能性很大。如果东晋皇室藏有真正的‘惊鲵’,王侯据此仿造,是有可能的。真正的‘惊鲵’在历史长河中佚失,这仿制品却因为在水下古墓一直保存,刚刚被发现。”
余耀同意贺文光的推断,“而且,如果是水下古墓,以‘惊鲵’定陵,可免受水族侵扰。虽然是仿制品,但目的应该是这个。”
“如果是这样,这水底的东晋陵墓,很可能已经被破坏了啊!不然,定陵的‘惊鲵’怎么会沉陷江底淤泥呢?”
贺文光面色凝重,“这正是我目前最担心的,只盼着盗墓贼手脚不利索,还能剩点儿什么,不是一座空墓就好!”
话音未落,郑文治电话响起。
“什么,潜水仪有发现?”
郑文治和对方通话足有十几分钟,问得很详细。
“因为马上要进行全方位探测,所以今天先下了潜水仪,范围是从江北岸开始,先截取百米,逐渐往江南岸推移。没想到,恰好在江北岸的这个区域,有重大发现!”
郑文治一边说,一边在桌上铺开一张白纸,拿起笔画了起来。
江北岸此处,是一座五百多米高的小山,水下则是山体的延深;此处水深约十九米,并不需要清淤;但是,南岸是平地,同时江水深度不足十米,需要清淤。
南岸清淤之后,北岸山体下的淤泥,受水流等因素影响,也下落了一小部分。
根据潜水仪摄制的影像,山体在水中的底部,露出了一个类似“门框”的结构,像是有人工的痕迹。
同时,“门框”两侧,还露出了类似圆形的结构,与水底山体相连,像是高浮雕出来的。
贺文光的考古经验极为丰富,听完郑文治的介绍,立即说道,“水底陵墓,常见沿江凿山为陵,入口在水底,但会有斜上的甬道,真正的墓室,在山体之中,高于水平面!”
“我立即去安排人手,水下作业,进一步清理此处的淤泥!”郑文治说着便向门口走去,走到门口又停步扭头,对余耀说道,“你别走啊!留下帮我们参谋一下!”
“对对对!”贺文光拉了一下余耀的胳膊,“既然来了,先等等结果。”
余耀想起在海南潜水的经历,加上探陵独特的吸引力,“我说,到时候我能不能下去看看啊?”
“我尽力安排!”郑文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