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眼睛可能欺骗你,但数学一定不会。”
看着胸有成竹的陆舟,罗文轩哑然地张了张嘴。
过了好一会儿,他才满脸无奈地叹了口气。
“……也许,我该重新钻研一下这玩意儿了。”
陆舟点了下头。
“我建议你这么做,你其实还来得及。”
10Tev能区的实验,对于CERN来说或许是一个不可能完成的任务,但对于IMCRC却并不是一件困难的事情。
毕竟月面强子对撞机的工程标准,本身就是按照10Tev以上能级的对撞实验的标准去修建的。
想到这里,望向落地屏幕上的陆舟,心中多少带上了些许的感慨。
如果当初在建造这台对撞机的时候,没有将标准订到这么高。
或者根本就没有造这台更大的对撞机,而是仍然在CERN那台对撞机的基础上往上一点一点的拓宽……
没准当他们一点一点地将最大对撞功率提高到5Tev的时候,还真得被这只从虚空伸来的无形之手卡住喉咙。
若是在5Tev遭遇了惨重的失败,并且在6Tev乃至7Tev的能级的对撞实验中都看不到一丁点儿的希望,很难说物理学界是否还有勇气去建造更大的对撞机,锲而不舍地在这条路上继续走下去。
陆舟扪心自问,若不是亲眼见过一些东西,即使是他也不一定能够从这个陷阱中走出来。
毕竟很多东西,都不是依靠单纯的智慧和思考,就能解决的……
就在这时候,前方传来的声音,打断了陆舟的思绪。
时间已经到达整点,坐在控制台前的指挥人员,下达了实验开始的指令。
“……各单位准备就绪!”
“倒计时开始!”
“五。”
“四。”
“三。”
“二。”
“一。”
“通电!”
随着实验开始的命令下达,三十多万公里之外的环形山之下,亿万伏特的电能在一瞬间迸发。
宛如实体的电浆裹挟着恐怖的能量,顷刻间填满了环状的超导磁体,由此而释放的庞大磁场,一时间竟是偏转了直射月面的宇宙射线,在环形山的上空形成了一道美丽而稍纵即逝的极光!
环形山之下的坑道中,一串串氢离子射流从枪口喷出,被精密的仪器校准,在两道环形轨道的交界处发生碰撞,四分五裂成比原子更小的亚原子碎片……
短短数秒钟的时间。
宇宙大爆炸的一幕,在那环形山之下被重现。
看着呈现在屏幕上的数据,陆舟那绷紧成一条线的嘴角,终于缓缓地勾起了一丝笑容。
而与此同时,在他的身后,已经响起了震耳欲聋的欢呼声。
除了因为精度而产生的不可控误差之外,探测器观测到数据与估计值高度吻合!
一切重新回到了正轨上!
标准模型仍然是那么的完美,只需要做出一些小小的补充和调整。
而他关于额外维的理论……
也毫无疑问。
是无比正确的!
第1223章 虚空与额外弦上的世界
对于物理学界而言,这一天绝对是意义非凡的一天。
从这一天开始,人类文明在真正意义上,将思维的半径拓宽到了宇宙之外的区域,将对世界的认知也拓宽了一个维度。
这对于社会带来的改变,可能没有一架高铁,或者一艘航天飞机来的更加直接,但那隐藏在背后的价值,却是无法用金钱或者货物去估量的。
“他拯救了我们。”
看着从IMCRC官网数据库中下载下来的论文,史蒂文·温伯格教授赞不绝口地说道,“n维之外的额外维,湖中倒影的湖……这个比喻简直是太形象了!”
“我猜你的下一句是不是,其实我也是这么想的?”手中端着一杯咖啡,刚刚从沪上那边回来不久的珀尔马教授,特笑着说道。
“我确实是这么想的!”见老朋友似笑非笑地看着自己,温伯格教授老脸一红,干咳了一声争辩道,“别这么看着我……你知道,我在这场报告会开始之前也是这么说的!”
这句话他倒是没有说假。
作为犹太物理学家中少有的公开无神论者,史蒂文·温伯格从一开始,便坚定的站在了物质决定论这一侧,并且提出了用一个特殊的维度来概括这种质量膨胀的现象。
就像当初物理学界为了解释电磁力,在相对论方程上额外增加了一个第五维度一样,膨胀的质量也许是从视界之外的n+1维(假设可被观测的界限是n维的话)移动过来的。
这种想法事实上和陆舟是不谋而合的,然而唯一的区别是他无法证明自己的想法。
提出一个猜想其实很容易,Arxiv上天天都会诞生比科幻世界更加科幻的脑洞,但其中能够逻辑自洽的寥寥无几,能够逻辑自洽的也大多会因为无法实验证明而沦为“少数派报告”。
毫无疑问,陆舟不仅仅是从数学的意义上,解释了这个n+1维存在的必然性,更是从实验的意义上证明了这种扰动——并非是没有界限的无序行为。
对于物理学而言,他们发现了一片比宇宙更庞大的“新大陆”。
对于世界政坛而言……
也许他们应该考虑一下,虚空之中可能潜藏的威胁?
毕竟,无论怎么看,这把筛子都不像是出于善意被放在他们面前的。
不过当然了,温伯格对此并不抱太大的希望。
这或许有机会成为IMCRC向各国政府要钱的理由,毕竟人是一个渴望隐私的动物,没有谁会喜欢旁边有什么不干净的东西在窥探自己,但多半不会有哪国政府对这种比“全球变暖”还要无聊的东西感兴趣。
哪怕这种危机存在,它也实在太遥远了。
指不定等太阳熄灭了,它都不一定会来……
“……毫无疑问,诺贝尔委员会欠他一个诺贝尔奖,我早就说过,他觉得配得上这一荣誉了,当初在强电统一理论出现的时候,我就向他们建议过。然而那些老眼昏花的倔驴就像是没看见一样,仍然自顾自地把奖颁给一些莫名其妙的东西。”
听着老朋友的骂骂咧咧,珀尔马特干咳了一声:“也不能这么说,再怎么样历年获奖的研究也绝对不是莫名其妙的……而且事实上据我了解,克利青教授每年都在给诺贝尔奖委员会写信,提名他的名字。”
“今年我也会写信,”温伯格嘟囔了一句,将手中看完的论文丢在了桌上,“没有人比他更配得上这份荣誉,我是说没有人。”
似乎是觉得光是这么说还不够有说服力,他紧接着又在后面补充了一句。
“当然,这也包括我自己。”
……
就在实验数据公布之后的第二周,IMCRC的官网上放出了一篇名为《虚空与额外弦上的世界》的论文。
这篇论文一经放出之后,不到半个小时的时间里,下载量便突破了十万次。
与此同时,同样的论文也被刊登在《未来》上,并且得到了各大知名期刊的转载。尤其是《自然》和《科学》,甚至将它设置了highlights,放在了最新一期期刊的封面上。
其中最为瞩目的,大概便是物理学界知名学者温伯格教授,在《物理学快评》上为这篇论文撰写的简评。
身为身为1979年诺贝尔奖得主,温伯格教授在物理学界的影响力可以说是相当庞大的。若是只考虑物理学中的地位,甚至就连爱德华·威腾与他相比,也要稍微逊色一些。
无论是弱电统一理论,还是介子的散射、红外光子、量子引力以及Z玻色子的发现,这些奠定了现代物理学基础的东西,都不是弦论这种猜想中的理论能够比较的。尤其是他那篇关于Z玻色子的论文,直到2010年为止,它都是引用次数最高的。
一定要给现存的物理学家们排个座次的话,他也是和Yang、Anderson处在同一序列的学者。
也正是因此,这篇刊登在《物理学快评》上的论文,已经出现之后,在整个物理学界乃至世界学术界的范围内,都引起了程度不小的热议……
【对于物理学界而言,“虚空”无疑是一个陌生的概念。无论是贯穿宇宙一生的额外弦,还是来自宇宙之外的观测,听起来都过于的神秘,然而在逻辑上它确实是自洽的,并且得到了实验的检验。】
【质量从来没有发生衰减,只是有人在我们的面前撒了一把沙子,这些来自n+1维上的质量打破了我们对原有宇宙的认知,也让我们的视野进入打了一片从未了解过的领域。】
【正如我们所看到的,这片宇宙中仍然存在着许多我们仍未知晓的神秘,而在此之后,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