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八八书城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乾隆十三年-第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另一方面,“经世之学”已蔚然而起。乾隆十三年四月,策试天下贡士,其第一问,为“农政”:
  农桑,王政之本也。列圣重熙累洽,休养蕃滋,思所以裕其衣食,亦既屡申劝课之令矣。而人不能无遗力,地不能无遗利。果……大吏惟以簿书期会为急,即著之功令,用以为殿最,率具文从事欤?
  第二问为“粮政”,当时重点考虑的一大问题(详见后文):
  迩年米价之贵徧天下,朕多方筹划,税免矣,而腾涌如故;仓发矣,而市值仍昂,岂皆有司之奉行未善欤?或且欲停采买以纾其急,严囤户以畅其流,禁富民之射利,以裕其所出,果皆切中事情欤?采买停,则所在仓庾,不数年而告匮,缓急将何以济?青黄不接之时,市无现粮,贫民翘首官仓,使粒米无存,有司能坐视而不为补救欤?生谷止有此数,积于官必亏于民,其较然者;然积之害,与散之利,当熟筹之。而非明著其由,何以使官民两利?
  其三为“荒政”:
  至水旱偏灾,朕不惜帑藏,广为赈恤。而实惠之未能下逮者,其弊安在?……古荒政之切于时事,可行者有几?……此外或有裨于实用,可入告者否欤?
  第四为“治水”:
  治河转漕,以饷京师。黄河之由豫入徐,奋迅急疾,大溜横趋,堤工在在危险,……舍加高培厚之外,别有长策,可一劳而永逸者否欤?
  所言涉及垦政、农政、粮政、荒政、赋税、矿政、河工、漕政等等,直可视为一篇经世派的宣言了。'30'
  在以往清代学术思想史研究中,一向最受重视的就是“考据学”了,于十七世纪和十九世纪之外,并不认为十八世纪存在一个“经世学派”。
  这与清人的看法有所不同,相对于孔门的“德行之科”(义理之学)、“言语之科”(辞章之学)、“文学之科”(考据、汉学),曾国藩特增“经济之学”(“政事之科”),为儒学四要项,“缺一不可”。'31'张之洞亦称“理学家”外,尚有“经济家”一名目,“其奏议公牍即是著述,或在文集,或在《切问斋文钞》及《经世文编》中”;“不惟读其书,并当师其人耳”。
  儒家《大学》八条目,虽说修、齐、治、平“壹是皆以修身为本”,最终目的还是要落实在“治国”、“平天下”之上。于此立定脚跟,超越宋明,回到先秦儒家,企图建立一个完整的思想体系的,正是清代十八世纪“经世学者”的志向。
  其实,“经世之学”不仅存在于十七世纪(胜朝遗老),及十九世纪(所谓改革派),也存在于十八世纪,不过内容有所不同罢了。魏源《皇朝经世文编》中收集的,主要就是十八世纪的作品。
  如曾国藩把陈宏谋奉为讲“经济之学”的楷模,“立意崇尚之”;'32'张之洞所说的“经济家”,有名臣孙嘉淦、李绂、陈宏谋、朱轼、鄂尔泰、舒赫德、方观承、刘统勋,“诸家皆经济显著者”。'33'何一不是十八世纪的经世派人物?
  此外,见于《清史稿》的有:陈宏谋(数省)、陈大受(安徽)、塞楞额(江西)、杨永斌(广东)、潘思榘(安徽)、斐宗锡(安徽)、阿尔泰(四川)、沈善富(安徽);
  见于《清实录》的省级官员有:张广泗(贵州)、陈玉dg(贵州)、陈悳荣(贵州),姜顺龙(四川),黄廷桂(甘肃)、张允随(云南)、方观承(直隶)、准泰(安徽)、陆燿(山东)、蒋溥(湖南)、郝玉麟(两江)、庄有恭(江苏);
  见于《皇朝经世文编》的有:尹会一(河南)、毕沅(陕西)、乔光烈(陕西)、岳震川(陕西)、宋如林(贵州)、李拔(福建)、俞森(陕西)、杨锡绂(湖南、广西)。
  而《切问斋文钞》的作者陆燿'34'、今文学宗师庄存与'35',乃至史学家章学诚等人,'36'可以说都是十八世纪经世派的“谱系”中的重要人物。
  其讨论范围,见于《清史稿·食货志》中有:
  户口、田制、赋役、仓库、漕运、盐法、钱法、茶法、矿政、征榷、会计。
  见于《皇朝经世文编·户政》者有:
  理财(两卷)、养民(一卷)、赋役(三卷)、屯垦(一卷)、八旗生计(一卷)、农政(三卷)、仓储(两卷)、荒政(五卷)、漕运(三卷)、盐课(两卷)、榷酤(一卷)、钱币(两卷)。
  是皆与“经济”有关。而“河渠”、“地理”、“天文”、“历算”等,尚不计在内。'37'
  对上述政务的处理,使得兼任宰相的清代皇帝成了国家头一号技术专家,并在他周围聚集了一大批技术官僚。过去学界对他们和他们为处理国家政务所持有的必不可少的学术和专业知识,一直采取了忽视的态度。在倡导拓宽学术领域的今天,这些难道不应视为思想史的范围?虽然它们不属于儒家“经学”的范围,岂非国家行政须臾不可或离的“学问”,值得认真总结?
  * * *
  '1' 钱穆:《中国历代政治得失》《前言》。
  '2' 参见高王凌:《十八世纪中国的经济发展和政府政策》,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5,页124。
  '3' 雍正十三年九月壬戊,《高宗实录》卷3。
  '4' 《世宗实录》卷58;世宗尝谕:“张廷玉朝夕之朕左右勤劳翊赞,时时以尧、舜期朕,朕亦以皋、夔期之”,姚元之《竹叶亭杂记》卷6。
  '5' 《圣祖实录》卷190。
  '6' 《高宗实录》卷16。
  '7' 乾隆七年置“乐部”,亦“仿周官遗意云”,《朗潜纪闻·三笔》卷10。
  '8' “回向三代”,余英时语,参见余英时:《朱熹的历史世界》,三联书店,北京,2004。
  '9' 参见钱穆:《秦汉史》,三联书店,


第三章。
  '10' 参见余英时:《朱熹的历史世界》(上),三联书店,北京,2004。
  '11' 《高宗实录》卷99。
  '12' 《高宗实录》卷109;《乐善堂全集》卷七《贞观政要序》曰:“人君当上法尧舜,远接汤武,固不当以三代以下自画”;然观贞观之治,“亦庶几乎都俞吁咈之风矣”,如此二者间似乎也就没有偌大的距离了。其中提到“持盈保泰”云云,这些在皇上的话语中,可能都不是像初看起来那么保守、消极的。
  '13' 《高宗实录》卷123。
  '14' 《高宗实录》卷146;其后皇上的思想有了改变,他在“叫魂案”和其他“文字狱”中都使用了“非常规”的政治行为。这是为什么呢?过去很少有人解释这一问题,我认为,这就是上谕所说,清代自康熙、雍正至乾隆朝,连续三代“令主”,这在历史上已前无古人,以后“倘遇庸常之主”,将会出现什么局面?看来,皇上的许多作为,都是从这一点出发的。为此,修订《大清律例》,稽古右文,编纂刻印经书,考订礼乐,重修太学、文庙,从事各项大工程的建设,种种“一劳永逸”的提法,和以后的搜书编书……那一个不是为了后代的长久考虑呢!
  '15' 《高宗实录》卷211。
  '16' 《高宗实录》卷227。
  '17' 这里值得一提的人物也许有杨名时(1661…1736,谥文定),世宗时被劾革职,待罪云南。皇四子曾问其师蔡世远,杨名时何许人也,蔡答:“今世而有尧舜君民之念者,江阴一人而已”。雍正十三年冬,召用向所废置故老大臣,公首被召,天下想望风采。既入觐,天子召对良久,益陈利害。诸仁政将次施行,而公遽病,薨,寿七十七(《小仓山房文集》卷2等);在这个名单中我们还不要遗漏了方苞,全祖望曰:今上即位,有意大用公。寻迁礼部侍郎。“诏许数日一赴部,平决大事。公虽不甚入部,而时奉独对,一切大除授并大政,往往谘公,多所密陈,盈庭侧目于公”;“公之密章秘牍,世所未见”;和硕履亲王尝曰:“其强聒令人厌,然其尧舜君民之志,殊可原也”(“前侍郎桐城方赠公神道碑铭”,《全祖望集汇校集注》,上海古籍,2000,页305…310);更不要忘了皇帝的老师蔡世远。)
  '18' 如从《思辨录辑要》马负图、张伯行所作两《序》,与纪晓岚《四库全书提要》的对比中,即可多少看出端倪;马负图《序》曰:其井田、封建等制,初非大儒所不能言,至于画一变通使古今皆可确见施行者,即大儒鲜有能言之者也;纪晓岚等《提要》曰:其言皆深切著明,……虽其中如修齐类中必欲行井田、封建,不免有迂阔之失。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