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桔生淮南则为桔。生于淮北则为枳。”司马光念叨了一下。“子贤所说。正是古人提到地道理。此时此刻。不无创建。”
“老师学贯古今。学识渊博。令人敬佩!”沈欢拍了一个不大不小地马屁。
“少说大话。快说你地办法吧。”
“是!”沈欢顿了顿组织语言。“既然生怕法令一下子落实到全大宋之地会出问题。还不如拿出耐心。画出一地。作为试验。待有了经验之事再推广到其他地区!”这办法放在后世。没有多少创建。正是后世为人划出特区用来改革开放地法子。按沈欢地想法。在后世做改革。还得小心翼翼有如摸石头过河。回到古代。在信息不便地时候。更该谨慎了。可惜王安石与皇帝都不是有耐性之人。也许这也是变法失败地一大主因吧。
“你这法子倒有意思。”司马光来了兴趣。
沈欢又道:“为什么学生建议画出一地来试验呢?这是有根据地,就拿青苗法来说吧,本来就是为了补助百姓在青黄不接的时候耕作的,但是观我大宋天下,江南几路,土地肥沃,利于耕作,交通便利,民生殷实,大多根本不需要青苗钱。然而看现在朝廷政策,相反把更多地青苗钱派放到江南地区,为什么?因为那里民生殷实,容易取息呀!老师,这简直是剪羊毛的做法呀,把那些地区的百姓作为羔羊来对待,长此以往,总会出事的!学生觉得青苗钱最好更多派往湖广等西南地区,那里耕作条件差,百姓无依,若拿了青苗钱,更有利于生产。而且据学生打听,湖广地区,地广人稀,雨水也多,也是适合农事生产的好地方呀!”
司马光震动了一下,问道:“湖广地区也适合农事生产?”
“是的,老师!”沈欢肯定地说道,“农事生产,一靠天时,二仗水利,湖广在大宋南方,气候温热,雨水充足,农事生产的条件都具备了。现在朝廷不依仗他们的农事赋税,但是那不过是因为此地交通不便,加上民族众多,没有形成大规模的生产而已。若是朝廷在政策上倾斜与它,作好交通事宜,再从江南等地遣些技术高超之人过去。他日湖广地区不难成为我大宋粮仓呀!”
“湖广熟,天下足。”这等谚语虽然是在北宋以后才出现,不过却也证明了这个地区是产梁地好地方呀!
司马光皱眉道:“子贤,你所说的太过飘渺,难以服人。”
沈欢苦笑,确实也是,在这个时代,湖广地区,是蛮荒之地。瘴气横生,疾病无数,不说产粮了。就是生活都困难。因此,这里成了朝廷流放官员的理想之地了,比之西北还要折磨人呀!像后来的苏轼,还给流放到海南岛去呢!想想都令人害怕,更不用说去从事开发了。
沈欢劝道:“老师,学生所说,也不是一朝一夕可以完成地,说不定要数十年数百年呢!不过这个青苗钱,更多派发到这个地方那是没有害处的。有了政策优惠,说不定能吸引更多地区之人去那里开发生产呢!既能避免扰乱江南的民生,又能无形中开发了湖广,何乐而不为?”
司马光吸了一口凉气,讶然地看着沈欢:“子贤,润物细无声,此计大妙呀!”
“老师缪赞了!”沈欢客气地说道,“关于青苗钱,学生只想出了这两点。还往老师指
司马光沉吟着说道:“老夫观之,第二点比第一点还要重要!子贤,你既然想出这两点改良之法,为何不直接与介甫或者官家说,让他们有所借鉴,方是上策呀!”
沈欢苦笑道:“老师,你认为以现在朝廷狂热的变法气氛,学生这些话,他们听得进去吗?特别是介甫先生。当日学生说到这些法令会出现的坏处时。更是不以为然,差点要把阻挠变法地罪名套在学生身上!”
一想到当日王地指责。不无王安石放纵的原因,沈欢就感到气愤。现在与司马光来说,也存了私心,想让司马光等到一个好的时机进谏,以此成为政治资本。
司马光正色道:“子贤,你这想法要不得!我等身为臣子,就要为君分忧,看到坏处,就当进谏,以使祸患避免于未生之时。你今日多次提到介甫这里不行那里不好,是否与他有矛盾了?唉,你们是翁婿,自该同心戮力为朝廷分忧,有意气之争更不好了!”
“是,老师教训得是!”嘴上说好,其实心里很不以为然,若是王安石是给听劝之人,历史上他也不会以失败告终了。
司马光又道:“你所说的改良之法,就由老夫写成奏章,献给官家,劝其引以为鉴!”
“不……”沈欢不来想说不要,给司马光一个严厉的眼神给吓住了,只能默然同意。按他的意思,现在皇帝赵顼的脑袋已经给王安石描绘的美好景象给迷惑住了,人也狂热了,哪里还会听得进其他异议。提得多了,反而会引起他地反感。奈何司马光是一个正直传统地文臣,要他使心计,也是为难之事!
“好吧,就让你老人家先劝劝,等到皇帝因为这些事脑袋大的时候,希望他能想起这份奏章吧!”沈欢心里也有了计较,由司马光去了。
不提沈欢回家如何去计算,单说司马光,花了两日时间,把沈欢所提到地改良之法整理了一番,写成长长地一篇奏章,放到了官家的书桌上去。大体说的是青苗法是良法,但为了避免出事,奏请陛下谨慎行事。接着有针对性地提出把取息两分降为一分,还提出应该把每年发出的青苗钱分成两部分,一部分放于江南地区,一部分放与西南与西北地区,前者与后者的比例建议是二八之分。
这时候的神宗皇帝还是一个处事比较公证之人,心里感觉司马光说得有道理,但又没有主意,就把王安石召了进去,把《青苗议奏》的奏章送到王安石的手上。
王安石阅完沉默片刻,最后进言道:“陛下,议奏之说,不无道理。然而治国之道,权衡利弊,当取利重为妥。青苗之法。害处也许是有的,但是益处亦是明显地。如何取舍,恭请陛下裁决!”
赵顼看到王安石,又想起了王安石给他描绘的变法之后的蓝图,他是一个立志做千古明君之人,闻言那个激动呀。立刻把那些什么变法害处都抛到了脑后,鼎立支持王安石,要王安石加快变法进度。
王安石奉旨,开始了大刀阔斧的行动。二三月正是春耕的时候,百姓半年多地休息,基本上也没多少余粮了,正是青苗钱放贷的时候!王安石拉起了变法的大旗,把均输法与农田水利法先搁置一边,打算趁此良机把青苗钱发放完毕才是上策。怎么说这些法子里也是青苗法来钱最快!他与三司使韩绛一道共同实施此法,由熟悉财帐的韩绛统筹数据,让各州县派发青苗钱。才三个多月地时间。在六月前,在二十几路的地区就把五百多万贯地青苗钱发放了出去。
成果算是喜人的了,毕竟利钱一收上来,就多增一百万贯,在财政日渐拮据的大宋朝廷来说,可以说是救命的钱子了。不过在他们看来,情况会更好的,毕竟现在是第一次,没有多少准备。依然发放了如此之多的青苗钱,待秋季的那一次,有了完善地准备,青苗钱散得应该更多了。对于他们朝廷来说,青苗钱散得越多,收地钱也就更多!
就在皇帝赵顼也为变法顺利大为高兴地时候,一盆凉水当头浇了下来。
那是一次例性地政事堂会议,由皇帝主持,底下官员除了政事堂的三位当家。还有就是三司使韩绛。
“诸位,现在青苗法进展顺利,该告一段落,其他两法也是时候进行了!”赵顼大手一挥,坐在御座上,意气风发,很有指点江山地味道。
“王参政,此次青苗法得意实施,你治策之功当为首功。当然。韩三司身体力行,朕亦是看在眼中。还望大家再接再厉。为大宋天下的改革多出一分力呀!”赵顼口头上赞扬了众人,也只能是口头了,朝廷财政日艰,实在拿不出多少物质来奖励大家。何况现在又散了几百万的青苗钱,在七八月青苗钱收回来之前,日子更该过得艰辛了。
“陛下,青苗钱散尽,他日获利不少,本是该为贺喜的!”正宰相韩琦一脸持重地出列,看了一眼众人,脸色更凝重了,“然而,臣缺接到苏州杭州等几个州通判上的奏章,说青苗钱侵扰当地百姓的民生,实不是良法!”
“什么!”赵顼高兴当头,给这盆凉水浇得心儿拔凉拔凉。韩琦身为宰相,不可能当在诸人的面胡言乱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