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八八书城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遗孀-第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哦?老夫不信。”马丕瑶用手抚摸呼延氏的秀颊。
    “真的,真的听到老爷的脚步声了,我不管如何陶醉在忘我的世界里,始终能听到两个人的脚步声。”呼延氏用郑重的口气来证明自己是实话实说。
    “哦?哪两个人?”马丕瑶急问。
    “一个是老爷的脚步声,另一个是七丫的。”呼延氏很认真地说。
    “是吗。”刹那间,马丕瑶的眼睛潮湿了。他相信呼延氏的话,也明白其中的奥秘——因为这两个人的脚步声牵连她的幸福和命运。
    “这个飞跳的红衣女孩是谁?”马丕瑶突然指着呼延氏刚作出的画问。
    “是今天外面有耍杂技的,府里的女眷几乎都去看了,七丫也吵着看,我们便站在府门外的台阶上看了一会儿,其中一个女孩的演技特精彩,只是简单的抡拳踢腿,却妙不可言。可能是经常走村串乡,天天演的缘故,被她舞出了花。哎呀,简直是美不胜收,绝了。老爷看了,也会拍手称绝的。”
    “哦?是吗?这画上的女孩便是她?”
    “嗯,可我却画不出她的神韵。”
    “很不错呀,依老夫看,已经是很传神了。”
    “差远了,唉!她初练的时候肯定很吃苦,现在练出来了,却如此的妙美呀,呵呵呵,真该让咱的七丫也受受这份罪,消磨一下她身上的蛮劲。”
    “呵呵呵,怕是现在,七丫正在向这位女孩学练呢。”
    “哦?”
    “夫人不知,吉森娘已经将她收在了府里,与七丫作伴呢?”
    “为什么?”呼延氏一脸的警惕。
    “夫人有所不知,这尉氏刘家,做生意已有百年之久,根基雄厚,遍及全国,想必深宅厚院里那些勾心斗角、祸起萧墙之事难免发生,咱们七丫性情直爽,恐难应付那些耍心机动心眼的索事,夫人收这个有武艺的女娃是想给咱七丫做贴身丫环,随着七丫陪嫁过去,在七丫跟前侍候,早晚也有个照应。”马丕瑶鹦鹉学舌似的,把杨氏的原话又简单地重复了一遍。
    “哦,”呼延氏长舒了一口气,“夫人对咱七丫,那真是没说的。”
    “怎么,她对你就有说的吗?”
    “没有呀,相比七丫,可差远去了。”
    “哈哈哈,你吃女儿的醋了?”
    “谁吃女儿的醋了,”呼延氏轻捶了一下马丕瑶的胳膊,“我高兴还来不及呢,夫人考虑的可真周全呀!”
    “嗯。”马丕瑶点头赞同,“夫人想的周全,我比她想的更周全,七丫出嫁,我准备让刘铁也一块陪送过去”
    “让刘铁也陪嫁过去?老爷是开玩笑吧?”呼延氏睁大一双俊眼。
    “哪个与你开玩笑。”马丕瑶笑着说。
    “不是开玩笑?如果把刘铁陪嫁给七丫,老爷你身边呢?真是的,那刘家再是深宅厚院,再勾心斗角,可毕竟是窝里斗,不会伤及身躯,也没有性命之忧,而老爷呢您,官场险恶呀,刘铁不能陪嫁给七丫。”
    “嗯,”马丕瑶拉着脸“我重要还是七丫重要?”
    “都重要,都比我的命重要。”
    “难道夫人没听过,一些厚宅里,亲弟兄还要自相残杀吗。”
    “夫人不是已经给七丫收了那个会武艺的女孩了吗?”
    “那红衣女孩只是花拳透腿,女孩子家吗,陪在七丫左右更方便些,真要动起真格的,她不见得派上用场。”
    “哦。”呼延氏默不作声,脸上却弥漫了一层淡淡的忧虑。她想起几年前去贵州的路上,想起了在贵州的元宵之夜。
    “夫人莫担心,老夫不是官差侍卫吗?”
    “可若真要遇到真格的,那些人不见得能碰上用场,老爷怎么会想起让刘铁陪送过去呢?”
    “我本来没考虑这些,这不,吉森娘细说了收红衣女孩的原因,我便突然有了一份顾虑,才决定把刘铁陪送过去的,真是巧合,你看刘铁也姓刘,正好与咱那女婿是同姓,如此一来,倒更亲近了。”
    ……
    天完全黑了下来,风也显得更急更凉了。一个年少的女佣,迈着轻盈的步履,缓缓的走进来,轻声曼语:“老爷,夫人,大夫人派人来问,晚饭是送进来,还是过去一块吃。”
    浑浊阴冷的暮色,仿佛是一瞬间便笼罩了整个马府,碧瓦房阁的扇扇窗灯,陆陆续续亮了起来。灰白的天空上,模模糊糊的星星们时隐时现,整个世界忽然像一位孤独苍桑的老人,暗淡、僵硬而昏昏沉沉。
    马丕瑶缓步门口,望着浑浊阴凉的天空,忽然理解了杨氏的失落和良苦用心,急忙吩咐女佣:“回禀夫人,全家人一起,共进晚餐。”
    女佣轻声曼语地答应着,刚要转身离开,马丕瑶忽然像想起了什么,急喊住了她:“哦慢,也让那个叫淑女的红衣丫头一块与我们共进晚餐吧。”
第22章:中原有首富,尉氏刘耀

           尉氏位于豫东平原,南接古都许昌,北隶古都开封。东通古城商丘,西与新郑敞连。在军事上,历来是兵家必争之地;在交通上,是处于四通八达之中。
    尉氏,春秋时为郑国别狱,因狱官郑大夫尉氏采食于此,故名尉氏。在秦始皇三年(公元前219年)置县。
    自秦始皇三年之始,至宋朝,虽历经分并废置,隶属关系多变,但最终都以尉氏这个名字和县的身份延存下来了。宋朝以后,便一直未变。
    尉氏虽说只是一个县,被誉为中州首富的刘半县就雄居于此,即青霞所要嫁的丈夫——尉氏县人刘耀德。
    当时,尉氏县的可耕种良田一百多万亩,而刘氏家族就占有四十八万余亩,被世人称之谓刘半县。
    同时,刘氏的生意遍布大江南北,从北京到广州,开设的商铺近千家,仅当铺、钱庄、银号就多达一百多家,成为显赫一时的中州第一富户,名震全国。
    中州首富刘氏族,也并不是一开始就是富豪,传说是明朝洪武初年,由山西洪洞县迁至河南尉氏城西大桥庄,过着吃不饱穿不暖的农耕生活。
    刘氏第七代祖人少年时,因为家贫,被迫与地主放羊,在一个桃花盛开,碧空如洗的阳春二月,他忽然见一位相貌奇异的南蛮长者,在一块土地丰饶、地势俊险的田野上徘徊了半个月,并仰首上观天穹,低头下察地貌,环身遥看四围,聚神近视土质,还不时地迈开大步丈量方圆的土地,那架势活像一位闲熟的能工巧匠在布设宏伟的大厦地基。
    刘氏祖人被这位奇异老者的所作所为吸引着,天天赶着羊群到那一片树林里去观察他。
    四十五天之后,南蛮长者像是选好了地方,如释重负地坐在地上,心满意足地望着远天,****兴奋的如完成了一项巨大的建筑工程似的,然后是喜不露色地将一只鞋子脱下来,埋在了他选好的地下,并到附近的森林里拔一颗小树苗,又在埋鞋处丈量了一会,将小树苗栽在了埋鞋地方的北边的不远处,又掏出一张纸,用墨炭记录了一通之后,这才五步三回头地离去了。
    刘氏第七代世祖回到家里,好奇的将这事告诉了母亲。他母亲一听,欣喜若狂,因为她知道:那南蛮长者可能是位风水先生,他多日来徘徊于此是相中了这块风水宝地,他之所以将自己的臭鞋埋在了此地,是先强点先机,占住这块风水宝地,好赶回家去取自家的祖骨,来埋于此的,以昌盛后世子孙。他在埋鞋地点向北的地方栽上一棵小树,是便于找到埋鞋之处;他之所以临走时五步三回头,是为了记住了这块风水宝地的地理位置,以便下次来到,以最快的时间找到。
    真是南方多奇人呀!刘氏祖人地母亲感叹道。
    于是。母亲小声嘱咐儿子:至晚趁着夜色。将刘家地祖骨偷偷扒出。回家烧成灰烬。再偷偷将那位风水先生地鞋扒出。将刘家祖骨地骨灰深埋在那位风水先生埋鞋地地方。再将那位风水先生地臭鞋和栽地小树皆向北移动数丈。这样。就是被折回来地南方奇人发现了。可刘氏族地祖骨灰烬已滋渗到风水宝地里。与泥土浑为一体了。他就是再将自己地祖骨埋在原来地风水宝地里。可刘氏族地骨灰也早已抢占了先机。
    那位年少地刘氏第七世祖一切听从母亲地吩咐。
    刘氏第七世祖长大后。在路上拾到一个瘦弱地乞讨姑娘。收留家中之后。结为夫妻。谁知这位姑娘竟精通磨豆腐。便与丈夫经营起了豆腐生意。日子从此好转富裕。并逐渐发展成为村里有名地富户。
    也不知是因为刘氏族地祖骨被埋进了南方人看好地风水宝地。还是风水轮流转地缘故。乾隆三年。刘氏祖地第八世祖刘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