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八八书城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玩宝大师-第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不镶口也能用,离嘴远点儿就是了。关键是,覆烧技术对窑口有利,能提高产量。
  有一点不得不提,定窑的芒,也是导致汝窑产生的原因之一。
  因为“芒”终究是个缺点,最后宋徽宗受不了了。
  “定州白瓷器有芒不堪用,遂命汝州造青瓷器”。
  汝窑,是钦定的特殊官窑,从选料到工艺,极为精湛,再加上存世时间短,这才导致了它的珍贵。
  汝窑用“支钉烧”解决了“芒”的问题,全器满釉,只有底下有几个支钉造成的芝麻痕。芝麻痕也成了鉴定汝窑的重要特征之一。
  余耀摇摇头,“你看碗的涩口,明显不规整,而且既没有打磨,也没有镶过口的痕迹,说明根本没认真处理过。北宋晚期,因为宋徽宗嫌弃定窑开创汝窑,所以定窑的覆烧又开始转向正烧了,这时候的覆烧就比较草率,涩口更不规整。”
  谢治豪沉吟着点头,“有道理······”
  转而又问道,“北宋晚期可以说得过去,但我看这工艺还可以啊!”
  “一代名窑,工艺当然差不到哪里去,我说粗糙,是相对的。你看这碗上的划花,简单平实,没什么特别的美感了。北宋晚期,印花技术已经很成熟了,这碗上还是用划花,而且不够精美,那不就是粗糙么?”
  定窑瓷器釉面上的暗花纹饰,也是其比较显著的特征。一般有三种技术手段:划花、刻花、印花。
  划花是最早出现的工艺,使用篦状工具,纹饰相对简单,说白了,艺术性差,一般工匠都能干。主要出现在早期定窑和普通产品上。
  刻花,是在划花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工具多了,工艺细致了,立体感也比较强。
  而印花,是定窑瓷器最富表现力的技法,北宋中期才有,北宋晚期已经很成熟了。图案层次分明,相邻纹饰之间,往往会有回纹间隔;印花纹饰也是最繁复的,却繁而不乱。
  余耀说的,都是实情,这件定窑白釉划花碗,确实不是精品。
  谢治豪听的连连点头,“唉,这天底下,真是没有什么便宜可捡啊!起拍价低,自有低的道理。”
  “那当然了,这样的碗,能和拍出几千万的定窑碗相比么?”余耀接口,“要是那么好的碗,恐怕货主也未必舍得拿出来拍。”
  谢治豪突然揉了揉太阳穴,“兄弟,和你交往这一段时间,我怎么觉得想法有点儿变动?是不是有些好东西我该留一留,自己收藏欣赏一下。做了这么久古玩生意,我还一件好东西没有自己留过,光去赚钱了!”
  “你?你不是说了么,赚钱的你都喜欢,你就欣赏钱,还留什么?”
  “你不知道,我刚才突然想起来,我曾经出手过一件‘红定’弦纹盖罐,当时挺喜欢的,真有点儿想自己留下的冲动,但最后利大,还是出手了。”
  “我去,你还有过‘红定’的东西?我都没见过!”
  红定,红釉定窑,颜色深红,也有人叫紫定。苏东坡曾经写过:定州花瓷琢红玉。
  定窑不仅有白瓷,还有红瓷黑瓷。白瓷黑瓷相对多见,红定是很少见很珍贵的。不光现在珍贵,北宋的时候就很珍贵,和汝窑、成化斗彩一样,本朝就是稀罕玩意儿。
  关于红定,有过这么一个历史记载。说宋仁宗到了张贵妃那里,忽然发现摆了一件定窑红瓷器,问她你从哪里弄到这样的好东西?张贵妃说,王拱辰送的。王拱辰是个大臣,也是当时的著名诗人。
  虽然宋仁宗非常宠幸张贵妃,但一听这个,接着就恼了,顺手拿起柱斧,当场就把这件定窑红瓷给敲碎了!
  当然,他生气的主要原因,是后妃和大臣有交往,私收馈赠。但也说明了红定的珍贵!要是送两斤土特产,说不定宋仁宗不仅不生气,还一起尝尝了。可是,要拍贵妃的马屁,普通的玩意儿怎能拿得出手?
  这个宋仁宗,就是“狸猫换太子”里的那个太子,以节俭闻名。当然,“狸猫换太子”和正史差了十万八千里,不赘述了。
  “没盖了,是剃头的,而且也有伤,不过不明显,看着真是赏心悦目啊!”谢治豪叹道。
  “行了,你都卖了,叹息个什么劲儿!走吧,既然来了,都看看吧!”
  谢治豪摇摇头,“瓷器里没什么太出彩的东西了,还有件嘉庆‘包袱皮’不错,但是起拍价太高了。”


第147章 龙袍
  “嘉庆时期‘包袱皮’可罕见!主要是乾隆时期才有。”余耀不由问道,“在哪里?我去看看。”
  谢治豪抬手一指,“喏,那边。”
  余耀走过去,这是一件粉彩西番莲包袱瓶。瓶子是立在立柜里的,不过背景图片很详细,包括底款,确实是:大清嘉庆年制。
  “噢,我想起来了,乾隆当太上皇时期,确实烧了一批包袱皮,但落款肯定是嘉庆了。这件,还算是精品呢!别看起拍价儿高,估计也会抢破头。”余耀边看边说。
  “包袱皮”是乾隆时期流行的一种特殊瓷器图案。就是在一件瓷器原有图案的基础上,画上一条包袱巾,围在肩部扎住,都会画得很逼真。
  这瓷器给人的感觉是质地坚硬,但是包袱巾却给人柔软的感觉,对比之下,冲击力还是很大的,美感就在这种对比中更为明显。
  “就是,这件好东西,没法出手了。”谢治豪在一旁说道。
  两人随后便在预展区又看了看,余耀大致心里有数了,也不太想和谢治豪多说,接着便提出要走。
  预展有三天的时间,这是为了考虑人流量,其实半天基本就看完了,因为不可能每一件都细看。
  谢治豪对拍卖的兴致也不是很大,因为拍卖的东西,得手后基本就没利了,他来主要是为了确定下这件青铜敦。
  谢治豪非要请余耀吃午饭,余耀正要想办法拒绝,电话忽然响起来了。
  “好,好,好!我马上去!”余耀挂了电话,对谢治豪说道,“不好意思了,确实有点儿急事儿,改天我请你。”
  谢治豪一看,也没多问。
  余耀出去的时候,见沈歌在忙,远远摆了下手,便离开了。
  出去之后,余耀打上一辆车,这才把电话拨了回去。
  电话是濮杰打来的。
  “我刚才还纳闷儿呢,我刚说有件东西,你接着就‘好好好’,还以为你抽疯了呢!”
  “瓷都遇上的那个港胖来江州了,我和他在天和秋拍预展上呢。”
  “怎么?这胖子特别讨人嫌?”
  “那倒不是,他挺会来事儿,就是有东西喜欢卖给外国人,我有点儿受不了。”
  “所以他才能赚钱啊!”濮杰应道,“不过,三瓜俩枣破烂普品没事儿,我也挺腻歪把好东西弄出去的。以前没办法,现在能留最好留下。”
  “就是这么回事儿。你想让我看什么东西?”
  “你没吃饭吧?一起吃饭说。”
  两人碰头后,找了个环境不错的川菜馆,要了个小包间。点了四个菜,豆瓣鱼,口水鸡,夫妻肺片,鱼香肉丝。也没要酒,上了几罐王老吉,几碗米饭,一边吃一边说了起来。
  “我爸啊,认识了一个叫佟人堂的老爷子。”
  “同仁堂?这名字真顺口。哪个佟?单立人的,还是儿童的童?”
  “单立人那个佟。也不是仁义的仁,就是人民群众的人。这老爷子经常去省博,一来二去和我爸就认识了。老爷子就一个独生女儿,早年出国定居了,老想接他出去,他一直不同意。但这几年身子骨大不如前了,如今就同意了。”
  “噢!这是要走了,有些东西不想带出国外,想在国内出手?”
  “要不说这事儿巧了嘛!你看看,你烦港胖往国外卖东西,接着就有个不愿东西流出去的老爷子的生意来了!”
  余耀放下筷子,“他的东西不少?”
  “听我爸那意思,其实也没多少老东西,大多还是民国的。不过,他有一件清代的龙袍!”
  “龙袍?这玩意儿可很难流入民间啊!”
  濮杰道,“普通玩意儿就不用你了,就是因为特殊才不得不让你掌眼啊!龙袍不都是缂丝的么?你连那么脏的一块缂丝小件都能认出来!”
  龙袍可不比常规的缂丝制品,一点儿差池都不能有,出了问题可是掉脑袋的事儿。通常是好几个顶尖工匠,花费数年才能完成,件件都是完美品。
  “要说清代的龙袍流落民间,只有两个可能。”余耀思忖道,“第一是末代皇帝溥仪倒腾出去的;第二是满清倒台前后,乱得很,有太监宫女的往外也弄走了一批东西。”
  “源头肯定跑不出你说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1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