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说话间,东西摆到了长桌上。
“宣德炉?”杨锐差点儿叫出声来。
这是一件点金双龙耳铜香炉,确实是宣德炉的造型之一。所谓点金,是铜炉之上有点点金斑。
三足,炉盖是祥云纹镂空,白玉花果纹炉顶。
明代永乐年间,郑和下西洋,带回的两种东西,在艺术品上产生了划时代的意义。一种是苏麻离青,一种是暹罗红铜。
苏麻离青是永宣青花的基础,虽然元代就用了,但是元代灭亡之后,原先这种颜料的商路断了。郑和又搞了一批,宣德之后,再无苏麻离青的青花器。
暹罗红铜被冶炼成了风磨铜,这是宣德炉的原料。
宣德炉惊世绝尘,珍稀罕见,不要说这里了,就是在大型拍卖会上见到,相信绝大部分人也是要先打一个问号的。
实际上,这件铜香炉标价只有两百万,显然不是当宣德炉真品卖的。哪怕是当初督造宣德炉的工部吴邦佐后来仿制的那一批,价儿也不会是这样。
这香炉摆上来不久,便同时有好几个人喊了一声,“看款儿!”
这香炉的款儿在炉底,老头儿轻轻拿下顶盖,然后双手把住香炉,给大家展示底款。
先对着一侧桌边展示,又对着另一侧桌边展示。
展示的时候,叶霁云还拍了照。
不过,因为所有人都是凑近了看,而且底款是铜色,不似弘治黄釉碗的白釉之下的青花款那么鲜明,余耀根本没法看清楚。
“元芳,你怎么看?”杨锐低问。
“狄大人,我实在是看不清啊!”余耀苦笑。
“不说款儿。”
余耀想了想,“从包浆和光感上,像是清代仿的东西。整体上的感觉,有可能是雍正朝仿的。看这标价也像。不过没细看,不好说,因为雍正宣德炉也比较出名,后世仿雍正也没准儿。”
宣德炉的仿品,除了当时督造的吴邦佐仿的那一批,清早期的仿品,算最精良的,特别是宫廷仿品。
宫廷匠人的资源自然很多,铜料优中选优,也加入了黄金白银等一些贵金属,冶炼方面也能不惜工本,而且清宫中可以参照的实物和图谱也比较全面。
其中,雍正朝的仿品,更为有名。雍正宣德炉,甚至已经成为一个“单独”的品种,后世出现了不少仿“雍正宣德炉”。
两人说着,叶霁云居然也提前离开了桌边。
杨锐注意到她拍照了,笑着招了招手。
叶霁云走了过来,杨锐指了指手机。
叶霁云也没拒绝,调出了底款图片。
杨锐正对手机,余耀的角度偏了一点儿,但一看之后,便立即明白了,果然是雍正宣德炉的款儿!
雍正时期宫廷仿制的宣德炉,并不想以假乱真,只是借鉴冶炼方式和造型、工艺等等,所以,在落款上,稍加区别。
虽然和真品宣德炉一样,都是“大明宣德年制”六字三行楷书款儿,但是“德”字的写法略有不同。
真品宣德炉的“大明宣德年制”,“德”是没有那一横的。而雍正仿宣德炉的刻款,却在“德”字上,多了一横。
“厉害啊!”杨锐冲余耀伸了伸大拇指,“没看款儿,就知道是雍正!”
余耀没在意这个,却暗想,这件香炉器形端庄,包浆自然,炉顶的祥云和双耳的龙形,美感都很强烈,整体看来,很像是雍正仿宣德炉的真品。
若是如此,两百万算是物有所值。
第309章 兔毫盏
不过,仿“雍正宣德炉”的东西,同样不少。这一件余耀并未细看,一时也难以定论。如果是高仿的雍正宣德炉,那也是一流高手所为了。
这第二场,如果把高仿的事儿放到一边,就上的东西的名头来说,还是很有档次的。
这件“宣德炉”,过了二十分钟,才有人拿下。
这个,不管余耀看上看不上,都没办法,没资格抢。叶霁云也不是杨锐,不太方便让她代劳;而且,余耀在后面也看不清楚。
这个过程中,叶霁云听余耀和杨锐说了几句,不由对余耀刮目相看,特别是他没看底款就能判断出是雍正时期的东西。
第三轮抽签,幸运女神终于眷顾了余耀,而杨锐和叶霁云则落空了。
只是这次上的东西很小,是一只茶盏。其实说白了就是个茶碗,不过这东西不能用现在的说法。
口径十厘米左右,高五厘米左右。
标价却比前面两件东西都高。
四百万。
这只茶盏施了黑釉。不过,碗上,特别是碗的内壁,有湛蓝的色的毫毛般的细纹。在灯光的照射之下,分外夺目。
建窑兔毫盏。
余耀也不能一眼定真假,但这个标价,肯定是按照宋代建窑来的。
宋代的官窑系统有汝官哥钧定,民窑系统也有八大名窑,建窑,就是其中之一。建窑,也就是建阳窑,窑址位于福建的建阳。
建窑很特殊,主力产品就是茶盏,这也和窑口所在的省份是产茶大省有关。
建窑的茶盏,胎是黑或者黑褐色的,所以有些史料上也叫“乌泥窑”。同时,基本也是黑釉。
宋代流行的是青瓷,为什么这样的“黑瓷”能够名垂千古?就因为这个窑口主要出产的是茶盏,其他的东西烧得少。
为什么黑茶盏受欢迎?因为和宋代的饮茶习惯有关系。
宋代之前的唐代人喝茶,茶叶碾成末,煮,还加上盐、加上作料,说“茶粥”也不为过,所以,喝茶,一开始叫吃茶。
宋代呢,变成了点茶,就是冲茶。不过和现在还是有点儿不同,现在开水冲泡茶叶,一般不会把茶叶也吃了。宋代呢,是把茶叶磨碎再调制成膏,喝的时候一起喝下去。比唐代简单,但也有之前的影子,起码茶叶是都吃了的。
今天只喝茶水的习惯,明代才有。这和朱元璋对茶叶“废团改散”有关系。
而在宋代,点茶的习惯导致出现了斗茶的习俗。斗茶有很多比试要点,只说其中一项,就是“色白为贵”,而且“青白胜黄白”。
所以,黑茶盏就受到了欢迎,和茶水对比强烈嘛。
还有一个辅助原因,建窑烧造建盏所用的黑泥保温性比较好,凉得慢。
黑的主色调是个基础,若只是黑,也不会名气这么大。还有个重要原因,就是黑釉烧出来的变化。
这里面很复杂,简单来说也是一种窑变,因为建窑的黑釉属于结晶釉,含铁量高,窑内的高温,会使釉中铁晶体产生奇妙的变化。
烧出来之后,釉色的底,还是是黑的,但是上面会出现兔毫、油滴、鹧鸪斑之类的异色纹路,特别是在光照之下,尤为炫目。
比如这只兔毫盏,黑釉上面出现细如兔毫的纹路,灯光下闪动湛蓝光芒,很漂亮;如果配合茶水来看,会更漂亮。
在建盏当中,兔毫盏首推第一。还有油滴、鹧鸪斑等等一些纹路,也很漂亮,但是不及兔毫名贵。
因为建盏的釉色纹路,会展现出彩光耀目的状态,所以还有个名字,叫做“曜变”。
这个词儿,华夏人宋代以后基本就不用了,但是建盏传到倭国以后,他们一直在用。以至于有些人认为这是倭国专有的词汇,其实不是,只是华夏后来不用了而已。
倭国人称呼建盏,还有一个词儿,叫做天目盏。这是因为宋代有倭国僧人西渡来华,在天目山上学佛参禅,也在此发现了建窑茶盏瓷器,也正因为这个原因,奉建盏为宝,带回国后极为珍视。
现在市面上有很多建盏工艺品,虽然无法和宋代的相比,但是拿来喝茶,还是很赏心悦目的。
摆在余耀面前的这只兔毫盏,在几个人的建议下,老头儿先后多角度展示过。
这件东西虽然标价不低,但如果是宋代的建窑兔毫盏真品,保存又如此完好,余耀还是会动心的。
毕竟是一千年前的名窑精品啊。
即便是宋代,也不是普通人能用的,没准儿宋代的哪个人物还用来喝过茶呢!
但是这件兔毫盏,不上手,余耀一时也难以判定真假。鉴定建窑,重量、胎釉的手感,也都是很重要的。比如“兔毫丝”的那种凹凸的感觉,真品和高仿会有细微的差别;比如用手指轻敲胎骨,真品也会有一种特别的类似金属的声音。
要是像那件蒙造皮子活儿的价格,甚至是几万十几万的价格,余耀都可能赌一把。
但四百万,实在是太高了。
第二场上了三件东西,弘治黄釉碗余耀瞅出了端倪,雍正宣德炉不得近前,这一件总算能够细看又有资格抢了,只凭目测,竟然却又难以断定!
这个流水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