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八八书城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俗眼看史记-第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第三部分 第71节:商鞅:自食其果的魔术师(4)

反对派那边不吱声了,秦孝公见状,大叫一声:〃好!〃于是任命商鞅为左庶长,变法的命令终于下达了。这一声吼还真不容易啊。

画外音:好了,观众们可以坐好,魔术就要开始了。

这时,商鞅站了出来,犹如导演一般喊了一声〃卡〃。他本来就是这场魔术的导演兼主演。他觉得有些事还没有办妥。比方说,大家一开始接触到新事物的时候,总是对它怀有些许的质疑。新的法制也是如此。如果要保证变法的质量,那还不如先磨下刀,不但不误那砍柴功,反而有所助益,何乐而不为呢?更何况,民众当中,已经有明显的非暴力不合作者。这种情况下,还是先收买人心要紧啊。

于是,商鞅想出了一个妙计。其实,这招吴起早就用过,但是不如商鞅做得有名气,那就是树木立威。他们同样把一根木头竖在城南,吴起是说,谁要把这根木头推倒了,就封谁作官。商鞅在此基础上做了一点小小的修改。他说,谁要是能把这根木头抬到城北去,就赏金十两。这个活动一公开,凑热闹的人很多,但是去搬那木头的没有一个。这就奇怪了,有谁跟钱过不去。只是他们不相信那是真的,害怕一搬便要被人耻笑。

见势头不好,商鞅继续发挥金钱的诱惑力,将赏金提到了五十两。所谓〃重赏之下必有勇夫〃。这回这个勇夫还真是特别,因为他勇于承担的是傻冒的头衔。只见那人愣是不顾众人的目光,抱着根木头走到了北门。这事闹得沸沸扬扬,正中商鞅下怀。这无异于炒作,而一切都是为实行新法服务的。可想而知,那领着五十两赏金的人,将成为他们的义务宣传员。这一招实在是高!花了那么一点广告费,便取得了巨大的收益。商家们可得向他学一学。

商鞅也随着这桩事出名了。在秦国人的心目中,他就是一个言必行,行必果的人。虽然长得不怎么讨喜,但总算能使人信服。一个外地人混到这地步不容易,真是需要一点脑子才行。

这下好了,商鞅在宣传成功之后,趁势推出了自己的作品,颁布了新法。这场魔术终于要走上正轨了。谁知都过了一年多,朝内反对的声音还是没有被压下去。百姓们也都抱怨这新法实行起来特别麻烦,大家习惯了以前的,对这新法都记不住,也懒得去学。面对这种情况,商鞅有些头疼。都说百姓懂法,知法,守法,用法才算是法制国家的标志,这回连最基本的学法,百姓都不配合。既然之前使过了利诱,不如这次来个威逼吧。

恰巧这时太子犯事了。商鞅想:〃这么棘手的问题,倒是给了我一个机会。拿太子做个案例,让众人知道新法的厉害?〃可是,太子是龙种,是不能施以刑法的。商鞅便把责任推给了校方。当时负责太子行为教育的老师公子虔因此受到了牵连,依照新法规定,他应该受劓刑,也就是把鼻子割掉。另外一个负责传授公子知识的老师公孙贾被处以墨刑,也叫黥刑。实际上,这里叫〃墨刑〃更形象。因为这种刑法是在犯人的脸上或额上刺字,然后再涂上墨。这是一辈子都涂抹不掉的印记。真难以想象公孙贾还怎么见人!

商鞅的刑法虽然是歹毒了些,但是实行起来却很奏效,有了各方面的配合,商鞅终于携带着他自导自演的魔术粉墨登场了。

第三节看他怎么捣腾秦国的

商鞅这个名字是大家耳熟能详的。但是大家以为他姓〃商〃就大错特错了。这好比他在秦国的变法也很有名,但他却不是秦国人。他的祖先姓〃姬〃,然在卫国的时候,人们都不叫他〃姬鞅〃,而是叫他〃公孙鞅〃。这在我们看来有些蹊跷。但是,只要稍微了解中国古代的称谓习惯,就能明白这是怎么一回事了。那时候,人们的姓与氏是分开的。所谓姓,也就代表着一个人的血统,是祖先留传下来的。而氏,则代表着一个人的身份地位,属于现在进行时。商鞅属〃公孙氏〃,也就代表着他是春秋时诸候的子孙。这是一个贵族的称号,所以人们尊称他为公孙鞅。

他年轻的时候,曾在魏国做了一段时间的小官,没有受到重用。后来秦孝公张贴诚聘英才,商鞅想法通过一个熟人进入了面试。经过三次考核,孝公才开始对他有所器重。他在秦国混得不错,起初人们为了区分他的国籍,叫他〃卫鞅〃。后来,由于政绩斐然,被赐予〃商君〃的名号。从此,后人多称他为商鞅。

第三部分 第72节:商鞅:自食其果的魔术师(5)

商鞅这一生与〃变法〃这个词是紧密联系在一起了。有一首诗写得好,管他〃商君卫鞅公孙鞅,任法壹刑有主张。世变道异不法古,适时恃势岂守常?褒奖军功戒私斗,抑制商旅重农商;废除井田一度量,推行郡县开封疆。〃由此可见,商鞅的魔手遮盖的范围无所不至。但不管其变法如何深广,贯穿其中的两个不变的关键词便是:种田、打仗。

就拿战国时期惟秦国独创的土地制度来说。以前的土地都是国有的,天子将它们划分成一块一块的,像个〃井〃字,分封给奴隶主贵族。但是,到了商鞅的时代,封建经济已经萌芽,农民阶级出现。若仍沿袭以前的土地制度,农民兄弟种地的积极性将受到重挫。他们可是那一时期国家建设的主力军,国家能不采取措施保护他们的权益吗?然而不是人人都能想到对策,好在商鞅聪明。他通过国家政治和法令手段,废除了井田制度,允许农民开荒,并且自由买卖土地。总之一切都是方便大众挣取口粮。吃饱了也好打仗。

另外一方面,商鞅心中也有一个理想国。在这个理想国里,他驱逐了商人,知识分子,留下了农民和战士。他重农抑商,用当今的眼光来看,当然是不可思议的。现在还有哪个政治家会把农民高举过商人头上?除非他傻了。但是,我们看待历史,就应该用历史的眼光。商鞅那么做,有他的道理,而且很对头。当时国家的土地资源那么丰富,尚有许多未开垦的荒地。国人要是不以农业为本,而跑去做什么生意。如此本末倒置,想必不久秦国也要头脚颠倒,呜呼颓矣。

〃众农抑商〃固然可以固本,但是所谓〃物极必反〃,商鞅把事物做过头了。有些人天生和黄土没情分,做不了农民,当个商人倒是很成功。可是商鞅硬是要将这些人的家产没收了去,并且把他们全部下放到农田里去干活。若有反抗者,便将其处死,或者使用残酷的肉刑——切断其肢体或者割裂其肌肤。这在夏商周的时候就成为了国家常用的刑法,相沿到汉初还没有改变。那些反文明的人,看到这里,还是好好想想文明带给大家的好处吧。

商鞅之所以这么残酷,其实与他的思想观是分不开的。他觉得古代的人都纯朴敦厚,但是与他同时代的人却都巧言令色,鲜矣仁。所以对待现在的人,他是一点客气都不讲的为此他还发明了多种摧残人类的方法,比如说连坐法。家中一人犯罪,十人连坐受到株连。后来更是发展到了全家连坐。

再比如众所周知的焚书坑儒,原来历史上第一个干这件缺德事的人不是秦始皇,而是商鞅,之间相隔有一百多年。商鞅那时侯就是不喜欢别人说他。反对也好,赞成也好,他都要把人家赶走。《史记·商君列传》中记载了一件事,说:新法已经推行了十年。秦国百姓终于尝到了甜头。由于国家时时处于严打之中,秦国人都道不拾遗,山贼们更是混不下去了。各个地区的治安都相当安定。于是,有一行人便想给商鞅写一封表扬信。谁知道这商鞅竟然十分反感这些人。觉得他们和当初指责新法不便的人一样,扰乱了教化,便把那一行人发配到了边疆。如今他烧书,同样是不能接受与他相左的言论。

所以,对商鞅的评价,历来都有毁誉参半。有人褒扬,有人谩骂。

但是不管怎样,有一点可以肯定的是商鞅把秦国捣腾得确实像模像样的。秦孝公很欢喜,又给他升了一职,官位大良造。这在当时可是国内的最高官职,而且还掌握着军政大权。这次,秦国想攻打魏国,便指望商鞅帮忙。商鞅不是很会打仗的人,他只是使了一点卑劣的手腕,将公子卬诱杀,从而夺下敌军。

原来,他曾在魏国谋事的时候,官位虽然不高,但是还认识那么几个人。公叔座死前,又把他的人气炒了一炒。那原本不知道他是个人才的,想必也要知道了。魏国的公子卬跟他就有些私交。如今,两个熟人针锋相对,公子卬是不好意思,而商鞅却算尽心机。他骗公子卬撤兵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2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