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抱歉。”
陆舟轻咳了声:“不用抱歉……我说的‘走了’不是那个意思,只是离职了而已。”
格林教授:“……”
那你说个蛋?
害的老子浪费表情……
这时候,一名穿着白大褂的工作人员向这边走了过来,向格林教授汇报了情况。
“超算运行状况良好,我们随时可以开始实验。”
收敛了脸上的神色,格林看向了旁边的陆舟:“你准备好了吗?”
深呼吸了一口气,陆舟打起了精神:“我准备好了。”
格林点了点头,看向了那位工作人员。
“……我们开始吧。”
随着命令的下达,计算机开始运转。
性能全开的约翰·诺曼就如同一座熔炉,将那复杂的数学模型整个吞入其中。
在由0和1编织的虚拟世界中,模拟着仿星器内部的环流轨道,对上百亿乃至上千亿个等离子体微流元进行计算。
盯着屏幕上不断跳动的数据,格林教授表情严肃的说道。
“恕我直言,你建立的这个数学模型太过复杂了!就算我们成功了,这个模型也很难应用在仿星器的控制计算机上。单单是模拟都如此困难,更不要说向体系内输入‘变量’对其干涉了。除非……”
陆舟看了他一眼:“除非?”
“除非是能够快速处理离散对数运算的量子计算机,”格林教授用开玩笑的语气说道,“理论上,你所追求的那种效果,不是大规模并行计算所能处理的工作。也选只有量子计算机,才能高效的处理每一个叠加分量的快速变换。”
不过量子计算机这东西……
说实话,到现在为止也仅仅只是在吹概念而已。
即便是最先进的量子计算机,所能达到的运算性能也仅仅只是超越了早期经典计算机而已。
早期经典计算机是什么概念?
国内初中还是高中的信息技术课本上可能会有相关的图片,就是那种二极管和小臂一样粗,体积和小房子一样大的那个家伙。放到现在,甚至用不着电脑,恐怕随便弄个小米过来都能完爆它。
嗯,这家伙的名字叫ENIAC。
距离成熟的量子计算机技术,恐怕还有至少半个世纪的路要走。至于超越依旧在突飞猛进的传统超级计算机技术,也只有在科幻小说中才能看到。
所以,格林教授用的是开玩笑的语气说出的这句话。
陆舟没有说话,只是若有所思地点了点头。
“我知道了。”
第435章 魔盒的钥匙
事实证明,超级计算机并非是万能的,当计算复杂到一定程度,即便是超算也会“头疼”。
虽然微流元所涉及到的一切运动规律都在经典力学的框架下之内,但当它的数量达到了一定的尺度,它就不在经典,而是进入了一片混沌的领域。
或许正如格林教授所说的,这并非传统超算所擅长的工作。可控核聚变需要的是量子计算机,或者说对一切流体做到精确意义上的数值模拟,都需要成熟的量子计算机技术。
不过好在,在陆舟这位菲奖大佬的配合之下,格林教授带领的研究团队经过了多日的努力,最终还是完成了对该模型的数值模拟。
当整个运算完成的瞬间,超级计算机的控制室内欢呼了起来,人们击掌相庆,庆贺着这来之不易的胜利。
就在半分钟前,他们用约翰·诺曼攻克了一个被等离子体物理学家认定是混沌系统的存在,无论是从大规模并行计算的角度来讲,还是从物理学的角度来看,都无疑是一项伟大的成就。
而只有他们自己心里清楚,这一切有多么的不容易。
当然了,更伟大的成就,还是运用数学方法“描述”这个混沌系统的人就是了……
站在格林教授的旁边,陆舟用不确定的语气问道:“成功了?”
“看上去是的,虽然不知道这是否就是你追寻的结果,”格林教授将U盘递到了陆舟的手上,咧嘴露出了笑容,“说实话,一开始我都没抱希望能成功过。”
“谢谢。”
看着手中的U盘,陆舟的嘴角勾起了一丝笑容。
“不客气,”拍了下陆舟的胳膊,格林笑着说道,“记得在研究单位那一栏加上约翰·诺曼超算中心的名字,我们很久都没有出过这么大的成果了。”
收起了U盘,陆舟笑了笑,欣然说道:“这是肯定的。”
……
拿到实验数据之后,陆舟开始了论文的撰写。
其实早在半个月前,约翰·诺曼的运算开始之前,论文的主体部分他便已经开始动笔了,现在只是将那些从超算上得到的数据和基于数据绘制的图像补充到论文中去。
伸了个懒腰,大功告成的陆舟靠在了椅子上,看着电脑屏幕中的论文,心中满满的成就感。
然而就在这时候,他的眉毛忽然微微皱了皱。
欣喜之余,他的心中也不禁浮起了一丝隐忧。
总感觉再深入下去研究的话,会不会有点……危险?
毫无疑问,核聚变是一个可怕的技术。
尤其是当一切变得“可控”。
盯着屏幕看了一会儿,陆舟思忖了片刻。
“差不多该考虑后路了吗?”
虽然现在距离最终实现这项技术还很遥远,遥远到各国在科研经费上互相踢皮球,ITER一边预算年年超标,一边向各国ZF哭穷……
但如果有一天它可以实现呢?
或者说,如果在全球科研人员的通力合作之下,终于满足了点亮可控核聚变的全部前置条件,而ITER也成功兑现了当初的诺言,将一台至少不会“亏本”的商用反应堆摆在各国政府的面前……
他也说不好,这最终是一件好事还是件坏事。
这时,陆舟忽然觉得,自己手上也许正握着一把钥匙。
它可能通往美好的未来,也可能打开潘多拉的魔盒,彻底粉碎人们心目中的田园牧歌……
皱了皱眉,他合上了电脑盖子,从椅子上站了起来。
注意到陆舟的表情有些奇怪,薇拉歪了歪头问道。
“怎么了教授?”
“没什么,”陆舟摇了摇头,“我出去走走。”
研究院外的天色已经渐近黄昏。
沿着卡内基湖慢跑了两圈,陆舟感觉心情舒畅了不少。
身为一名学者,技术带来的影响,不是他需要去考虑的事情。
当文明在前进的同时,无论过程如何曲折,历史最终会向着正确的方向前进,而未来总是美好的。
无论盒子里装的是什么。
他都会打开它。
因为这是身为一名学者的使命。
回到了家中,陆舟径直上楼,来到书房,打开了电脑。
面对着电脑上的论文,他的食指轻轻在桌上点着,陷入了沉思。
发在哪好呢?
《自然》?
《科学》?
这两本期刊好像都不太适合这种学术性太强、数据太多的文章,毕竟这论文中关于L流形的应用以及各种复杂的微分几何方法,大大提升了阅读门槛。
对着论文思索了片刻,陆舟忽然眼睛一亮,想到了一本合适的期刊。
PRX!
就决定是你了!
……
PRL与PRX都是美国物理学会(APS)旗下的期刊,前者有“3页4图100字摘要”的篇幅限制(毕竟PRL的全称是“物理评论快报”),而后者则没有篇幅上的限制,甚至对于一期期刊刊登多少篇论文都没有硬性规定。
唯一不友好的就是,一篇论文的基础版面费1500美元,还要根据页数另外算钱,对于绝大多数基层理论物理学家而言,这着实是一笔“巨款”。
不过,对于稍有名气的学者来说,这点经费支出倒是可以忽略了。
因为这样佛系的规则,2011年推出的时候,PRX首年发表论文总共只有38篇,而且无一例外都是长论文。
而到了2013年,PLX主编更是在美国物理学会三月会议上表示,将会严控论文发刊数量,每个月只发6—8篇论文。并且要求每篇论文必须能够确凿的解决某一类问题,从而彻底杜绝了水刊的可能性。
毕竟,阶段性成果这个东西,可以灌水的地方实在是太多了……
可以说,能够登刊PRX的论文都是经过了层层筛选的精品。
虽然在国内PRX名气没有PRL大,但事实上在国际学术界的影响力,最近PRX已经渐渐由超越PRL的趋势……
论文投稿之后,通过了层层筛选,最终送到了PRX学术编辑的办公室。
如往常一样打开了工作邮箱,PRX的编辑弗兰克看到了这篇论文。
“等离子体湍流?”眉毛感兴趣的挑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