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你这人,人品不咋地,眼力却没问题!而且,市面儿上没出过,更容易出高价!特别是铜造像,比铜壶要热。”
“我就不该当你面儿接这个电话!”
“你想想,拍好了肯定比你私下出手价高。你不放心,也可以定个高起拍价。而且事先也不用出钱,这样的好事儿哪里找去?”
话说到这份儿上,而且想想也确实有点儿道理,余耀最后算是同意了,“行行行,就这样吧,明儿一起去收了。”
“这事儿,确实得谢谢你!先是看穿了白釉执壶是高仿,又让我接着就征集了一件拍品!”沈歌很真诚地说道。
“像我这样管杀又管埋的二货也不多了。”余耀自嘲。
沈歌扑哧一声笑了出来,“明儿我继续请你吃饭,你挑地方,行了吧?”
第二天上午,余耀和沈歌一起,到了“大肘子”,把这件赵公明铜像给收了。
王老板的老婆也露面了,两口子乐得快合不拢嘴了,好像捡了天大的便宜。
余耀多留了个心眼儿,坚持和王老板签了份儿协议,让两口子都签了字摁了手印。这东西,毕竟要上拍,以后拍出高价,两口子再闹腾可麻烦!有这协议,就稳当得多。
“你的运气实在是太好了!要不是他们家的太奶奶凑巧叫王玉兰,或者他们再心细一点儿,多多查证一下,那就不会这么容易。”回去的路上,沈歌还感慨了一下。
“就是这么个寸劲儿!”余耀应道,“如今信息发达,所有的漏儿,都是赶巧了。”
“别说,你虽然人品不行,但是眼力和见识都可以。”
余耀看了看她,“我说沈大小姐,就算你觉得我人品不行,以后别挂在嘴上行不行?好歹我也是帮过你的!”
沈歌见他表情严肃,也有点儿不好意思了,“好,我记住了。我先去单位,你想想要吃什么,晚上请你。”
“改日行不行?”
“行,也随你。”
余耀突然坏笑两声,“欧了。你着急去单位,把我放在滨江道的路口就可以了。”
放下余耀之后,沈歌开车去单位,等一个红灯时突然回过味儿来,觉得余耀坏笑是因为嘴上占了便宜,“还是臭流氓!”
第28章 又有买卖来了
余耀忽而也觉得这玩笑太过随意,走到格古斋门口,“阿嚏!”
“谁在背后骂我呢?”
“我骂你呗。去哪了?等了半天了!”濮杰从隔壁的湖笔店走了出来,手里还拿着一轴水写布的字帖。
“去把赵公明铜像拿下了。”余耀开了店门,和濮杰一起进去,又关上门。
濮杰顺手把字帖放到了桌上,余耀压低声音笑道,“就你这样的还练字?是不是觉得老板娘张嫂挺有风韵?”
“别瞎说,张哥张嫂都在店里呢。我这是在人家店里等你,干坐着不好意思,才花了三十块钱。”
“待会儿给你配两把钥匙,一把卷帘门的,一把大门的,回头自己开吧。”余耀接口道。
“嗯。”濮杰点了支烟,“铜像呢?多少钱拿下的?”
“二十万。”
“什么?这么高?这价儿也不是看明白了开的价儿啊!”
“是没看明白,坐地起价呗。我去了店里还跟他讲半天呢,最后十九万都不行。不过,钱不用我出。”
“怎么回事儿?我怎么越听越迷糊?”
余耀把前因后果一说,濮杰嘿嘿乐了,“英雄难过美人关,我就说你五迷三道的。”
“我还真没五迷三道。送拍吧,有利有弊,但是收货价儿这么高,而且人家肯垫资,还是利大于弊。”
“得,都这样了。”濮杰抽了口烟,“我说,又有买卖来了!”
“小伙子最近很勤快啊!”
“跟着你余老板混,压力大啊。”濮杰道,“是这么回事儿,城东有户老宅子,老爷子自己独居;前几天,家里老爷子走了,俩儿子分家产差点儿打起来!摊上这样的败家儿子······”
余耀一听,“老爷子留下的房子和东西不好分,这是要卖了分钱?”
“可不是呗。不过我得到消息还是晚了。老爷子生前喜欢收藏,东西不少,但是现在大件儿都卖了,我约了今天下午去,听说还有些小件儿。”
“被人挑过一轮了你还买卖个什么劲儿?我给你说,这不光是大件儿没了,小件也是挑剩下的货色了。”
“总比没有强吧?去看看,没准儿就有漏网之鱼。”
“有枣没枣打一杆子吧。”余耀看了看濮杰,“好歹你也费了一顿劲。”
下午三点,两人来到城东一处四合院。院子不大,正房四间,左右厢房各两间,一个小门楼。除了这处院子,周围还有一小片是民国的老建筑。
就在小院门口,余耀和濮杰还没进去,看到两个男子走出来了。一个男子手里拎着个袋子,另一个直接用手攥着一只豆青釉的小盘子,面色兴奋。
走到门口一边,兴奋的男子将豆青釉小盘对着阳光照了照,忍不住对旁边男子笑道,“这下捡了漏儿了,这康熙的东西就是好,对着太阳就能看到蛤蜊光!”
另一个男子看了余耀和濮杰一眼,递了个眼色,两人便不再说话,匆匆去了。
这个小盘的底款儿,确实是青花双圈楷书“大清康熙年制”,不过濮杰和余耀都摇了摇头。
濮杰随后笑道,“这俩棒槌!蛤蜊光是彩瓷上才有,弄一单色釉盘子说什么蛤蜊光啊!”
所谓蛤蜊光,是釉上彩的表面产生的一种膜状物,一般要经过至少几十年才会氧化出现,并随着时间的积累逐渐增厚。怎么看呢,迎着光,侧着看,有点儿像蛤蜊壳内壁上五光十色的感觉,主要产生在彩料的周围。
余耀道,“蛤蜊光瞎胡说也就罢了,关键这盘子就不是康熙的。”
“啊?这你也能看出来?”
“单色釉是康熙朝成就最高的瓷器之一,刚才他对光,我顺势一看,釉肯定不对。”
“新活儿啊!这家老爷子眼光这么菜?”
“不是新活儿,光绪仿康熙,还不像是官窑仿的。算老东西吧,玩玩也成。”
“卧槽,你现在是越来越拽了!”
两人走进院子,中间有个葡萄架子,架子下面一口大缸,里面还养着金鱼。正房的门和厢房的门都开着,看样子基本搬空了。
正房堂屋里,居中摆着一个简易折叠桌子,旁边坐着一胖一瘦俩中年男子,虽然胖瘦不同,但眉眼依稀有几分相似,估计就是这俩兄弟了。
堂屋里还有两个男子,一个三四十岁,一个五十多,在看简易折叠桌上的东西。
濮杰上前和那个胖子打了个招呼,胖子道,“就剩这些了,你们一起看吧。”
折叠桌上,摆着一对掸瓶,一个内画鼻烟壶;另外,那个三四十岁的男子,拿起了一块白玉无事牌看着;而五十多的男子,则抄起了原本放在桌上的一件青花大碗在瞅底。
另外,折叠桌旁边,还有一只大柜子,四角配着祥云铜饰,正面上方的锁扣也是祥云纹。
濮杰先看了看掸瓶。掸瓶这东西,顾名思义,是用来放掸子的,比较高,脖子细肚子大。这一对掸瓶很完整,粉彩山水的画片儿。
濮杰看了一会儿便又看余耀,余耀放下手里的鼻烟壶,微微摇头。
这对掸瓶是民国的,而且工艺不行,特别是画片,山水格局别扭得很。
余耀看过的鼻烟壶也一般,是上个世纪五六十年代创汇期的东西,画工刻板,有点儿流水线活儿的意思。
那个拿着白玉无事牌的男子开始向兄弟俩问价,兄弟俩也不知懂不懂、找没找人掌过眼,但都是一脸自信的劲儿,张口就是三万。
男子开始砍价儿,最后一万八买走了,两人一人落九千。
这时候,那个五十多岁的男子放下了手中的大碗,叹了口气,看样子是一件没看上。
兄弟中的瘦子对他说道,“那红木大柜也不错啊,别嫌笨,好东西!”
五十多岁的男子嘿嘿一笑,“哪有红木上漆的啊!”
兄弟俩都是一愣,看来他俩是真不懂。
红木,现在有俩意思。一个意思是一类,比如紫檀花梨铁力木鸡翅木等等都是红木的范畴。另一个意思,单指红酸枝,一说老红木,往往是这个。
不管哪个意思,红木的东西,上漆是画蛇添足,因为本身往往材质细密不易变形,不少还带有花纹,顶多上油保养。
第29章 宣德青花
这只大柜,是大漆的,里面必是普通木料,用的最多的常是杉木。
“不是吧,不是红木的能这么沉?”胖子还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