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八八书城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北宋仕途-第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少来!”沈欢怒道。“你看看小弟,是不是瘦多了。为了这个故事。连个年都没过好,吃也不香,睡也不安稳。脑子里整天都在构思情节,不构思还不行,因为旁边有很多人催着要讲!小弟可不想再重蹈覆辙了!”

    一旁的王璇听了大起歉意,说到底,催更新之人,就有她在列。

    小莲儿就干脆多了:“哼,谁叫大哥地故事好听嘛,好听当然要催着了!”

    欧阳发哈哈大笑:“无论如何。这个连载故事地法子。得继续下去。”

    沈欢又无语了,也许。今日之后,中国古代的小说。将提前兴盛起来。古人的智慧是无穷的,这个时代,别的不多,落魄地文人多如牛毛,以前是苦与形式少,现在有了《西游记》做榜样,还不拼了命去写东西赚取稿费?

    欧阳发又怨道:“说起来,还得怪子贤你。你把印刷机器拍卖出去,现在大宋不少地方都能大肆印刷书籍了。为兄听一些熟人说,不少人也要在别的地方办杂志与报纸,如果为兄不起些新手段,能保得住原有成绩?”

    沈欢嘿然笑道:“一花灿烂不算什,万紫千红才是春嘛!”可以想象,在出版规则的规范之下,中国杂志报刊的春天要到了。这一步,就比很多国家都要领先好几步了。地方上有了如许之多喉舌,想必官员也要小心一点了吧?

    沈欢突然又道:“伯和兄,上次小弟与你说起的广告,你考虑得怎么样了?”

    “让商贾在报纸上刊登有关他们行业经营的信息?”欧阳发皱起了眉头,“这真有点让人难为情呀。”

    沈欢看不惯这种文人式的清高了,道:“这是一条能让报纸顺利经营下去地法子。就算伯和兄不做,将来其他报纸盛行,也会有人想到去做的。这样的话,就会白白让让他们把商贾的眼光吸引了过去。还不如先做,形成口碑,免得以后被动。伯和兄,你认为呢?”

    沈欢以让报纸形成优势为劝,欧阳发心动了,沉吟说道:“这,也是个道理。”

    沈欢又加了把火:“伯和兄,机不可失,时不再来呀。过了这村,就没这个店了。现在不做,以后莫要后悔!”

    欧阳发松口了:“好吧,我去商议商议,请些商贾过来,听听他们的意见。如果真有人看出钱买点版面,就给他们了!”

    沈欢笑了,欧阳发越与他接触,越给改造得有新思想了。

    目的达到,欧阳发又迫不及待地要走了:“子贤,还有什么要交代地没?若是没有,为兄就走了,得把此书拿过去校勘,若是可能,明日报纸上就可以刊行了。哈哈,小弟已经可以想象《海州日报》将在此故事的影响下又造成轰动了!”

    沈欢想起一事,那就是《西游记》地署名。按沈欢的意思,就是署王璇的名字。王璇当然不肯了,她认为自己只是执笔而已,故事是沈欢创造的。再说了,她是女儿身,把名字署与大家知道,也不是个道理,因此坚决不肯。

    沈欢当然不能让《西游记》的作者与历史一样成为一个谜,甚至是无头公案。反正他做的剽窃之事也不少了,现在做一做,不过是重温旧情而已。

    王璇不肯署名。沈欢也不肯独取功劳,他想了一个办法,作者名是他,不过他要写一篇序文。上面清楚地写上是他妻子沈王氏代笔,他更多是构思情节而已。他想凭此让自己夫妻两人一道青史留名!另外也留了个伏笔,在序文里说此故事是逗弄小孩的,如果以后有人拿里面什么情节来说事,他就推到只是糊弄小孩而已,当不得真,就与平常百姓说些神魔鬼怪哄小孩一样,再平常不过了。《西游记》的刊行,果然引起了很大的轰动!《海州日报》也凭此扩大了它的影响,销量节节攀升,到了正月十五之后,随着刊行地继续,故事地展开,它的轰动,也就更是厉害了!

 第二百二十三章 东风

    新形式,新写法,比民间话本要优秀,比唐代传奇篇幅要长,曲折得多,吸引人得多。新故事一下子得到了读者的欢心。《海州日报》原有的读者,再接触了几期新故事之后,彻底成了这个故事的拥趸,天天盼着日报能到手;而不是旧读者,听了这个故事的片段之后,也忍不住卖来一观,就连识得一些字的平头百姓,也忍不住好奇,花一两文钱,买上几张来猎奇了。

    一时间,凡是看《海州日报》的读者,兴趣都不在以前的新闻上,而是转到了西游故事上来。每天都有三三两两的读者聚在一起,讨论剧情。而茶楼上,也有了对着报纸情节展开的有声有色的说书。

    海州附近之人,都爱上了报纸这东西。就算有人对西游的故事与文笔提出意见与批评,也难阻碍他们要买上一份报纸来看看到底是怎么回事。这样的话,欧阳发等人的目的达到了,随着西游故事的展开,报纸的销量节节攀升,业务已经扩大了一倍还多。

    至于在报纸上刊登报纸一事,欧阳发回去好好考虑了一番,觉得真如沈欢所说,可以奠定《海州日报》的权威地位,还能获利使得报纸扩大规模。一举两得之事,实在也没有道理拒绝,他现在已经不是几年前那个只会高谈儒家大义的年轻读书人了。随着沈欢各种新思想的出炉,大多是在杂志报纸上刊行,欧阳发作为编辑,是第一个阅读者。有疑问还能得到沈欢这个原著者地解释,可以说,他的思想,已经翻新,大体接近或者向沈欢接近了。

    于是,他一拍板,通过了这个决议,那就是正式刊行广告。有了决定,就付诸行动,他把海州的一些生意规模颇大的商贾聚在了一起。与他们说明广告地做法与利处。说到接受新思维,没有人比这些大商贾更容易变通了,他们别的本领没有,有关赚钱的信息,那是一点就通。

    《海州日报》销量就在那里摆着,受众度之广,他们也都清楚。比如说他们在座几位,就有不少人都爱看日报的。既然都清楚,以他们的秉性。也没道理不争着要等广告了。以月为限,广告费用按月来算,一个月之后,再换另一批广告,如果还想继续刊登,又得另行计算费用了。当场就有商贾出到了每月十多贯钱的价格争着要广告位置。

    欧阳发当场大喜,就要同意,突然又觉得要问问沈欢。罢了会议,回来咨询沈欢。沈欢也没有多少意见,只说广告位置干脆也以拍卖的形式进行竞价。价高者得之。当然。一开始的底价就要从十贯钱开始。

    这个主意,欧阳发只能说妙了。另外。沈欢还建议欧阳发,广告宜精不宜多。有半个版面能刊登七八个广告就可以了,太多了占了新闻的篇幅,还成什么新闻报纸?这一点欧阳发也赞同,能让他同意刊登广告,就很不容易了,如果说要让广告反客为主大行其道,他无论如何是不会同意的。

    接着就是广告地内容,沈欢提示说最好能派人核实以下广告内容,卖的是什么,质量如何,价格如何,先派个人暗地里打听,如果口碑不好,就是价格高也不登他们的广告,还明确告诉他们就是质量的原因。这样做可以确保读者不受害,不受骗,否则的话会把罪过都套到报纸的头上,对报纸产生难以估量的坏处,就得不偿失了。

    欧阳发得了提示,明白了,回去就着手拍卖事宜。都是海州富豪,近在咫尺,很容易沟通,也很容易核实。月中旬地时候就把广告之事确定下来,之后,第一份正式的报纸广告,又在海州产生了,堂而皇之地登上了历史舞台。

    可以说,海州自沈欢上任以来,创造了不少历史第一。第一水泥海堤,第一水泥路,第一海军,第一长篇小说,甚至是第一年轻知州!也许,以后还有更多的第一由他们创造吧。

    如此之多第一加起来,造成地影响,也是显而易见的。至少,到了月底,这个第一小说的名头,就传到了京城,进入了不少关注海州之人的眼里。

    比如说官家赵顼,作为《海州日报》的忠实读者,他早就下令海州驿站,每日日报,都要快马加鞭送达京城皇宫。皇帝吩咐,地方驿站之人当然不敢怠慢。他们也聪明,不待日报每日上市,只要印好一份,他们与欧阳发联系,直接从印刷作坊里拿出报纸,立刻就出发了。到了下个驿站,再由人送达下个驿站,一站接着驿站,直到京城为止。也就是说,因为这种快马传递,不出三天,当日的报纸就能让赵顼看到了。而这样传递,也能让赵顼每日都能有报纸在手!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