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余耀想了想,“我看不用着急,先寻着买主。这个佛头,是典型的北齐精品,真正懂行的,看照片基本就能确定。有了意向了,再托运过来看实物不迟。而且,咱们找的买家,也未必就一定是江州的。”
“嗯,有道理!”濮杰点头,“看来你没被爱情冲昏头脑啊!”
“我向来丁是丁、卯是卯,不受干扰。”
“说你胖你还喘上了,先这么着吧!”濮杰挂了电话。
随后,余耀又给萧影拨了过去。
第373章 春联
根据老王的说法,在汉口,将半块玉佩卖到古玩店的跑单帮的人名叫李刚。
这是一个很不利的方面,因为李刚这个名字重复率很高。不过,此人还有个外号,叫杠头,因为他喜欢抬杠。另外,此人今年四十五了,以前除了走街串巷收老东西再倒手,还倒腾过水产。
大致信息就这些,李刚不在古玩圈里混了之后,干什么去了那边也不知道。
“你先别管了,我来打听。”萧影听余耀介绍完,接口道,“好在汉口是个大城市,风水界我还是认识一两个人的,先通过他们了解这个李刚的具体情况,如今还在不在汉口再说。等确定了,我再联系你。”
“好吧,那随时联系。”余耀刚要挂电话,突然又想起来,“对了,你这个风水局还真挺管用,今天居然还有外地的一个佛头生意递过来了。”
“你只要自己别干亏心事,会越来越好。”
“这我明白,不光是风水上的,德不配位,德不配财,必有灾殃。”
“是啊,殊途同归。”
两人又简单聊了两句,挂了电话。
余耀正想给沈歌打电话,结果沈歌发语音过来了。
他俩刚开始好,最容易起腻,其实沈歌之前也没正儿八经谈过恋爱。追她的人不少,却没有一个成的。
沈歌居然提议去七星桥古玩市场逛逛。
余耀是好久没去了,心说也好,今儿周六,还不到小年,下个周六就过了小年了,怕就没人出摊了。
他俩就是在七星桥古玩市场认识的,余耀同意之后还在微信上补了一句,“那一对扒村窑的玉壶春瓶,可别出手了啊,也是个见证。”
“我爷爷早就给我了!”沈歌顺带发了个白眼表情。
虽然气温不高,但天气晴朗,空气清新,七星桥古玩市场除了古玩摊子,还多了不少年货摊子,比如有摆出台案现写春联的。
来到写春联的台案前,余耀心道,家里防盗门上贴个福字就行了;父母在的时候,格古斋的春联内容没换过,一直是:
货有高低三等价
客无远近一般亲
老爸都是从老街上的一家店里买的印刷品。
父母去世之后,有下一年不贴春联的习俗,余耀则是三年都没贴;今年春节就是第四个年头了,格古斋又新装修了,各方面也都有了起色,应该贴一副春联了。父母泉下有知,也是一种告慰。
打定主意,余耀便开了口。这摊子上写春联的纸只有一种,洒金的万年红。
“小伙子,你是选一副,还是自己想词儿?”执笔的是个面色较黑的中年人,书法水平说不上有多高,只是规矩美观。他要是水平真高,那也不可能到古玩市场摆摊卖春联来。
旁边还有个张罗收钱和捆扎的女人,看他俩应该是两口子。
台案一侧的架子上,有写好的春联晾着;也有写着春联列表的白纸,可以从里面直接选。
“我自己想一副怎么样?”余耀一边说,一边看了看沈歌。
沈歌挑眉哂笑,“你行么?”
“主要是图个高兴,你慢慢想,我先写着别的。”执笔的中年人说道。
余耀凝神,不多会儿还真想出来一副:
金光伴月,大掌眼识千般珍宝
春风拨云,小字号传百年兴荣
余耀吟出了这两句,沈歌不由嗔道,“你这口气也太大了!”
鬼眼门的事儿和余耀的特殊经历,沈歌不知道,自是想不到余耀要贴到格古斋的春联,不仅仅是为了这一个“格古斋”;江州的格古斋是一个小字号,但近百年前琉璃厂的格古斋却是声名赫赫。
这“大掌眼”,余耀也不是说的自己,而是大掌眼许太炎的传承。
九月初三的晚上,一钩上弦月下,金光入眼;从此之后,余耀鉴识古玩,如拨云见日,春风拂来。
此时,执笔的中年人却又插嘴道,“不大不大,春联嘛,就得要这种。生意兴隆通四海,财源茂盛达三江;这不是更大么?大部分做生意的商铺却都喜欢这个。”
“你给想个横批呗?”余耀笑看沈歌。
“五福临门吧!”沈歌应道。
“你这也太随意了。”余耀接口,“好歹来点儿原创的啊!”
“不随意不随意!”执笔的中年人又插嘴了,“小伙子你想的春联,本来就有千百的数目字儿,横批用‘五福’多好!而且你是开古玩店的吧,字号要长久,珍宝要广进,一个福临门全都罩住了!哎?越说越合适!”
“行!”余耀拍板,“那就这么写吧,我先给你钱,你写了晾着,我走的时候再来拿!”
“好的好的。”中年人咂咂嘴,“你们这小两口,一看就是文化人,这幅春联真不孬!”
沈歌快步走在了前面,余耀跟上,“我说,你这个五福临门,还真有点儿画龙点睛的意思啊!”
“你不是说太随意了么?”
“这得品,乍一听挺随意,但是越品越贴合。”
“诶?你这不是会聊天么!”
“其实我本来想说,要是在清代,贴这个横批,是要被砍头的。”余耀摸了摸鼻子,“幸好没说!”
“你已经说了!快过年了,砍什么头什么?快说:呸呸呸,童言无忌!”
余耀哭笑不得,只好照办。
一路聊着来到了一处地摊前,沈歌扫了扫,蹲下身来,从一个开盖的木盒里拿出了一只珊瑚红釉橄榄瓶。
余耀也在她身边蹲下了。
“姑娘好眼力!这可是康熙官窑呐!我要不是快过年了手头紧,绝对不会摆出来的。”摊主是个看着应该不到四十的男子,收拾得特别齐楚,挺不像个摆地摊的;手里夹着根烟,还不是直接夹着,而是插在一个岫玉烟嘴上。
“我就是想买个花瓶,这橄榄瓶脖子不够长,怎么可能是康熙的?”沈歌连底都没翻,脱口而出。这一谈起古玩买卖,她的状态立马起了变化。
橄榄瓶,顾名思义,颈部收,腹部鼓,足部撇,像个橄榄。这个形制宋代就有了,清代仍有烧制。
沈歌是一针见血,康熙官窑的橄榄瓶,颈部偏长,更显秀美。
余耀的目光,却不由瞥向了木盒边的一只不大的盘子。
第374章 半路出家
余耀注意到的这只盘子,其实正是沈歌的真实目的所在。
两人还是很有默契的。
摊主一听沈歌如此懂行,干笑两声,“我眼拙,就是当康熙官窑收的,不过姑娘你要想要,可以便宜点儿。”
“两百可以吧?”余耀此时帮腔开了口。
摊主一愣,“这也太低了!”
“那算了。”沈歌说着,“顺手”拿起了那个盘子。
这个盘子直径有个十七八厘米,造型很别致,圈足稍高,盘沿到盘心之间,有一圈菊瓣纹,而且釉色少见,盘的内外壁,都是藕荷色釉。
这个盘子,乍看上去,很像是现代的工艺品小瓷盘。可再细看一下,釉色之匀净又不是现代工艺瓷器能比拟的,而且火气褪尽,润泽如玉。
“这个小盘子挺漂亮,最低价多少?”沈歌又“顺口”问道。
摊主嘬了口烟,“你这是又要买个果盘?”
“不,瓜子盘。”沈歌淡然应道。
“我说,姑娘,可能你眼力不错,但买些家用瓷器,也不用到古玩市场来;我看是你买老件就爱拿这个当幌子吧?”摊主可能被沈歌的态度刺激到了,来了一句比较呛的。
余耀却在沈歌之前开了口,“我都不管她怎么买,你管这么多干嘛?你要是能卖,那就报价,价儿合适就买,不合适就散,多简单的事儿啊!”
摊主打量了一下他俩,“得,还是那句话,这盘子是官窑,不便宜。”
沈歌看了看底,圈足露胎一圈,胎质洁白细腻;圈足内施白釉,无款。
“这也是康熙官窑?”沈歌故意问道。
“单色釉最好的是雍正啊!”摊主活动了一下脖子,“你也别说哪儿不像了,我就当雍正官窑卖了。”
“这肯定不是雍正官窑。”余耀摇摇头,“你先说最低多少能卖吧?”
摊主开口前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