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余耀看完之后,笑着问道,“老板,这东西我看不懂啊!”
女店主看了男子一眼,显然,她的眼力应该不如男子。这两口子的分工,女的管在店面里张罗,男的管收货和定价。
男子笑了笑,“肯定是老东西,先说喜欢吗?我看您这眼光挺高,挑来挑去,一件儿也没看上。”
余耀掏出烟来,递给男子一支,“连年有余,这意头挺好。而且这造型吧,挺适合吃饺子。”
“什么?”男子接了烟,却愣了一下,怎么扯到吃饺子上了?
“你看啊,用碗吃饺子,吃慢了,层层垒着容易坨;用盘子吃饺子,装的时候饺子容易从边上滑出来,这个盘子,里面半深不深,内壁半斜不斜,不是正合适么?”
男子不由哈哈大笑,接着点了烟,“真有你的!现在也有这种盘子啊,不过基本比这要大。”
“所以不像老东西啊!”余耀忽而抓住话头,“老瓷器里,我还真没见过这种盘子。”
男子不由又愣了一下子。好小子!在这儿等着我呢!
第251章 枢府瓷,卵白釉
“您呐,就别和我装糊涂了!”男子吸了一口烟,“这东西,指定比您收走的瓷枕还要老!”
余耀心说,你非要把瓷枕当成明代的,那这件小盘确实是早;可这瓷枕是金代的,那这小盘却是晚了。
“噢?”
“这小盘的印花,有点儿定窑的意思。”男子说道。
“定窑我多少知道点儿,釉色不对。”余耀应道。
男子本来也是试探,进一步确定下余耀的眼力。随后他接着说道,“对,北宋定窑白釉偏黄,南宋定窑南迁之后,是偏粉,粉定嘛。不过,我说有点儿定窑的意思,是因为印花的特点,和宋代相接,应该是元代的。”
余耀听了这话,心里略略一惊,难道他看出来了?
“元代的民窑?”余耀随即问道。
“民窑?呵呵。”男子压低声音,“您应该知道枢府瓷吧?”
余耀当然不知道男子收货的实际情况,听他这么一说,心说难不成他还真看出门道来了?
元代的官窑制度,最主要的,就是在瓷都设立了浮梁瓷局。元青花就是出自瓷都,另外,还有白瓷、蓝瓷、釉里红,等等。
枢府瓷,是元代官窑里很特殊的一种,用现在的话说,是特供产品。
枢府,就是枢密院,元朝的最高军事机构。枢府瓷,顾名思义,是特供元朝枢密院所用的瓷器。
元朝尚白,如今发现的枢府瓷都是白釉。这种白釉并不是很通透,由此也能掩盖胎土不白的问题。元代官窑烧制瓷器,还没有广泛使用色白细腻的高岭土。
同时,这种白釉微微泛青,有点儿像鸭蛋的颜色,所以枢府瓷,也被叫做卵白釉。一说枢府瓷,就是卵白釉。
既然是特供产品,并不是经常烧,下了命令才烧,而且烧成之后还要经过甄选。真正的元代枢府瓷,价值自然很高。
余耀心想,如果他看出门道,那这价儿就很难有漏儿了。不过,他向来是喜欢一探到底的,追问了一句,“你是说这小盘是枢府瓷?”
男子高深莫测地点点头,并未说话。其实,他只是觉得像,牵强附会上去的。但这里面有一个“硬伤”,可以直接否定他枢府瓷的说法。
结果他没想到,余耀接着就把这个“硬伤”给揭了出来,“不对啊?我看过史料,说但凡是枢府瓷,‘器内皆作枢府字号’!”
枢府瓷,既然是特供,那总得有标识。这个标识就是在瓷器的内壁或者外壁上,有印花的“枢府”二字,一般不在一起,是左右对称的。
但是这件小盘上,外壁无纹饰,内壁的纹饰之间,也没有见到“枢府”二字。
不过,内壁也不是没字,有一个,就在莲花中间的圆圈里,是个“农”字。
莲花中间的圆圈本来偏大,如果没有什么点缀,或许还有点儿别扭。繁体的“农”字笔画不少,放这儿真不难看。
这个“农”字,和“枢府”自然不沾边,男子也不是没注意到,但实在是和官窑挂不上钩。
实际上,枢府瓷是官窑烧制的卵白釉,但元代的官窑卵白釉,却不止有枢府瓷;或者说,枢府瓷这个概念,可以有广义上的外延。
比如,男子就还知道一个,那就是特供皇家宫廷所用的官窑卵白釉,这种瓷器上面,也会有字样。
不过,特供皇家宫廷所用的,一般都是龙纹、凤纹,而且字样多是福寿、万寿、太禧这种。
这个小盘,纹饰就不对,连年有余,更像是民窑之物。至于这个“农”字,配合连年有余,倒有点儿祈盼丰收的意思了。
男子一时不知如何应对,只好模棱两可地来了两句,“古玩这东西,可不能太教条。而且,官窑也未必没有疏漏。”
“这不是教条不教条的事儿,这是元代的制度,要是疏漏了‘枢府’二字,相关人员是要掉脑袋的!而且发现疏漏之后,也不可能留下来,是要敲碎毁掉的。”余耀迅速反驳。
男子彻底不知该说什么好了,又是高深莫测地一笑。
“我刚才还问了一句:是不是元代民窑?你接口非说是枢府瓷。”余耀笑道,“枢府瓷,哪儿这么容易碰上啊?”
男子此时心道,这小子理得倒是清楚,而且本来就是搭来的东西,当元代民窑卖,怎么也能叫个两万三万的,其实还可以。
“总之是元代的老东西。至于是不是枢府瓷,还可以找专家再看下。”
虽然男子仍然没有完全松口,但余耀却看明白了,也放心了。
如此看来,他就是没看懂;没看懂还收回来,那来价必然不高!
既然不懂,那就有不懂的说法。
余耀接着就来了一个大转折,“我刚才只是说,问你是不是元代民窑?不是我认定是元代的民窑。刚才咱俩一边讨论,我也一边又琢磨了一下。元代瓷都的民窑,确实也烧过卵白釉的东西,这是当时的流行趋势,但比起官窑定制,工艺毕竟不行,釉薄釉灰。所以,这也不像啊。”
“啊?”男子措手不及。
余耀接着说道,“卵白釉比较特殊,大致只在元代流行,特别是明代永乐创烧甜白釉之后,基本就不烧了;清代更不用说了。所以,是明清仿品的可能性也不大。”
转折太快,而且话都说到这份儿上了,男子忍不住脱口而出,“你直接说是民国以后的不完了?”
“这是你说的啊,我可没说。”余耀微微一笑,“不过,民国时期,枢府瓷的地位很高,出现了大量仿品,五花八门,有不少印的字儿很随意,我还见过带地名的呢。”
这时候,女店主的眼珠却转了转,“说了这么多,您到底要不要啊?”
“要啊!我不说了么?清洗之后,可以用来吃饺子,咱也上上档次!”余耀乐呵呵回了一句。
“那你俩就别开鉴定会了!您想要,我们也想赚钱,商量个都认可的价儿不就结了?”女店主笑道。
这女店主还真是会救场,余耀说了这么多,无非就是想压价,她转了话题,却是切入了正题。
男子此时叹了口气,“不管怎么说,这盘子,我收来的价儿可不低啊!”
第252章 大司农司
像这种话,基本是可以忽略的,报价前的惯有说辞之一。
余耀之前已经盘算过了,看不懂却能收来,他的来价不可能高,“老板,刚照顾你一单生意,这算第二单了。”
女店主面带笑意,却不说话,只看着男子。
男子仿若咬了咬牙,“这位先生,不打谎,我是整三万收来的,你说出多少合适?”
一般来说,若是货主这么报价,“收货价”是要坚持一阵子的。古玩一行,来个一成两成的利,那是赔本赚吆喝。所以,报“收货价”,意思并不是就是开这口价儿。
但是,这次余耀却并没有像买瓷枕一样,回得那么高,而且也不顺着他的口风说话,很干脆:
“三千!我就吃个饺子而已。”
男子的脸色不太好看,不由看了一眼女店主,女店主也有些意外,这小伙儿虚虚实实的,越来越琢磨不透了。
漫天要价,坐地还钱。不要说余耀还价三千,就是还价三块,两口子那也不能急。他俩是在琉璃厂开店的,这点儿规矩要都不懂,那就可以关门大吉了。
“您不是开玩笑吧?”男子又递上一支烟。
余耀摆手,点了点他,“要是没有这个‘农’字,其实还能多出一点儿,但这个字算是个败笔。我看着不舒服,估计懂行的都会有点儿介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